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合肥宝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论语》开宗明义第一篇第一段,概括而平易地表达了孔子乃至每个人人生理想的三个方面,这就是人要学习,终身学习,以学为快事;人要交友处事,以人和为乐事;人要自知自立,不奢求于外。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是很高兴么?

学而时习之,是“知”与“行”的关系。《论语》强调学习,“学”是弄清弄懂,是为什么做,让你明理,“习”是运用于实践,是怎么做,是检验你“学”的手段,“学”道而不“行”道,不叫学习,“行”道而不“学”道,也不算完全意义上的学习。

孔子的一生都是学习的一生,他从15岁立志学习,一直到死都在孜孜以求。他发愤求学,常常是废寝忘食,一旦在学问上有所获益,会快乐得忘记忧愁,连日渐衰老的威胁也忘了。孔子的为学精神是永远年轻的,因此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正因为终身不倦地学习,他才能时时保持进步的状态,才能达到新的境界。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大学问的人,贵在勤勉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风过无痕摄有痕


《论语》第一句直接了当地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千年之后,孔子总结的学习方式还适用吗?下面读耕用现代认知对其进行解读理解。



一、古语“惜字如金”,重点字分析

01 学

“学”这个字不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影响着我们一生,有句老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

自打呱呱落地,学说话,学站立,学行走;长大接受教育,学音标,学写字,学做人。总之,不是在学就是在学的路上。

而“学”,到底是什么?

从前面罗列的几个学来看,每一次学的前提是要有个学的对象,于是就得出“学”是先模仿,从模仿对象身上得到组织框架,然后通过自身的理解感悟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区别于复制。

“学”的本义是对孩子进行教育使之觉悟,古代的“学”意思是“使之学”,是被动词。而今天的“学”是主动词,后又引申为互相讨论、效法,模仿、注释,笺疏、讲述、知识等等。



02 时

“时”,一般解释为“时常,常常”,翻译起来也是合情合理。不过,我认为“时”有另一种理解:时,时机。

打个比方说,某某有想要学着控制自己情绪,他学习最佳的时机是什么时候?情绪将要失控之时,便是最佳。假如在情绪蠢蠢欲动时能够按住它,那么效果将事半功倍。

学习也是如此。



03 习

“习”就是反复的意思。

比如八卦中的六爻坎卦,上下都是三爻坎卦,因此叫“习坎”。练习就是反复地练,熟能生巧,习以为常中的“习”也是反复的意思。

反复包括常常的含义,在这里就要说说我为什么不把“时”解释为时常、常常了。

二、统一全句,整体理解

“学而时习之”,我认为断句应该是“学而时,习之”。意思是把握时机在最佳的时候学,然后反反复复地重温。“不亦乐乎”?解读为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我想孔子所讲的并非是死磕死学,学习是讲究效率的。孔子不像常人眼里那般死板,反而我觉得他非常可爱。古人的学习方式既然能够流传千古,一定有它的大智慧在里面。

最后分享华罗庚的一句名言: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读耕


如果只研究文字词语,那么解释出来是这样的: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如果真的这么解读孔子,如此废话,你我都可以是圣人了。

而实际上应该如何理解?——这是教人在修身学道之中自得其乐,不做功名之想,不患得患失。所谓学而时习之,乐在实践也。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乐有知音也。所谓人不知而不愠,不为功名而烦扰也。

依据其实就在《论语》其他章节。孔子的思想在书里是不断重复、回还、递进的,因此这本书自己给自己的意思做了很多备份,只待我们细心发现。

如: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箪食瓢饮

综合以上,颜回“不改其乐”这个乐,不正是学而时习之的乐?



