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是一个成熟的君主,和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吗?为什么?

曾公门下走狗


很明确的说,光绪既不是成熟的皇帝,也算不上成熟的政治家。我们从几个反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1.       厚黑学不到位

无论是皇帝,还是政治家(其实皇帝就是地位比较高的政治家,后面统称政治家)都需要将一门学问玩的炉火纯青—厚黑学。厚黑者,脸厚心黑是也。要做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脸皮要厚,不然怎么玩人,怎么利用人,怎么能做到你是不是忠臣不是你说了算而是我说了算。比如李世民,为了能让李勣在自己死后安心辅佐自己的儿子,就现找个理由把他贬黜了,然后等自己死了让自己的儿子李治来赦免他,然后他就对自己的儿子感恩戴德。心一定要黑就不说了,温柔一点的杯酒释兵权,狠一点的朱元璋大杀功臣,都是耳熟能详了。再看看光绪,不懂得丢车保帅,还让康有为跑了,如果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就应该主动去抓康有为,坚决不与慈禧正面冲突,保住自己最重要,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心不够黑就不用说了,心够黑也不至于没有人怕他了,他的政令都成了废纸。

2.       心浮气躁,冒进

这就是政治不成熟的典型表现。成熟的政治家要伏线千里,谋定后动,不说要有ABC多个计划吧,起码不会不加思考就孤注一掷,就算是孤注一掷,也要先想好自己的退路,最后也要能报自己一命。要办一件事,必定思谋良久,筹谋多时,利用好一切自己的资源,一个个排除自己的阻力或者减弱自己的阻力。像戊戌变法这种变天的大事,哪能像光绪皇帝一样,一百天的时间把一个国家一百年都未必能干成的事情都干了,最后肯定是把大家吓到了,照他的搞法,大清估计得早亡很多年。后面有一个改革成功的典型就是邓爷爷的改革开放,先改革经济,再改革政治,改革政治也是一步步去改,每一步都走的很小心。改革不必革命容易多少,改革更加需要智慧和妥协,一味地冒进,就是一口想吃个胖子,最终只能把自己噎死。

3.       政治不成熟

光绪都不懂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这个道理,不听毛爷爷的话最终是要吃亏的。自己没有兵权,你和慈禧杠什么?不是找死嘛。前面有好的前辈不知道学。近的有他的祖宗康熙皇帝,看看是如何的英明神武,灭鳌拜多么干净利落。处境最相似的有汉武大帝,当年汉武大帝也想改革,但是窦老太太不容易,汉武帝怎么办呢,装孙子,就老老实实按照老太太的想法办事,自己学习以及完善自己的改革方案,储备自己的执政班底,最终熬死了老太太,然后成就了自己的威名。光绪皇帝,这么多优秀的前辈不学,最终被慈禧老太太一口唾沫,灭了自己的变法大业。皇帝要懂得制衡之术,这是政治家的必备素质。光绪没有任何这样的操作和手法,也没有去瓦解对方,作为柔弱的乙方,更没有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奋斗,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4.       不知审时度势

你自己几斤几两自己没点必输嘛,慈禧老太太是什么样的人,自己也没点把握嘛。在老太太允许的框架下,先慢慢搞,改革变法不去找李鸿章,却去找什么康有为这个大妄人。如果有李鸿章给光绪出谋划策,可能戊戌变法就成了,起码他不会那么惨吧,或许中国就是另外一个光景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一个不懂得审时度势的人,绝对算不上成熟的政治家,也算不上成熟的皇帝。

他只是一个有心无力,志大才疏的有志青年。




阿欢的史记


就光绪的所作所为来看,他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也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虽然我个人对光绪当了多年的傀儡表示同情,可是你再看看他的行径,你会觉得慈禧对他也不是太苛刻,毕竟那是她外甥。

光绪四岁登基,仿同治时旧例由慈安、慈禧两位太后临朝听政,七年后慈禧大权独揽,到了光绪成年之后,慈禧名义上不得不让皇帝亲政,当然,作为防范她钦定了一位皇后给光绪,也就是光绪的表姐裕隆。

光绪在这个时候就表现出了他的不成熟,他想立珍妃为后,可是这突破了慈禧的底线,钮祜禄氏进宫当不了皇后人家还不得把慈禧寒碜死啊,所以光绪这个时候使小性子完全是不成熟的表现,这也间接导致了慈禧西逃时将珍妃塞井里面。

后来迫于各方压力,慈禧做出了向光绪交权的姿态,可是天真的光绪以为自己真的大权独揽了,看看他招揽的都是些什么人物,所谓的“戊戌六君子”,基本都是一些没做过官的举人,也就是当年的所谓“公车上书”,让这群人有了点小名,这就开始飘了,一个个开始点评举国人物,没有哪一个他们能够看在眼里。

