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招呼就离职,领导最恼火:不该犯的错,终将一股脑还给你

小麦观点:

经常听老师说:做事要留有余地,不能没有退路,年轻的时候不理解,现在明白了一句话:不该犯的错,终将一股脑还给你。

从年轻的小王说起

小麦服务的一家酒店人力部门余经理告诉小麦一件事:

三年前,余经理招聘了一名应届生小王入职到前厅部从事前台工作,酒店就在西湖边,环境优美,小王才23岁,觉得很满意。

因为是涉外酒店,小王在学校学的英语也派上用场,一时小王还挺受重用,但是日子过去两年了,小王发现周边的同事换了一茬又一茬,都找到了更好的出路。

小王也开始考虑自己的发展了,在酒店里工作太安稳了,但是,小王入职的时候和酒店签了五年的劳动合同,如果提前离职的话,需要赔偿给酒店。

没有钱怎么办?小王决定铤而走险,于是某天,小王把宿舍里的行李打包后,一声招呼也不打就打个车离开了酒店。

这下炸窝了!前台工作是大家轮班的,到接班的时候,小王没有出现,到宿舍找,人也没了,行李也没了,余经理明白了,小王这是不辞而别了。

这下把余经理给气得不行,到处找小王也找不到,只好打到小王母亲那里一顿痛斥,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事情还没有完

小王这样极端地离职后,就开始找工作了,在人才市场晃了几天,终于物色到一个各方面满意的工作,但这家公司需要有工作经验,小王想也没想,就填上了他抛弃的酒店名称。

问题来了,这家公司比较正规,人力按照小王填写的信息找到电话号码打到人力部门咨询小王的情况,电话刚好就是余经理接的,余经理把小王数落一顿,还叫这家公司千万不要用这样的人。

结果大家猜到了,小王就这样被PASS掉了,了解到为什么没被录用,小王悔都悔死了。

作家三毛在《亲爱的三毛》中说:人,不经过长夜的痛哭,是不能了解人生的,我们将这些苦痛当成一种功课和学习,直到有一日,真正的感觉成长了时,甚至会感谢这种苦痛给我们的教导。

不该犯的错,终将一股脑还给你

看完小王的故事,可能有四个字:因果报应,出现在你的脑海,我记得有一次听佛学课,老师说过一句话:

种下善的种子,结出的是善果,种下恶的种子,结出的是恶果。

小王因为太年轻,种下了恶果而不自知,他犯了职场不能犯的大忌,没有交代,没有责任心得离去,结果是造成余经理承担主要责任,还落得自己找不到工作。

从进入酒店签订劳动合同开始,不管这家单位怎么样,小王就和酒店达成了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契约,而遵守契约,是小王的基本职业道德所在。

现在这份契约被小王轻易地毁掉,自然他的职业信用和操守就有很大的问题。

问题就在于,我们很多时候给犯的错误找太多的借口,都是年轻惹的祸,年轻就应该犯错吗?

我觉得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良好的职业教育的缺失,以及自我认知的狭隘。

有时候,一个人为成长付出的代价太大,这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看到的,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少犯甚至不犯错误呢?

小王完全可以用一种更好的方式来处理离职的事情,但是他却轻易地采取了极端手段,除了小王自身的认知局限,还有没有暴露其它的问题?

什么是不该犯的错?或者什么是该犯的错?这本来就是矛盾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该犯或不该犯的错误。

问题的核心还在于如何帮助我们少犯或不犯错误,要解决这个核心问题,或许从教育体制、从职业教育、社会教育以及自身认知如何提高,这些方方面面要去考量。

小麦想到一个词,叫“同理心”,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就是我们做任何决定的时候,带着“同理心”去考虑,也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自己这样做对不对,也许就能避免犯不该犯的错误了,小王做决定的时候,如果站在余经理的角度去考虑,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冲动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