儒释道小火锅


我们常常听人说四书五经,也知道这是古代科举考试必考的内容,之于四书五经究竟是哪“四书”哪“五经”?可能有一些人就懵了,了解传统文化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四书是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是指《诗经》、《周易》、《春秋》、《礼记》、《尚书》。但说实在的,现代的人只是听过名字或者记得里面的一些名言警句,对于原文,可能很多人没有兴趣也没有勇气去读一读,一来比较难懂,二来觉得枯燥,所以大家对四书五经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面。今天让我们粗略来读一读《论语·学而篇》。

学而篇,顾名思义,讲的是和学习有关,但却不尽然是学习,因为那时候书分卷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小标题,只是取这一篇中的两个字作为标题,例如学而篇,就是取“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前两个字“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句,我们很熟悉,意思也简单,分三个方面,一个是学习,学习的时候,经常回过头来温习复习,不仅能巩固已有的学习成果,还能从中得到不少的感悟,得到新的启发,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还有一个是相聚,朋友自远方来,真让人高兴,在古代不比今日,交通极为不便,如果好友从远方来看你,那真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感情不深,谁还会费这么大的精力来看你呢?既然来了,那么肯定是交情深厚,是老友,是知音,人生难得有这样一两位的朋友,如果能够来相聚把酒言欢,该是多么高兴。

最后一个是气度,别人不知道你,从而将你当做是一般人看待,没有特别的敬重,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用不着生气,生气了,就说明你的肚量太小,肚量如此之小,怎能称之为君子呢?是君子,就应该心怀坦荡,能忍常人不能忍。


6别无选择6


这是《论语》的第一章第一句,按照通行的翻译就是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在这里孔子是想强调几个方面:首先第一个就是学习的乐趣,真正善于学习的人是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的,其次,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人只有在实践中才会体会到知识或者说是学习的乐趣,第三个就是这个过程本身的乐趣。

参考杨伯峻先生和钱穆先生的解释:

杨伯峻《论语译注》:子——《论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时——“时”字在周秦时候若作副词用,等于《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时”,“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的意思。王肃的《论语注》正是这样解释的。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为“时常”,是用后代的词义解释古书。习——一般人把习解为“温习”,但在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义,如《礼记·射义》的“习礼乐”、“习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这一“习”字,更是演习的意思。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像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这些,尤其非演习、实习不可。所以这“习”字以讲为实习为好。说——音读和意义跟“悦”字相同,高兴、愉快的意思。

所以杨伯峻先生的翻译是: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

学。“学”(學)是会意字,金文作“”,从臼从爻从宀从子,四个字根分三组会意,表示孩童在室内学习用双手演算算筹。学的本义指学习。“学”在《论语》一书中有64处。前者如《为政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后者如《述而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之不知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习。“习”(習)为会意字,甲骨文作“”,从羽从目标字根日(白),构意源自雏鸟练习飞行。雏鸟学飞,必须瞅准目标,从一棵树飞往另一棵树。雏鸟学飞,需要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习的本义为反复练习,可以译为“温习、复习”。“习”在《论语》全书出现三次,一处是本篇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另一处在《阳货篇之二》: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亦。“亦”是依托象形字,甲骨文作“”,乃是在“大”形人物的两腋下边各增一点,以胳肢窝下的腋毛表示两边都有义。“亦”的本义为两边都有。亦的腋窝义由增符后的“夜”及转注后的“腋”字所继承,“亦”则表示分化后的两边皆有义,相当于现代汉语表示重复的副词“也”。引申后,表示仅限于某一范围。在《论语》一书中,“亦”与“乎”连用时,含有强调及反诘义,如《述而篇》:“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卫灵公篇》:“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说。“说”(说)是“兑”字的本义转注字。“兑”字从兄从八:兄为能够说话的大男孩,在此用为诉说;八表两边。“兑”的本义为向两边诉说,引申后又有兑现义。在“兑”的左边增添表示话语的“言”,以转注后的“说”继承兑字的言说义。说的古音读为“税”。

“说”,《说文解字》一书释曰:“兑,说也。说,释也。从言兑声。一曰:谈说”。此处“说”字同《八佾篇之三十二》“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同《阳货篇之十四》“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钱穆先生的翻译是孔子说:“学了而且时时地复习,不就亦可以讲说吗?(这里钱穆先生把时翻译成了时时,是错误的。)


梦中寻雨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出自孔子《论语》。全文是,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解释就是:学到待人处世的道理并适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意思就是,学过的知识,按时去温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论语》开篇首章首句,“学”的含义是学习与教学,是孔子毕生奉行的事业,其自身好学不厌,同时又诲人不倦。

《论语》开篇论“学”,抓住了孔子学说的关键与纲要。我国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学者、诗人、武术家南怀瑾在他撰写的《论语别裁》中说:“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也高兴吗?”我国语言学家杨伯峻在他的《论语译注》中也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这两位大师的理解,从字面上看都是十分确切的。这也是大多数人们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理解。

但是,再细加琢磨与思考,似乎这种理解又有浅薄而简单之嫌。“学”,仅仅是包含着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吗?“习”,仅仅是现代汉语中的学习,温习之意吗?应该还有更深的含义吧?