变法,历来就是个很忌讳的词,因为他触动的必然是当权者的利益,所以变法有一大难,变不好了下场凄惨,如范仲淹被贬谪、王安石被列入《奸臣传》、张居正被清算等等,变好了如商鞅被车裂等,而且这些人都是实干家,没有一个是夸夸其谈的书呆子。

但是很明显,光绪就是,也不知道慈禧给他请的都是些什么老师,估计慈禧也不想教光绪太多帝王心术,不过也正常,翁同龢这样水平的帝师正好教出光绪这样的学生。

翁同龢因为李鸿章曾经上书攻击过他哥临阵脱逃的事情,故此一生都在致力于与李鸿章作对,再加上他会拍马屁,经常挪用公款为慈禧办事,竟然也能够一直官运亨通,他反对李鸿章经常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让他提意见提不出来但是就是反对。

维新变法者们告诉光绪,变法没有不流血的,旧的保守的既得利益者都要铲除,当然也包括他的皇爸爸慈禧,而光绪竟然没有半点不舍,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慈禧临死前一定要毒死光绪的主要原因,一旦让光绪占据大义名分,慈禧别说陵墓比咸丰帝的地宫大,说不定连陪葬皇陵都不行。

袁世凯虽然是个反复小人,但确实是当世之枭雄,他一看维新党人就不是办事的料,说不定自己日后还会被清洗,所以只好用维新党人来换取富贵了,就能力来看,维新党基本上是一群战五渣。

要命的是这群人竟然还被光绪奉为上宾,可见光绪的识人这术差到了何点,中间慈禧曾经想以大阿哥溥儁来取代光绪,但是遭到了西洋列强的反对。

所以慈禧当时不是没放权给光绪,但是慈禧不可能无底限的将权力交给光绪,毕竟不是亲儿子,可是当自己的生命都有可能受到威胁时,为了权力亲儿子都有被干掉的,更何况外甥,所以光绪完全是“自作孽不可活”,怨不得别人。


历史飞凡观


明显不是。成熟的含义是:事物或行为发展到完善的程度。近义词是老练,光绪不仅不老练,在政治上还很幼稚,这从他用人上可见端倪。

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光绪是一个有抱负,想有所作为的君主。但是有一点不要被忽略了,他并没有真正掌握实权,真正执政的是那个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光绪的地位类似于傀儡,兵权、政权、人事权几乎都不在自己手上。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革新,必然侵犯大所数贵族利益,而且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书生不说百无一用,但是在慈禧这样的实权人物眼里,就是一群跳梁小丑。

纵观历史上的革新变法,商鞅有秦孝公支持才得以进行改革,而秦孝公一去世,商鞅立刻惨遭车裂;王安石变法也是一样,因为宋神宗的去世无法继续。光绪贵为一国之君,却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变法自然无法真正进行下去。依靠一群书生试图改变几千年的顽疾,这种想法过于天真和不切实际。

要想真正有所作为,自上而下革新自强,第一,必须真正掌握权力,没有实权,一切都是水中月镜中花。其次,拥有一个靠谱的团队,康有为这种夸夸其谈的书生本身就不堪大用,而且这些革新派本身就是政治白痴,根本不了解宫廷斗争有多么地残酷。如唐太宗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人;如汉武帝有卫青、桑弘羊、张汤等人才可真正实施自己的治国方针。第三、改革者要有破除万难、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这几点,光绪都没有,所以他在政治上还没有形成自己势力的情况下,贸然用一群没有政治经验的书生进行改革,无疑是行不通的。从这点上看,光绪皇帝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只是有着美好愿望的热血青年。


顾空城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又称光绪帝,是清朝的第11位皇帝。他的登基,开启了清朝以兄终弟及的方式进行帝位传承的先河,这实际上是慈禧太后为把持朝政而打破祖制之举。

光绪年轻时,曾是一位满腔热忱、希望中兴王朝,做一个明君的君主。但由于他自幼长于宫中,一举一动都被慈禧牢牢把控,见识尚浅,能力有限,加上处处掣肘,是故空有一腔热血,却无法成为先祖康熙那样的一代雄主。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慈禧太后囚禁在瀛台整整十年,并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让我们回到正题。光绪在位之时,西方的照相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为何我们今天看到有关光绪帝的图像资料,主要都是画像,而没有留下任何照片呢?

有些人说,当时中国人迷信,认为照相机会把人的灵魂吸走,所以不敢拍照。但慈禧本人就酷爱拍照,晚年时留下了不计其数的照片,光绪的生父醇亲王奕譞,更是把照相的潮流引入宫中的第一人。可见上面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

还有人可能还记得,在以前的中学历史课本上,曾经收录了一张光绪皇帝的“照片”,就是下面的这一幅图。“照片”中光绪皇帝五官端正、眉清目秀,颇有王者风范。可惜的是,这是一幅来华的洋画师给光绪画的一幅画像,而非照片。

