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片的全盛与阵亡,始于30年前的《笑傲江湖》

前言

中国电影市场起飞,曾经的华语电影主流类型——武侠片,却是阵亡状态。

电影市场一片火热的今天,国产电影从动作片到喜剧片,再到《我不是药神》的现实题材影片,都纷纷出过爆款,票房成绩喜人,唯独缺席武侠片。

如果说武侠电影的核心在于对“武”“侠”与“江湖”三个概念的诠释,那么30年前,武侠片的全盛与阵亡,皆始于两代导演新旧交替的《笑傲江湖》。

胡金铨将武侠片带入艺术考量

60、70年代,武侠曾是香港电影的主流类型,胡金铨、张彻、楚原等导演,用各自对武侠和功夫的理解,把武侠转化为影像。

张彻的电影更强调“武”,因此会较偏向功夫片,在本文中先按下不表。

楚原专注拍古龙的武侠,古龙的侠义观更偏向人物的个体情感,模糊时代背景映照,自成一格。

北平出生成长的胡金铨家学渊博,是在传统书画、戏曲、古文的教育下成长的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造诣。

相比张彻和楚原为邵氏拍的商业向武侠片,他对电影这个媒介,有更多的艺术追求和个人表达,因此他早早便离开邵氏,从开始就是拍自己的原创武侠电影。

60年代末70年代初,胡金铨的《大醉侠》、《龙门客栈》、《侠女》等片不止商业上取得成功,在艺术上也获得认可。

在那个年代,胡金铨的武侠片有别于其他制作粗糙的同类型的电影,被称为新派武侠,这源于他将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融入电影,把电影作为艺术表达的媒介,你能在胡金铨的武侠片中,看到传统文化中所谓的“气韵”。

关于“江湖”的概念,在他的武侠片中会有放之于历史的解读,正统的历史是朝廷更迭的历史,而“江湖”正代表着正史中朝廷之下的世界,与朝廷交集,甚至与朝廷对立,因此他的电影中非常喜欢明朝,故事里的侠客们总是卷入朝廷的党派斗争。

对于“侠”的表现,会强调侠客与江湖的关系,影片中经常会有节奏缓慢的侠客行走戏,通过风景中行走的远景画面表现,人物的渺小与环境的巨大,是向传统山水画的借鉴,给观众提供一种,侠客之于江湖不再重要的宏观视角。

对于“武”的表现,则脱胎于京剧的舞台动作,通过剪辑表现出的轻功武打戏,相信对后来的徐克有深远的影响。

徐克时代的新派武侠

80年代,一批接受西方电影教育的导演返港,从电视台开始入行。

而这个时期新一代的观众也在东西方文化的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他们的电影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

徐克和其他新浪潮导演不同之处在于,他喜欢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也深谙日本漫画和好莱坞电影。

因此他的古装片虽然几乎都是翻拍自上一代导演的经典(《倩女幽魂》、《黄飞鸿》、《龙门客栈》等片都70年代的版本),但却不像上一代导演考究式的还原传统文化,而是融合多元文化后,形成化繁为简的个人风格。

例如《倩女幽魂》,李翰祥的版本人物服装尽量遵循还原历史背景,而徐克的版本却是模糊时代背景,把服装做到最简,只保留古装的底韵,不考究时代的细节。

来到武侠片的制作做上,“江湖”的概念,在徐克的解读上是充满“人吃人”荒诞感的混沌乱世。

“侠”的表现则注重个人际遇与内心变化。

“武”的部分更多借鉴漫画的表现形式,威亚技术的使用更加肆无忌惮的摆脱地心引力,飘逸和潇洒变成武戏的重点,令狐冲耍剑时,还要很中二的喊出招式名称,这在上一代导演看来应该都是无法认同的,但却非常受新一代观众的喜爱。


《笑傲江湖》在新旧交替中诞生

如今谈起这部电影,大家更多的印象,是许冠杰版潇洒不拘的令狐冲,以及黄沾和徐克共同创作的《沧海一声笑》为江湖故事添上的神来之笔。

但幕后胡金铨与徐克新旧两代导演的交棒,成就了这部电影传统与创新融合的同时,也凸显了两代导演不同审美之间的拧巴。

胡金铨和徐克

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受上一代导演影响的徐克,已经有包括《倩女幽魂》在内的多部成功商业片,胡金铨作为徐克的武侠片导师和偶像,作为监制的徐克,请胡金铨做导演拍金庸的《笑傲江湖》,原著中的调性,与胡金铨之前的武侠电影不谋而合。