例如对课本知识与学问的“学而习之”,应该是带着问题学,思考与知识相结合去学等等,真正学到知识所赋予学者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为此而“不亦乐乎”吧?


言者青青


个人主观。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宏愿。按照逻辑思维,这句话的“学”和“习”是连贯的和明确的,而且共同维护一个标的,学A就习A。综合孔子的思想以及其一生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学”的标的物是先古圣人治国理民的各种方式方法和典章。“学”字的含义应当是继承、按照的意思;“习”字的含义是沿袭,承用,复制;“时”指的是一直,不间断,时时刻刻。

后两句“有朋***”和“人不知***”是例子,是对首句“学”和“习”作用和效果的说明。推解如下。

1.学习。承先人王者的治国理民法,并用这些法典一直治理下去,保持不变。华夏各个侯国都是一脉的,与上古先哲有着非常密切的血源关系,分封也是以血源为主脉,江山社稷民都归属一个血脉。因此,复制理所当然。

2.有朋自远方来(按网络版本)。是“友朋”还是“有朋”,含义确实不同。友,熟知,交心,时常有联;朋,是利益的共享者,维护者,目标一致者。这里的“朋”指喻的是那些先哲的思想和治理典章;“远方来”指喻的是对这些典章的承袭。因为他们都是为了维持稳久永恒的统治。

3.人不知***君子乎。“人”与“君子”之间是千仞之别,由此不难看出孔子的思维方式中一直保持着身份等级观念,也不难看出孔子所要坚决维护的对象。

“不知”指的是无所指责。如果知,那就会问责和疑惑;“不愠”指的是心平气和,安安稳稳。如果愠,说明人有不满。

4.三言“不亦”与“说”“乐”“君子”。

“亦”字的含义是大,指的是超过、胜过、比***好,不仅仅是。

1)不亦说乎:不就胜过你的劝说吗?引用先哲思想典章,你的祖宗,还用得着啰嗦几句吗?

2)不亦乐乎:不比你的脸上笑容好吗?即能心安。心安才是永久快乐开心的。

3)不亦君子乎:不胜过君子吗?即圣人。众人毫无猜忌,心情妥妥的,这不正是圣人所治理的天下吗?如周朝。



战神150624565


野狐试答

两周前,我在头条文章中发了“学而时习之释疑”一文,平台推荐四千多次,阅读只有二十几人次,现在题主问道这个问题,我就把文章复制过来回答你的问题。

“学而时习之释疑”

过去的初中语文教材和现在许多新版的初中语文教材都选有《论语》“学而时习之”章句。教材对“时习”大都解释为“按一定的时间复习”,配套的教参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是“学习需要不断的复习才能掌握”。这样的解释没有阐明这一章句的精神实质,而且有些曲解圣哲。许多词语古今意义出入很大,教材、教参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不是在这句话中的几个关键词的古义项下来解释这句话,而是在这几个关键词今天常用的意义上来理解、解释这句话的,因此有曲解圣意的嫌疑。

“学”古今都有学习的意义,但古人讲“学”主要是指学习别人的正确认识与积极经验,虽然也不排斥书本知识的学习,但更主要的是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朱熹在《四书集解》中就把这个“学”字解释为“效仿”,这大概与古人传授知识以言传身教为主有关。从“处处留心皆学问”,“世事洞明皆学问”这些语言也可以看到古人讲“学问”主要是指“做人”、“处事”。现在讲“学”,主要是指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习”现在常用意义是“复习”、“练习”,而这个词的本意是指“鸟多次拍着翅膀学飞翔”,强调的是“多次”、“反复”。“时”有“时间”、“按时”、“定时”、“经常”等义项,“经常”这一义项在现在语言习惯中也远没古代语言中应用的广泛。“时”与“习”在这里强调的是对所学的做人处事的道理“反复”、“多次”、“经常”去实践应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教参对这句话的理解和翻译是“学习并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从情理上讲,这个理解与翻译是不通的。学生或做过学生的人大都深有体会: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如果这样理解翻译这句话,这一章句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与“学而时习之”之间不但缺乏语言上的逻辑联系,更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同时,这样的一句话放在《论语》的首篇首章叫人很费解,似乎《论语》的编排是无序而杂乱的罗列一些章句。

