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老,回到私塾,現代語文教學一定也能做到多、快、好……


一代宗師,著名語文教育家呂叔湘先生

一代宗師,著名語文教育家呂叔湘先生,1978年3月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當前語文教學中的兩個迫切問題》,尖銳地指出中小學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現象。說: “用佔總課時百分之三十的時間學習語文,卻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

這個論斷對語文課程的發展起到了分水嶺的作用。至此,“高效”語文被提到了案頭上,引入了教研中,掀起了一陣陣語文教改的浪潮。促使語文最終確立了以“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為宗旨的教育理念。可以說,呂老的思考改進了語文教學的理念。曾經側重於“誦讀識記”的語文,變成了今天重在“閱讀理解”、“寫作表達”的能力型語文。語文界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熱切之心。

“高效”語文被提到了案頭上,引入了教研中

但是,高效呢?轉變理念後的語文老師似乎仍然沒有看到呂老所期待的高效。於是,語文界在語文教學的技術層面提出了很多措施。但是,其實“新瓶子裝舊酒”,都只能是一些形式上的改變而已。比如“大語文”概念的提出,“新酒”是大語文,“舊瓶子”就是40/45分鐘的課堂,是根本就操作不了的東西了。

其實到這裡,問題的關鍵都出來了:時間。 真有呂老所說的語文佔了30%的課時嗎?1978年中學基本開設的課程是: 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政治、體育。呂老的這個時間賬是如何算的呢?是否想起了舊時的“私塾教育”?

其實到這裡,問題的關鍵都出來了:時間

若以私塾計,啟蒙學“禮”,舉止言談、接人待物、家庭倫理、君臣禮儀等;晉級階段學“經史政治”、“詩詞歌賦”,其中主要還是“詩詞歌賦、文章理學”。但是,說到底是“文史”學習,所以古代有個原則: “文史不分家”。私塾,歸根到底一個字“文”。這個“文”佔據了求學者全部的時間。

呂老是私塾出身的,郭沫若先生私塾出身的,魯迅先生私塾出身的,蔡元培先生私塾出身的,胡適之私塾出身的等等。民國初期,但凡赫赫有名的文史人物幾乎都是私塾出身。呂老對此的記憶自然深刻。

民國初期,但凡赫赫有名的文史人物幾乎都是私塾出身

可惜,現代學校教育真不是古代私塾。語文,僅僅是近十門功課之一,所用時間呢即便多一點,也佔不到30%了。以課時計,語文每週六節課,每節課40分鐘,每週就240分鐘,折算下來4個小時;一個月16個小時,一年160個小時,折算為6.6整天。這樣的用時,如何培養大師級的人物?

所以,語文真正的問題是缺少必須的時間。如果課外不補充時間增加訓練,寒暑假不補充課本外的閱讀。想實現高效語文,真難。除少數天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