且从光绪的父亲奕譞、弟弟载沣、还有侄子溥仪留下来的照片来看,画像中光绪的样貌和这几位血亲相去甚远,极有可能并非光绪的真实相貌。

那么为何光绪作为大清皇帝,连一张流传后世的照片都没有呢?有这么两种可能性,要么是光绪不喜欢拍照,要么是被有心人给故意销毁了。

前一种可能性有没有呢?有,但不太可能。就算光绪本人不愿意,但作为皇帝留下照片给后世传承,于法于理都是必要的,因此后一种的可能性要更大些。

我们回看《清史稿》中对光绪皇帝的记载。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刚好是戊戌变法那一年,“诏捕康有为与梁启超……杨深秀暨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并坐康有为党逮下狱”。变法失败后,“上称疾,徵医天下”,光绪皇帝马上就病倒了。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只是为请慈禧太后为软禁光绪,重新“训政”而编造的借口而已。

光绪被囚禁之后,十年来一直安然无恙。但到了光绪三十四年,却发生了一件怪事。先是有一天,慈禧在用膳时突然晕倒,并自觉时日无多。到了这一年的冬天,“壬申,上疾甚”,光绪也突然病重,并且不到一个月,就“上疾大渐,崩于瀛台涵元殿”,暴毙而亡了。而且巧合的是,这刚好是慈禧去世的前一天。

因为光绪突然驾崩实在蹊跷,虽然正史记载他是暴疾而亡,但不少稗官野史记载他是被人毒杀。这一谜团困扰了世人整整100年,直到2008年,通过现代化学方法对光绪遗体的头发进行鉴定,证实了他是死于砒霜中毒。

光绪病情加重后,慈禧立马召光绪的弟弟载沣入宫,命其为摄政王,并打算以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帝位,仿佛早已知道光绪已无药可救一般。如此一来,毒杀光绪的幕后黑手,也就呼之欲出了。

在当年戊戌变法时,帝后矛盾激化,谭嗣同等人曾有过刺杀慈禧,发动政变的计划。计划挫败后,慈禧认为光绪想要杀害自己,想要废黜光绪,但因各种阻力未能成行,只好折中将其软禁。但慈禧最害怕的,是自己老死后,光绪正值壮年,等他重新执政后,会为当年的事件平反,使得自己遗臭万年。

慈禧可能正是因此,选择了先下手为强,除掉光绪重新培植听话的接班人,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毁掉光绪的照片,则是要彻底摧毁“光绪帝”这一形象,以打击流亡海外的康有为等保皇党的另一手安排了。



阐史论津


光绪皇帝是一个勇于进取和反抗现有压制以摆脱傀儡的开明皇帝,但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君主。

1.政治环境。中国正处于一个列强入侵, 领土被分别占领,民族危亡之际。尤其公元1894年清政府在与日本的甲午战争中遭受巨大的挫折,彻底打醒了清政府的政治高层。他们也意识到需要要一定的改革,意图改变改善现状。慈禧一定程度上也默许光绪帝做一些变革。只是光绪所做的变革不符合他们的期望。

2.变革内容。这种变法是基于儒学的名义上展开的。例如政治上广开言路,澄清吏治。文化上废八股,建新学校,派留学生。经济上提倡实业,开矿筑路,改革财政。军事上有练新军。这些举措如果能够施展开来,对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促进教育,增强军事能力,确实能带来很大的裨益。

3.改革所需要的支撑。在中国所进行的改革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商鞅变法被车裂张居正变革被抄家,在封建时期,中国的改革需要坚强的后盾,尤其在军事上。取得军事上的优势支持是使得这些改革办法能够执行贯彻下去的根本保障,所以在中国进行的成功的改革,其背后的支持者。大多是有实权的皇帝。因为变法势必会损害既得者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扑。

4. 执行变革者。戊戌变法具体推行者来自以梁启超,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这些维新派人士主要以学者为主,缺乏官场经验,缺乏实力派支持。

5. 改革的方式。戊戌变法的诸多措施比较激进,想通过一劳永逸的方式达到目的。这在封建时期的官场是不可取的。这也是为什么改革只维持100天左右的原因之一,重疾用猛药可能欲速则不达。

6.改革产生的影响。戊戌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政治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解放,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综合来看,由于光绪帝处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所组织的改革,由于用人不当,方法过激,没有得到军队实权人物的支持,空有一腔热血和报复。其失败是必然的。光绪皇帝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和君主。

这并不能否定光绪皇帝组织的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推动和巨大的启蒙。光绪皇帝没有实权的情况下勇于推进改革,即使失败也不愧为英雄!


吾立秦砖汉瓦


都不箅。

一,用人太随性。

二,颁布法令制度太急,太多,而且朝令夕改。

三,对慈禧不够隐忍和讲策略。

四,对列强蛮干,凭义愤。


狐羊树


我是雪松:应该说光绪是成熟政治家,尽管一直被慈禧压制。要不是袁世凯的出卖也许戊戌变法就成功了,光绪本对袁世凯视为可以信用的,不想袁世凯将变法之事密告荣禄,戊戌变法遂被镇压。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