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可以低調到什麼程度?

「青春江油」為共青團江油市委官方微信

致敬所有在自己崗位上默默奉獻的人。

1

作家吳敏寫過一篇關於季羨林的文章。

她在文中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年,北大新生入學,

一個男生手提肩扛,

攜帶了很多包東西,

偌大燕園讓他找不到北。

正在此時,他看到了一位不起眼的老大爺。

男生把行李往他身邊一放,

“大爺,麻煩您幫忙照看一會兒。”

說完男生就自己報到去了。

老大爺就一直在那老老實實地守著。

9月初的北京,天氣還是很熱,

一位學生見老大爺滿頭大汗,說:

“您回去吧,我替他看著。”

可老大爺說:“還是我等他吧,換了人他該找不著了。”

許久之後,這位男生才趕了回來。

三天後的開學典禮上,

這位男生驚訝地發現:

那天幫自己看行李的老大爺,

竟然是學校副校長、國學大師季羨林。

2

你知道這位滿頭銀髮的老人是誰嗎?

她就是上海市原副市長謝麗娟

1985年至1996年期間,

謝麗娟任職上海副市長,

此後轉任上海政協副主席。

已經年過80的她,

出門不是不可以坐專車,

出門也不是不可以打車,

但她就是喜歡坐公交、地鐵。

沒人讓座?

她覺得沒關係,

“我就是個普通老太太而已。”

有人讓座她也不坐,

“我身子骨還行,站站沒什麼。”

低調行事,樸素自然,

這就是老派知識分子的作風,

也是所有人學習的榜樣。

3

你知道這位老人是誰嗎?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火箭推進劑創始人李俊賢

“兩彈一星”造好後如果沒有推進劑,

等於造了汽車沒有汽油,

李俊賢就是研究這個推進劑的。

1970年,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升空,

用的就是李俊賢團隊研製的偏二甲肼。

李俊賢今年已經91歲,

但他仍然每天拎著白布袋步行上班。

2018年6月,

李俊賢把一生積攢的300萬元全捐了出來,

設立了博士創新基金和困難幫扶基金。

4

高鐵二等座上,

一位滿頭白髮、腳穿舊皮鞋的老人,

很專注地修改著圖紙。

你知道這位老人是誰嗎?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前院長劉先林

你知道劉先林有多牛嗎?

他拿過兩次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多項研究成果填補國內空白,

他研究的“座標法解析輻射三角測量”,

成為航測規範中

第一個中國人發明的方法。

上面那把椅子,

劉先林已經坐了40多年,

磨成這樣了,他還捨不得丟。

上面這個滑蓋手機,他已經用了十幾年,

爛成這樣了,他還捨不得丟。

他是沒有錢嗎?

並不是。

他有錢,只是不惜錢。

“國家科研經費比較緊張,

申請經費審核又很慢,

我就把自己的錢投進去了。”

劉先林還在好幾所大學兼職授課,

每所大學給的報酬都不菲,

但他都把報酬留在了各個學校,

用作獎勵優秀的學生和老師。

5

你知道這個在中國科學院大學講課,

衣著非常陳舊的老頭是誰嗎?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遙感領域泰斗李小文

李小文有多牛?

美國波士頓大學地理系主任Strahler說:

“李小文是全球遙感基礎研究領域

最頂尖的兩三位科學家之一。”

“如果沒有他,

中國遙感衛星事業將要推遲很多年。”

這麼厲害的一個人,

在工作和生活中卻極其低調,

學生們回憶說:

“每次見到李老師,

他都穿著舊舊的衣褲,

腳上都是一雙布鞋。”

就因為這一身“標配”,

他好多次被門衛擋在了外面,

門衛以為他是來推銷的農民呢!

李小文沒有什麼欲求,

生活極其清淡,

他把自己的錢,

都捐給了母校成都電子科技大學,

設立了“李謙”獎助學金。

6

這位老人就不說了,

現在大家都認識他。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他的研究成果沒什麼了不起,

只是讓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

吃飽了飯而已。

這麼牛氣的一個人,

在生活中就是一“農民”。

他現在已經90歲了,

但每天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下田。

主持人王志問:你這衣服多少錢?

袁隆平:35塊。

王志:真的還是假的?

袁隆平:真的。

還有一件比這個漂亮一點,也是35塊,

海南島買的。

7

這個人是誰?