在当时看来,徐克是受西方电影教育的新浪潮导演,并深谙年轻一代喜欢的日本漫画等流行文化,胡金铨则是传统文化造诣深厚的武侠电影大师,新旧两代导演的合作,看似将创造一部一加一大于二的划时代武侠巨制,但现实的情况,确不如理想中愉快。

从《笑傲江湖》最后的成片中可以看到,这几乎是一部徐克电影,胡金铨的部分则仅剩开场的寥寥的几个镜头——开场老太监绣花及锦衣卫行走在山间,之后便是节奏飞快的剧情推进。

《笑傲江湖》总导演虽挂名胡金铨,但后面却是徐克、程小东等新一代的导演做实际执行,甚至由于创作上的分歧,胡金铨主导的部分被推翻重来,让本片明显有拼凑的潦草感。

导致这个结果原因,我想更多的是投资方从市场角度的考量。

从普通观众的观影感受来说,徐克为武侠片带来的新元素,无疑有更多的视觉刺激,和更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即便胡金铨式的武侠片有一种中国文化特有的诗意,但看好莱坞电影和日本漫画的新一代观众,已经很难再适应慢节奏的武侠片。

《笑傲江湖》在新旧两代导演的拉扯下,终究是让徐克开启了一个武侠的新时代,但在武侠片两种走向上的纠结,也是武侠片阵亡现状的重要原因。


徐克回归传统武侠的《七剑》失败收场

《笑傲江湖》之后徐克和程小东的两部续集,受市场认可的同时,也为整个90年代的武侠片定了一个基调,90年代香港电影武侠片高产且佳作不断,但总体风格仍然逃不出徐克主导的《笑傲江湖》系列。

2000年后徐克回归制作武侠片《七剑》,以往偏向尝试新技术的徐克,这次选择回归传统武侠,《笑傲江湖》系列合作的武指程小东,也换成了刘家良,这些改变的结果是《七剑》的风格在往回找,试图回到胡金铨武侠片的平实。

因此在《七剑》中可以看到作为“侠”的人物形象,被尽量写实的塑造,舍弃了以往徐克电影中简约的飘逸。

《七剑》的武指刘家良,当年在拍《黄飞鸿》时,因为与徐克意见分歧而被更换,就是因为作为现实中黄飞鸿传人的刘家良,认为“佛山无影脚”这样飞来飞去双脚离地的功夫,不符合真实的黄飞鸿,这次却被徐克请回执导《七剑》,“武”的部分也回归传统的平实。

但《七剑》的结果却是,制作四年分上下两集的鸿篇巨制,遭遇了巨大的失败,不但票房不及预期,观众也对这种回归的风格不认可,直到今天《七剑》的豆瓣评分仍然只有5.9分。

阵亡而没有消亡的武侠片,未来将走向何处?

在《笑傲江湖》之后奠定的武侠风格上,已经创造了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要让观众看得过瘾,又要找回胡金铨时代的武侠气韵,实在非常难以创新!

印象中从2016年尔东升导演的《三少爷的剑》,票房口碑皆惨败后,大银幕上再看不到武侠片的踪影。

两部《绣春刀》虽然精彩,但整体上是在真实历史空隙中的再创作,更像是古装功夫悬疑片,主角作为朝廷的公务员没有“侠”的身份,故事也是朝廷权力斗争,“江湖”虽有表现,但不是影片重点。

要说还有武侠遗风的电影,近年也只有徐克的《狄仁杰》系列,我个人非常喜欢徐克对狄仁杰充满个人风格的再创作,但这已经是武侠类型片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所剩的“武”仅限打戏,所剩的“侠”也没有了江湖的背景映照。

那么武侠片的未来将走向何处?

这个问题上是否可以乐观一些思考?

武侠片只是暂时阵亡,却没有消亡。

虽然大银幕上近年缺少武侠作品,但电视剧方面却是满屏的古装剧热播,金庸剧一波接一波的翻拍,虽然武侠元素在其中成为点缀与背景,甚至披着武侠的外衣,主打青春偶像谈恋爱的操作比比皆是。

但是否可以认为,国内年轻一代观众的观影习惯需要一个培养期,武侠元素的电视剧热播,虽然不主打武侠类型,但仍然受观众喜欢,有观影习惯的积累,大银幕的武侠作品是否在将来就能积累一批观众群体?

2000年李安《卧虎藏龙》享誉海外,可以看到《卧虎藏龙》对胡金铨武侠片的传承,李安做的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经过西方思维的转译后展现给西方观众。如果短时间内无法创新,那么在全球化的今天,将武侠类型片输出海外,是否也是一条可行之路呢?

武侠片的将来,只能静待时间来做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