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代大多有名的书法家所写的楷书都是欧体?

叫我阿念


完全是一种错觉。除了卢中南,二田外,其它写欧体字的人,也并没有其他有名的人。

楷书的名称,是近代才用的。以前的楷书称为真书、正书。而楷书,则是泛指所有写的好,足以为楷模的书体。以前的就不说了。欧体楷书在楷书中,只是其中的一个流派。以流派来说,楷书的流派包括:钟繇,二王,欧颜柳赵,褚遂良,还有魏碑诸多风格的流派。如果是以学习人数量而言,颜体字是现代学习最广泛的一个流派。

至于为什么写欧体楷书的人出名,原因不在于字体,而在于人。曾翔、沃新华的名字也很响。人的名声是他们占领到了一个制高点,这个制高点不是他们的书法水平,而是身份。如什么什么的书写员身份,某某大学的书法教授,某某协会的高级职务等等做宣传。有了身份,追随者就广泛。无名份,写的好也无人知晓。

如果有兴趣去做实际调查,学习欧体字的人真的不算多。在大多数的书法培训机构,都是以颜体字做为入门级教学范本。而大学书法课,颜体字也占有绝对的优势。


人的名声在于炒作。写欧体字的人,无疑在炒作上是成功的。写的好,加上炒作手段运用的好,成就了欧体楷书者的名声 。所以,学习书法的朋友们,不要抱着酒好不怕巷子深的陈旧观念。只要你胆肥一点,脸够厚一点。喷的人越多,骂的人越多,你的名字越响亮。


子衿书法


题主所言现代书法家楷书大多是欧体,不知从何而来?

现代写楷书的并不多,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楷书自魏晋产生以来,至唐代达成鼎盛,此后书法家再也无法超越,致使后世书法家在以楷书修炼笔法后,纷纷将方向转向更加灵活的行草书。

写楷书的不多,更不用说欧楷了。

不可否认,现在随着中国书法家协会所办展览的导向,社会上出现过一些书法潮流,一些时候写二王的容易获奖,一些时候写章草的容易获奖,张旭光主政中国书协时,写张旭光体的容易获奖,隶书学刘文华、张继的容易获奖,大约在08、09年,写小楷的容易获奖。

各领风骚一二年!

回到欧字吧。欧阳询楷书以方笔见长,以骨力见胜,横画善用仰势,竖画善用背势,以矩矱森严、险劲刻厉而独创风格。

初就楷书,宜先构骨力,所以欧字是最理想的书体,但欧字比较难写,特别是《九成宫》为奉敕之书,皇帝让你写的,写的不好,轻者砍头,重者满门抄斩,故其法度特别严谨,一丝不苟,真可谓“纤微向背,毫发死生”。

故学欧不当,十之八九易滑入板滞一路。

顺便说一下,现在网上有种说法,有人在评说人家的行草书时,动不动就让人写个楷书看看。这是没有道理的,上面已经说过,楷书是用来练习基本笔法,因无法超越唐人,后人大多将主攻方向转向其他书体了。


千年兰亭


问题:为什么现代大多数有名的书法家所写的楷书都是欧体?我来告诉你答案:

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具有独特魅力的瑰宝,它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其绚烂夺目的光芒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那么,为什么现代和当代大多数书法家所写的楷书都是欧楷呢?

初唐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欧体其源于汉隶,骨力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特别是《九成宫醴泉铭》为最出类拔萃的欧体代表。欧阳询书写九成宫,时年七十六岁,其书法艺术已是炉火纯青,加之又是奉勑用心之作,因而,九成宫是书家之代表作。自古以来,九成宫一直被誉为“楷书之极则”,倍受人们喜爱。



当代书家卢中南和田英章等人,都是以临习欧阳询的九成宫为主,而且已临写出成就。


中州耕牛堂主


先届定一下题主的“现代”还是“当代”?

现代书家杰出者,如齐白石、黄宾虹、王世镗、白蕉、徐生翁、马公愚、于右任、叶公绰、李叔同、郭沫若、沈尹默、吕凤子、马一浮、谢无量、胡小石、郑诵先、毛泽东、吴玉如、林散之、邓散木、张大千、陆维钊、沙孟海、萧娴、高二适、来楚生等。

其中以欧体见长的,还真没有。当然,不是说他们没学过欧,比如邓散木在民国出版的《书法大成》有临欧示范,白蕉早年临《九成宫》一笔不差,他早期行书也有欧的影子。

仅此而已。



至于当代书家,再拉张名单:

张道兴、林鹏、张荣庆、夏湘平、陈天然、马世晓、张旭光、王冬龄、刘一闻、徐本一、曹宝麟、刘云泉、颜家龙、张良勋、熊伯齐、沃兴华、张业法、金伯兴、陈奋武、刘文华、刘洪彪、刘新德、李刚田、刘正成、管峻、徐利明、吴东民、聂成文、胡抗美、黄惇、祝遂之、陈洪武、朱关田、韩天衡、曾来德、林岫、段成桂、卢中南、田英章、丛文俊、周志高、张改琴、邱振中、吴善璋、陈洪武、张建会、顾亚龙、王丹、龙开胜、包俊宜、王澄、徐海、曾翔、刘彦湖、于明诠、燕守谷、张景岳、宋华平、陈新亚、华人德、张明明、唐云来、何奇耶徒、何满宗、苏士澍、王家新、申万胜、陈永正、钟明善、旭宇、佟韦、权希军、赵雁君、白砥、刘子善、王友谊、毛国典、钟鸣天、戴明贤、章祖安、郭子绪、刘恒、康庄、林剑丹、童衍方、金鉴才、张森、章炳文、董文、王宝贵、张继、王学岭、伦杰贤、梅墨生、胡秋萍、陈海良、陈忠康、陈大中、尹海龙、肖文飞,杨明臣。