相信很多人都能說出他的名字。

對,他就是兩彈元勳鄧稼先

但在1986年8月之前,

中國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1964年10月16日,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

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兩彈能夠研發成功,

鄧稼先在其中都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在我國進行的45次核試驗中,

鄧稼先32次親歷現場,

15次擔任現場總指揮,

可見其作用有多關鍵。

兩彈爆炸成功後,舉國上下歡欣鼓舞。

要是換了有些人,肯定就炫耀上了:

“你知道嗎,這原子彈就是我研發的。”

“要不是我,這氫彈能研發出來嗎?”

但鄧稼先一聲都沒有吭,

連父母都不知道他搞了“兩彈”。

直到1986年他去世後,

《人民日報》等報紙

刊發了文章《兩彈元勳鄧稼先》,

鄧稼先身邊的親朋好友才知道:

“沒想到稼先幹出了這麼大的事蹟。”

8

這一位衣著樸素的長者,

現在很多人應該都認識他,

他就是中國“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

但在2017年9月他去世之前,

估計沒有幾個人能叫出他的名字。

1993年,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

科學家們提出建議,

“在全球電波環境繼續惡化之前,

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

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

南仁東當時聽了很激動:“我也想建一個!”

他放棄國外300倍高薪,

深入貴州大山23年,

沒有任何節假日,

偷偷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中國天眼”。

這個“中國天眼”有多牛?

比美國阿雷西博350米望遠鏡,

綜合性能高10倍。

業內人士這樣評價他:

“憑一己之力讓中國領先全球20年。”

但這麼偉大的一個人,

卻在生前對家人說:

“我特別不希望被人記住。”

他的遺言是:

喪事從簡,不舉行追悼會。

9 張富清在家裡看書學習。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有這樣一位老英雄,

習近平總書記稱讚他,

“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

“用自己的樸實純粹、

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

是廣大部隊官兵和退役軍人學習的榜樣”。

他就是湖北來鳳縣離休幹部,

今年95歲的張富清老人。

革命年代,他曾立下赫赫戰功,

退役後他又主動選擇,

到偏遠的貧困山區工作,

60多年來他深藏功名,

在工作崗位上不改軍人本色、奉獻一生。

2018年底,

湖北來鳳縣退役軍人事務局採集信息,

一位退役老兵的東西,

震驚了現場所有人,

打開紅布包裹,

大家看到了戰功赫赫的老英雄張富清的一生,

他是“人民功臣”,

是“戰鬥英雄”。

來送資料的張富清的兒子也驚呆了,

如果不是這次信息採集,

他也從未見過父親的這些軍功章。

不給國家添麻煩,

也不讓家人佔公家的便宜,

張富清不許子女親屬,

在他工作過的單位上班,

甚至不許跟他一樣有高血壓的家人

吃他享受公費醫療的降壓藥。

老人的兒孫中,沒人沾過他的光。

10

光看這張照片,

我不說出他的名字,

大部分人可能都不認識他。

他是一個億萬富翁,

卻也被稱為是中國最低調的人。

他無論住多高級的酒店,都用自己帶的肥皂。

他沒有私家車,每天坐地鐵上班。

他一雙鞋穿了十年,襪子補了又補。

他外出吃飯,他從不喝飲料,只要一杯清水。

他生活簡樸,每月開支只有三千。

但就是這麼一個“吝嗇”的人,

卻把大部分財產捐獻了出去,

在內地捐助了93所大學、

166所中學、41所小學、

19所專業學校和幼兒園、

1800間鄉間學校圖書室。

這位老人,叫田家炳

11

這一位老人叫韋思浩

知道他的人就更加少了。

他就是一個撿垃圾的老人,

每天撿完垃圾,

他就會洗乾淨手,

然後坐在杭州一家圖書館裡看書。

他天天撿垃圾,是很缺錢嗎?

他的女兒說:

“爸爸退休前是中學一級教師,

退休後每個月可領5000多元退休金,

是不需要撿垃圾過日子的,

不知道他為什麼喜歡出去撿垃圾。”

2015年12月,韋思浩去世後,

女兒在整理他遺物時,

才終於知道了他撿垃圾的秘密,

“我發現了很多捐資助學的信件。”

12

新中國成立70年來,

每一個行業每一條戰線,

其實都有很多低調內斂、默默奉獻的人物。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他們傻,

但正是因為他們的傻,

才有了今天中國的繁花似錦。

在短短70年裡,

中國為什麼能夠迅速強大和崛起?

既是因為有偉大領袖、著名典型的引領,

更是因為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平凡英雄,

在崗位上默默奉獻著自己的熱血和青春。

致敬所有為新中國崛起默默奉獻的人,

致敬所有在自己崗位上默默奉獻的人,

致敬所有默默奉獻的你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