常须隐恶扬善,不可口是心非



常须隐恶扬善

先哲有云:“闻人有过,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而闻,口不可得而言。”

说得太好了!这乃是仁人君子之道。

那些庸俗轻薄苛刻之辈,往往喜欢把道听途说来的别人的过失,当做真实的事情加以传播,更有甚者添油加醋,毁人名节。

这样的人没有遭世间的到报应,受到上天诛杀的,真的是没有。

所谓“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都报。”

善恶终有报,六道好轮回。

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孔子论益者之乐,必曰:“乐道人之善。”

对于善言善行, 能够做到很不容易,如果遇到有德行,做好事的人,大家都来赞叹传播,那么善者就会不断地做更多好事,也会有更多的人去效仿。这就是“与人为善”的意义所在。

所以,圣贤之人的良善,可以带动鼓励风俗,可以教化那些愚昧顽劣的相邻,起到积极推动社会文明,净化大众心灵作用。

这当中的奥妙全在于宣扬赞叹善心、善行,使拥有善良的品德,高尚的言行的人不被埋没,让他的品性发扬光大。

“善”字,所包括的范围很广,当兼言行大小、远近闻见而言。

“扬”字,所包括的意义也很多,兼笔舌劝化、自作教他而言。



不可口是心非

“口”有说出话,表达心意,吃进食物,将养身体的作用。言发于口,所以养其心。心口相符才是正道。不然就会奸诈虚伪,居心叵测,未邀有口之功,先蒙有口之过,负于口者实多矣。

口不能思,而心能思,口常受役于心。故出伪言者,口也。使之出伪言以欺人者,心也。

人于接物之时,不能表里如一,其过不在口,而仍在心。但使心地如青天白日,则口头自不至覆雨翻云。君子但当反求其本而已矣!

绮语华报(沈永思说)

宜兴潘书升,讳宗洛,康熙甲子年秋,梦至关帝殿。适有散卷,唱首名人到,随即踢下。第二名,乃即己也。唱第三、第五名,俱不到。又见壁上挂一黄榜,榜首之名,乃“为楫”二字,独不见其姓。俄而赤面者,提其首所戴盔,加于潘首。觉而讶之,及榜发,潘果得元。因遍访名“为楫”者,既而知为娄县之傅鹿野,特往拜之。而傅素有文誉,主司果拟第一,首二场文,评阅甚佳,因失第三场卷,遂至摈弃。盖傅之为人,有口才,生平最多绮语,好扬人短,故得斯报。揭晓后,主司甚爱其文,特请会面。自后傅怏怏抱恨,不逾时,而以鼓胀暴亡。

人口业,绮语独多。他人刺心之事,彼偏能以谈笑出之。在我之口头愈快,则在彼之抱恨愈深。苟能立心仁厚,常以隐恶扬善为怀,则四口恶业,不期寡而自寡矣。

一目准誓(《宋鉴》)

宋钦宗北狩时,既成和议,显仁皇后将还,帝挽手泣曰:“吾若南归,得为太乙宫使,足矣,他无望也。”后誓曰:“吾归后不来迎汝者,当瞽吾目!”比至,高宗殊无迎复意,后怃然,不敢力言。不久失明,广募医疗,莫之能治。后有道士入宫,将金针一拨,左目顿明。后喜,请更治其右。道士曰:“后以一目视、一目准誓可也。”后竦然起谢,道士竟去。

轻诺者,必遭人怨。轻誓者,必受天诛。显仁后之不得践言,非负约也,迫于势耳。向使痛哭流涕于高宗之前,上意必不可强,后亦可无负厥心矣。不能出此,而第准之以一目,何尝不原其情而罪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