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的成功者都性格內向?不要讓“內向”掩蓋了孩子的光芒

“膽小不敢發言,老師怎麼會注意到你?”

“靦腆不合群,在學校怎麼交得到朋友?”

“社交能力這麼差,以後走上社會怎麼找得到工作?”

對於性格內向的孩子,家長們往往有這樣的焦慮和埋怨,彷彿他們將來註定與成功無緣。

殊不知這樣的抱怨既忽略了孩子自身潛力和優點,還容易讓孩子因自卑而變得更羞怯。

曾有研究指出:世界上70%的成功者都是性格內向的。

這也讓人們開始關注內向者的潛在優勢。

提起那些世界成功人士的名字如雷貫耳,但你想不到他們也有內向性格:牛頓、愛因斯坦、林肯、巴菲特、比爾蓋茨、希區柯克、斯皮爾伯格、村上春樹……

可見內向的性格並非成功者的障礙,甚至可能是有利因素。

影響人的性格,基因和外界環境缺一不可。

那麼當家長面對天生內向的孩子,該如何通過內在和外在因素科學引導他們呢?

理解孩子:內向的人有自己的個性特點


綜藝節目《奇葩說》開播六季以來,最獨特的“奇葩”當屬顏如晶。

那個胖墩墩的眼睛女孩,平時見人木訥寡言,連笑都不自然,卻成了辯論比賽最大的“黑馬”。

參加《奇葩說》之前,她已經以馬來西亞大學生華語辯論賽領隊身份,參加了國際華語辯論賽。

在《奇葩說》中,她更是首戰告捷獲得亞軍,在後面幾季比賽中也有精彩表現,讓大家都記住了這個“如晶寶貝”。

其實如晶小時候有些自閉,見到陌生人從不敢說話,後來是辯論打開了她交流的世界。難怪《奇葩說》導師們紛紛稱她是“為辯論而生的辯手”。

她的故事告訴我們:別小瞧了內向的孩子,他們“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調查數據發現,全世界內向的人數比例大致是三分之一甚至達到半數。

心理學家認為,“內向”是人的一種性格特徵,內向和外向的個性各有各的優勢。

知乎上有篇文章,介紹了心理學博士馬蒂·萊尼的書籍《內向者優勢》,指出內向者和外向者在生理上的唯一差異是:

內向者的大腦會本能的“先弊後利”地分析信息,而外向者的大腦會本能的“先利後弊”地分析信息。

因此內向者可能會對任何事物都保持警覺注意力,在社交中更容易表現得消極被動。

日本心理學專家神岡真司指出:

外向的人會藉助與外界互動來補充能量,需要藉助外來激勵獲得動力;

內向的人則主要靠自身獲取精神能量,他們在安靜獨處時反而更容易為自己充電。

這些心理學家們在提醒家長:

對內向孩子要給予更多的理解,讓他們在安靜獨處時多一份自在。

啟發孩子:內向的人有自己的成功秘訣

現代社會似乎更推崇外向健談的人,彷彿他們更容易獲得成功的青睞。

實際上,世界上成功的內向型名人數量之多超乎我們的想象。

內向者有著與生俱來的優點。

內向的人,可以用安靜來表達堅強。

內向的人不善言談,卻是很好的傾聽者,他們不會恭維討好、說長道短、搬弄是非,在群體中不愛出頭,卻是很好的合作者。

性格內向的聖雄甘地有句名言:“你可以以一種溫和的方式改變世界。”

他用自身的美德和堅定的行動,建立起了外界的信任。

內向的人,可以用智慧來表達卓越。

內向的人勤于思考,洞察敏銳,注意力高度集中。

他們喜歡安靜獨處,因而做事更專注;他們少說多做,因而執行力更強。

真話財經上介紹了美國一位著名作家蘇珊·凱恩的著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以及她的TED演講“內向性格的力量”。

她分析外向者在“社交密集領域”例如商業所向披靡,而內向者在“專業深耕領域”例如科研方面成功率更大。

人類歷史上很多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藝術家都有著內向的個性,平時沉默寡言。

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喜歡獨自在林間散步,甚至拒絕朋友聚會的邀約;著名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承認,他一直對參加聚會這樣的事感到緊張。

或許他們不是不願社交,而是太專注於自己的興趣領域,不習慣把時間花費在低質量的社交上。

幫助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


內向的孩子不太敢於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因此外人常常看不到他們身上的優點。

但是家人對自己的孩子最瞭解,應該幫助他們通過了解自己來了解外界,並找到自己適應的表達方式。

MarissaMayer曾是谷歌第一位女工程師,2012年接任雅虎CEO。

她一直以平和安靜的形象示人,她描述自己的三個特點是痴迷於電腦、害羞、喜歡編程,這些正是她入主硅谷的先決條件。

2017年她從雅虎辭職,與同事創辦了一家新公司,致力於人工智能與消費者媒體。

不因內向害羞而懷疑自己,她用技術證明了自己實力,編程代碼正是她表達自我的方式。

內向的人一定害羞,這是一個最常出現的誤解。

內向的人同樣能向世界證明自己的實力,只是不必靠語言來表達:梵高是通過作畫,肖邦是通過彈奏鋼琴曲,普魯斯特是通過寫作。

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找到特長,用自己的獨特方式來表達內心。

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一生奉行“沉默是金”的座右銘,早年在自己創辦的漫畫公司裡工作,幾天也沒說一句話,新職員過了半個月才知道他是老闆;後來為了研究物理和數學,一閉關就是十年。

但他在成名後接受採訪,總能旁徵博引、侃侃而談。可見他並非不敢對外界說話,而是選擇了通過沉默的方式來保持內心的寧靜和專注。

他通過自己的國學漫畫,一直在與眾人做最積極的思想交流,推廣中華傳統哲學和文學經典。

有些內向的孩子不習慣在眾人面前展示自己,但他們並不拒絕小範圍的交流。

家長可以做孩子的忠實聽眾,也可以鼓勵孩子結交幾個好朋友,在近距離交談中讓孩子適應與他人的溝通。

知乎上介紹了蘇珊·凱恩在她的TED演講中給內向型人的三點建議,可以作為家長們育兒的參考:

(1)如果你無法像外向型人一樣融入團隊,與其焦慮,不如順其自然;

(2)常常獨自到野外去,尋找內心的啟示;

(3)你可以推薦給別人看一看最愛的書、電影以及自己寫的文章,通過這種方式,讓他們理解你的世界。

告訴孩子:世界因你而精彩

設想一下,一個只有外向性格人的世界,將是浮躁喧囂的;一個只有外向型成員的團隊,很容易陷入你爭我搶、彼此抱怨的狀態。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作為內向性格的代言者,強調內向可以讓人更專注地研究或閱讀,但他同時強調團隊需要均衡地由內向和外向人搭配,沒有哪一方更強的說法。

其實成功的人士不能用內向或外向來劃分,因為這只是他們的個性特徵的不同,影響一個人的成功因素有很多,例如觀察力,創造力,執行力,毅力,把握時機的眼力等等。

內向的人也可以很優秀,重要的認識自身特點和優勢,堅持做自己。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空中的一顆星,自帶光芒,無論這光芒是否耀眼。家長們不要用“內向”的標籤掩蓋了孩子的光芒。接受、啟發、引導,才是對他們最好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