其中以欧见长的,只卢中南、田英章二人。

与题主所谓“大多有名气的书法家写欧”事实不符,出入甚远。

我贴几张中书协楷委成员作品。







至于欧体,国美一位毕业生,89年的小伙子,写的不错,不同于二田的理解,而是在隋唐之间找方法。其实更加高级。

要知道欧阳询历经三朝,其书法合汉隶、隋碑、唐楷意于一体,其中可延展空间极大,故其子欧阳通能别辟蹊径。二田亦步亦趋,流于刻板,有美术化倾向。


欧阳询子欧阳通,父子并称二欧,和而不同。




芥藏山房



其实并不是这样。

现在的书法高手,很少拿楷书出来。一般都是行书和草书,或者是魏碑。因为楷书的可发挥的空间小,变化少,字距行距统一,缺少可以表现性情的东西。

目前网上写楷书有点名气的,除了田氏兄弟,就是他们的学生了。所以你感觉写楷书的都是欧楷。

其实不然。应该说。颜体,欧体,褚遂良是目前楷书的三大主流。颜体欧体作为唐楷的典型代表,严谨有余,灵动不足,无法很好的过渡到行书。

而褚遂良则不然,天然就带有一种行书的点划,结构特点,过度到行书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

如果我要学看楷书,我就先用欧体颜体打基础,进而过渡到褚遂良。


风华书法


《最好学的入门书法,最严谨的楷书--欧楷》

一、欧楷纵横规矩具有标准的参考性,更能体现现代数学横平竖直的坐标参照系统的特征;

在某种程度上讲,欧楷就是楷书的代表。其实楷书四大家中,也只的两种字体。欧楷与赵楷基本算是一体;而颜楷与柳楷算是一体。欧楷纵横规矩具有标准的参考性,更能体现现代数学横平竖直的正交坐标参照系统的作用;可能这也是后来各大书家都学习欧楷的原因所在。

而欧楷这种追求横平竖正的技术特点:一者便于书写;同时也充当了一种文字结构定位的作用,这种作用多少有点GPS定位作用。

二、赵楷更加追求书写快捷与笔顺的流畅,带有更多的实用性特征;

赵楷已不是严格意义是的楷书,在点画之间处处都带有行楷的特点。笔者猜想,赵孟頫先生那个时代,他并不专门研究书法的笔法与结构,纯粹靠的是经常的书写形成了这种既显美观,又能快捷书写的书体。


看看赵楷,我们可看到启功那种随意的的自然笔法。启功先生最后选择研究赵楷,又进一步将黄金分割率运用于递新的结构,结合了赵楷的笔法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

三、颜楷柳楷有太多歌舞升平丰腴之态,笔画形态少了纵横经纬平正形态;

文字的主要作用还在于信息的传递与记录。即使在颜真聊《祭侄文》的手书中也很少看到他的碑帖石刻笔画的形态。这充分说碑帖在雕刻过程中被刻工不在意地进行了二次加工,无意之音将一个时代的审美倾向带进了手工之下。


笔者没太在意颜楷柳楷的细致特点,反倒是觉得颜柳两体太过应合那个时代“以胖为美”为美的世俗风格,让他们的字体刻迹也带上了那种风格。

不如看看颜柳书体的形态,其中多少都可以看出那种装饰性的笔画形态,尤其是那种收笔行笔大都有一种“水袖”姿态。

总结:欧楷作为一种艺术,在古代被尊为四大楷书首帅,历史最长,后人研究最深,流传最广,规则更加明确,因容易学习,尤其容易用来研究结规则。也许欧楷就是专为为初学设计的书体,只不过同样适宜于工笔楷书的深造,反而让书法家写上了欧楷也就不再继续创新了?!

历史上四大楷书宗师,除其本人,都从学习欧楷走入书法研究之门。现代选择学习书写欧楷就更加容易理解!更何况现在还有很多有影响力的欧楷研究成果呢?


创新炎黄


A君书法写成这个样子还要办国展?请问人类祖先是屁股朝天还是头朝地?中华文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成今天的文字,篆楷隶草是中华书法的四种书体,单凭草体就想一步登天?那篆楷隶三种国粹书法是不是就该灭绝了呢?无耻啊?无耻!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这么不要脸的人!为了一己之私!为了个人利益竟然将草体写成一堆杂草!书法不是玩绘画更不是玩魔术!不要误导国民的欣赏水平。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只认可篆楷隶三种国粹书法,草体只排最后!古代本来就不提倡草体的,现在明白了什么才是中华书法的精华了吗?草体只是篆楷隶三种公认的国粹书法的一截盲肠,近代国人书法爱好者舍不得丢弃它,把它从垃圾桶里捡起来当作是最后的书体,不懂得中华书体演变的人还把它当作是精华!把屁股当头用了,真是太可笑了!(首届湖南收藏家刘广文先生撰写于2017年12月27日)


用户52790361735


我个人是因为当初把唐楷三大家都买了回来,分别临写,觉得欧楷比较贴近日常书写习惯和审美,所以就感觉上手。比如 虽然欧体结字很严紧,但他的基本笔画很贴近日常书写。不,没有那么多附家动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