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学:《三字经》之四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故事】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

我们知道上一句是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孟母为子三迁居住地,另一个是窦父教子五子扬名。

养不教,父之过

这一句就是展开性的论述了,孩子出生后不能放任不管,父母是有教育的义务的,尤其在古代社会父亲更是要肩负这份责任和义务,在现代社会男女逐渐平等,所以双方都应该负起应进的教育孩子的义务和责任。

有句俗语“棍棒底下出孝子”,还有句“慈母多败儿”讲的就是过分溺爱造成的放纵,导致孩子在辨识好坏、善恶这方面形成了某些畸形的不符合社会道德甚至法律的错误形态,最终在错误的道路上一去不返。

所以父母是要领孩子“上路“的,是要引导孩子塑造人生观的,在孩子位蒙学之时,其主要的教育人和引导人就是父母。另外小编插句嘴:没有哪个家庭的父母中的某一方应该怎样,另一方应该怎样,比如常常听到丈夫对妻子说的”孩子都带不好,要你干啥的“这种将孩子的教育推到一方身上的做法真的是对孩子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教不严,师之惰

这句话是承接上一句而来的,在父母引领孩子“上路”后,因为系统的学习方式的不适当,将适龄的孩子送去专业的老师那去学习,是为了让孩子学到系统的知识,增广孩子的见闻,让孩子将来能有更多的选择权,而老师教学生不能“散养”,既要因材施教,又要对孩子进行严格的要求,孩子的注意力开始时都是不集中的,容易受到各种干扰,他们的自控能力也没有那么强,常常会上一秒做着这个,下一秒就跑到那边去了,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对其进行严格的管束和要求,这是为了让孩子养成一种习惯,养成自觉自律的习惯,这时候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时候会养成孩子的一种需要人鞭策才能前进的恶习,这也是需要老师注意的地方。

现在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是老师不管,让父母管教,这种双重结合的本质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但也造成了“师之惰”这种情况越发明显了。好的老师,总有办法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也总能让孩子养成这种自律的习惯。对于社会上某些品性恶劣的,真是愧为人师。

小编说下自己的感受:记得在10年前,老师的管辖权任然是比较大的,但就是由于某些品性恶劣的老师辜负了父母对其的信任,做出了某些败坏师德,甚至丧尽天良的事情,使得某些父母对老师这个群体产生了偏见,而天下父母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一条心,所以才会导致现在这种局面,要想改正,还是需要双方都努力的,愿天下学子都能遇到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