《论语》虽为语录体著作,但它的篇次与章句在编排上是有一定的思想贯穿其中的。古今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都有研究,台湾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就指出:第一篇《学而》讲求学的宗旨;第二篇《为政》讲为学的外用;第三篇《八佾》讲把个人的内圣为学,外用为政综合起来的文化精神。“学而时习之”章句被放在《论语》的首篇首章中,是因为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教育的主导思想:为学的宗旨是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从这一认识出发,“学而时习之”章句应该理解为: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断去应用实践这些道理,通过不断体会、认识这些道理使自己有所提高,同时自己也会因为不断进步而内心高兴;知已难得,有志同道合的人登门与自己切磋论道,共求进步与提高,这更是令人高兴的事;即使没有人认识、了解自己,自己也会不断追求自我完善,不怨天不尤人,不是更能显示出君子的风范吗?这一章句中的三句话不但在语言上有着逻辑关系,在思想上更是一个统一体。

“学而时习之”中的“学”主要是指“做人”这在《论语》别的章句中可以得到印证。“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为学的真谛就是做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先学好做人,再学习书本知识,做人的教育远远高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当齐哀公问孔子弟子中谁最好学时,孔子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而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不迁怒”,“不贰过”是做人的修养,孔子以此说颜回好学,可见孔子的为学主要是指“做人”。

孔子第一个把道德教育(做人的教育)摆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并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将其贯彻始终,这一点对后世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人格与自我修养、自我完善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教材、教参以及一些通俗的《论语》译注中对“学而时习之”章句的错误理解与不当译注,其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没有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特别是把“学”狭隘的理解为“书本知识的学习”。其次把“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理解为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这里面体现了教师、家长对学生的一个良好愿望,而这个愿望是有悖情理与客观事实的。再次,反映了现行教育中道德教育(做人的教育)没有被真正充分重视,而这方面的不足所产生的问题已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了。对古人一句话的理解正确与否并非至关重要,而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则不能不充分重视。


野狐习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于孔子的《论语》。


译文:孔子说:“学到知识后按时温习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

这句话,说的是个人生活态度的改变;


为什么学习会获得快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次接触学习这句话,应该不是初中就是小学了,抱着课本,听着语文老师的唠叨,心理不禁产生一个疑问:“学习到底哪里快乐了?”,背诵着没有“使用价值”的古文,要面临着考试的压力,要克服体力体能的困难,我得到了什么,学到的知识有什么用处。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就会逐渐能够解答上面的问题了,当我们考试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我们是快乐的,当我们考上重点学校时候我们是快乐的,当我们用学到的技术进入心仪的公司的时候我们是快乐的,当我们用培养出来的情商成立了美满的家庭的时候,我们,是快乐的!



没错,学习的过程一定不会是快乐的,只有当学习达到某种成就或者获得认可的时候,人才是快乐的!


世俗之人不能免俗,我们没必要过于追求形而上的哲理,有时候简单才是真实。



学的是什么?

然后我们就会产生疑问。竟然要学习,那么要学什么?这个“之”指代的是什么呢?


实际上就在《学而》第一章的后面,孔圣人就告诉了我们答案: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学而时习之”所学的内容就是

学习如何做人:

学习如何修身:

学习各种知识:

如何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包括父母和兄弟姐妹,朋友,领导)的关系:

如何处理自己与社会团体的关系:


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透过处理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获得整个人生的学习和成长,然后将学到的东西应用在生活中,我们就可以克服任何困难,得到朋友贵人的帮助,从而达到某种成就以及获得人们的认可,获得快乐!


这就是圣人孔子的“智”!


闰成居士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意思是:学到待人处世的道理并适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

1、此内容出自孔子的《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扩展资料:

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2、《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

3、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4、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