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土豆的“重量”,中國農業部的消息稱土豆主糧化戰略!

2015年,中國農業部的消息稱,我國將力推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土豆也將成稻米、小麥、玉米之外的第四大主糧作物。

7000年前,南美洲大陸安第斯山脈的的喀喀湖畔一群印第安人則在田野裡無意中刨掘一種的草本莖塊,這便是野生土豆!

將野生土豆馴化為糧食作物的印第安人逐漸壯大,建立了覆蓋整個南美洲西部強大的印加帝國

這種植株上開著白色或淺藍紫色花朵的農作物,就是馬鈴薯(potato),中國人稱它為土豆。

1536年,大航海時代,西班牙遠征軍將馬鈴薯作為“戰利品”帶回了歐洲,由此開始了它在歐洲跌宕起伏的命運歷程。

最初,歐洲各國的王室將馬鈴薯種植在花園裡,只是以妖嬈的枝葉和豔麗的花朵受到人們青睞,而對它的食用價值一無所知

1586年英國人在加勒比海擊敗西班牙人,從南美蒐集菸草等植物種子,把馬鈴薯帶到英國,英國的氣候適合 馬鈴薯的生長,比其他穀物產量高且易於管理

後來一位法國農學家——安·奧巴曼奇在長期觀察和親身實踐中,發現馬鈴薯不僅能吃,還可以做麵包等。從此,法國農民便開始大面積種植馬鈴薯

1650年馬鈴薯已經成為愛爾蘭的主要糧食作物,並開始在歐洲普及

歷史學家威廉·麥克內爾認為:土豆對世界的意義在於它養活了更多的人

土豆餵養了快速增加人口的歐洲,因而造就了西方文明的崛起,使歐洲一些國家有能力在某個階段統治世界絕大部分地區。

都柏林街頭愛爾蘭大饑荒紀念雕塑

9世紀,馬鈴薯是愛爾蘭人賴以維持生計的唯一農作物,1845年秋天,一種突發的植物病害橫掃愛爾蘭,摧毀了當地的馬鈴薯種植業。

這場史無前例的大饑荒導致愛爾蘭人口銳減,短短兩年內,就有100多萬人死於飢餓、斑疹、傷寒和其他疾病,約100萬難民移居海外。

西食東漸,翻滾吧土豆

土豆大約在17世紀(明朝萬曆年間)傳入中國

1628年,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中記載:“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黃獨。蔓生葉如豆,根圓如雞卵,內白皮黃……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膩衣,潔白如玉”。

有人曾推斷,如果晚明的皇帝當時在中國大面積推廣土豆種植,或許可以緩解明末的大饑荒,就不會有李自成起義,崇禎皇帝上吊自殺,也沒有滿清入關的事情,中國歷史或許會就此改寫。

土豆能夠風行中國各地,則是清朝後期和民國時期的事了,主要產區在西南和華北。

從明末到晚清,中國人口從一億驚人地增長到四億,其中很難說沒有土豆的功勞。

中國大陸地區1959-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由於大躍進運動導致全國性的糧食短缺和饑荒,土豆成為重要的救命糧。

有人在回憶那段苦難歲月時感概萬千:普普通通的土豆陪我們走過那麼多清貧的日子,伴隨我們度過了那麼多漫長而溫暖的夜晚。

中國很多貧困家庭的父母,用土豆把孩子養大,送進學堂、送進城市…教導他們做人要像土豆一樣,樸實、耐苦、有用…

2015年,中國農業部的消息稱,我國將力推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土豆也將成稻米、小麥、玉米之外的第四大主糧作物。

中國專家認為,隨著全球人口的快速增加,“在未來世界出現糧食危機時,只有馬鈴薯可以拯救人類”。

或許我們生活的星球將來會發生這樣一幕:生態環境遭遇嚴重破壞,氣候變暖、頻繁爆發的沙塵暴等惡劣天氣引發糧食危機,小麥、水稻等主糧作物在漫天黃沙中瀕臨絕種,人類只能靠荒涼貧瘠的土地中存活的土豆維持日常所需……

其貌不揚 卑賤低微的土豆深藏在地下,隨時準備在動盪時期挺身而出挽救人類

這就是土豆,

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產生巨大作用的“口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