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胃癌的33個問題——你想知道的,全有!

胃癌是源自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佔全部惡性腫瘤的第3位,佔消化道惡性腫瘤的首位,佔胃惡性腫瘤的95%。胃癌也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和死亡佔全世界的42.6%和 45.0%。

胃癌確實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一些對胃癌錯誤的認知和錯誤的觀念!本文整理了33個網友普遍對胃癌存在的疑問,從而避免大眾踩進這認知誤區!


1.胃癌會遺傳嗎?


胃癌是散發性疾病,只有少部分患者有家族遺傳傾向。那麼什麼樣的人屬於胃癌高危患者,具有家族遺傳傾向呢。


總結如下:


1)家族性腺瘤息肉病;

2)幼年性息肉綜合徵;

3)遺傳性瀰漫性胃癌;

4)Peutz-Jeghers綜合徵;

5)林奇綜合徵。


以上五類人群建議定期行胃鏡或鋇餐檢查,方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2.胃癌會傳染嗎?


作為臨床醫生,時常遇到患者家屬諮詢這樣的問題。不僅胃癌,還有我們常見的乳腺癌、食管癌、肺癌、腸癌等都不會通過空氣、唾液、血液、性交等親密接觸的方式傳播。


但是導致胃癌發生的幽門螺旋桿菌可以通過共用餐具、共同進食進行傳播。對於家庭中有胃癌的病人,建議家屬到醫院行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必要時行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治療。



目前腫瘤的治療講究的是循證醫學的證據,就是這個藥物進入臨床要經過臨床試驗證實有效。


而我國的很多中藥都是沒有經過臨床試驗證實對腫瘤有效的,所以不推薦治療目的使用中藥。但也可以到正規的中醫院開一些中藥可能起到輔助作用。


4.幽門螺旋桿菌會導致癌症嗎?


首先,全國超過一半的人群都感染過幽門螺旋桿菌,但最終發展為胃癌的卻很少。同時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患胃癌的風險是未感染人群的6倍。


所以,目前來說,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胃癌有相關性,但不是決定性的因素。胃癌的發生和發展是由多種因素所共同決定的,包括遺傳因素、感染因素、環境因素等,僅僅有幽門螺桿菌感染還不足以引起胃癌,需要多種因素共同參與。


5.幽門螺旋桿菌會傳染嗎?


答案是“Yes”, 幽門螺旋桿菌可以通過共同用餐而傳播。家庭內部傳染的現象十分普遍,所以建議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的家庭可以使用分餐制。


經常在外就餐的人不能保證餐具的衛生等被感染的機率也會增加。刺激性食物容易刺激胃粘膜,致使胃的中和保護能力下降,從而容易導致幽門螺旋桿菌的入侵,儘量避免長期使用刺激性食物。


6.吃得越營養,腫瘤長得越快?


答案是“NO”。很多病人會問我這樣的問題“醫生,腫瘤患者是不是不能吃的太好,這樣營養都被腫瘤細胞吸收了,腫瘤會惡化”。


聽到這樣的問題,我哭笑不得。我很想反問一句難道你不吃,腫瘤就會餓死了嗎?其實,腫瘤的生長跟你吃多少營養沒有關係。


作為腫瘤科醫生長期工作中發現營養狀況好的患者在對治療的耐受性和預後方面都明顯要好於營養狀況差,消瘦的患者。癌細胞可以“餓死”的說法是完全沒有科學根據的。


7.打營養針,可以不用進食?


臨床工作中,經常會遇到患者提這樣的要求“醫生,我這兩天不想吃飯,給我打點營養針”。很多患者有這樣的誤區,覺得在醫院打幾天營養針比正常吃飯要好的多,而其實不是這樣的。


人體腸道的營養來源主要是靠食物進入腸道吸收的,如果長時間不進食,腸粘膜就會萎縮,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從而也易感染,因此只要能吃,就一定要儘量通過正常方式攝入營養成分。


而我們平時靜脈給予的脂肪如氨基酸等營養成分,往往很難為人體吸收,更多是以能量形式消耗掉。鼓勵患者自行進食補充營養,不能依賴所謂的營養針。


8.吃肉會助長癌細胞?


臨床遇到很多這樣的患者,道聽途說一些 “相信魚肉、雞肉等是“發物”會促進腫瘤生長,吃素不會”。相對於這樣的謠言,大家一定不要相信。


肉類和蔬菜類提供給人體的營養成分不同,長期這樣下去,就會導致營養不良。對於術後的病人引起傷口不癒合,免疫力低下增加傷口感染機會。對於晚期患者而言,患者對治療的耐受性會變差,影響治療的效果。


9.胃鏡檢查痛苦嗎?


很多人因為“他們說做胃鏡很痛”,害怕做胃鏡。一般來說,技術熟練的內鏡醫生可以在3-5分鐘之內即可完成包括拍照和活檢在內的胃鏡檢查。遇到複雜的情況也很少超過10分鐘。


同時隨著胃鏡技術的不斷髮展,現代的胃鏡已經變得更細、更柔軟,操控性和醫生的技術也不斷得到提升,絕大部分的病人接受胃鏡檢查時僅有輕度的不適感。並沒有像別人形容的那樣很痛苦。


同時胃鏡檢查是胃癌診斷的關鍵,如果因為害怕做胃鏡,而耽誤了治療,就得不償失了。


10.早期胃癌如何發現?


早期胃癌症狀不典型,可僅有上腹部不適、不典型的上腹部疼痛、食慾減退、飽脹、噯氣等,所以定期行消化道鋇餐檢查及胃鏡檢查尤為重要。


特別是對於一些高危人群,如具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腺瘤性息肉的患者。而對於一些短期內體重下降、持續性上腹痛、嘔血、黑便等患者,必須儘快去醫院就診。



很多胃癌患者在當地檢查,拿著當地醫院的病理報告過來諮詢,問“醫生,這個會不會誤診,需要重新檢查嗎?”一般來說只要去當地正規醫院,病理檢查結果一般不會有誤。


因為病理診斷是判斷腫瘤的“金標準”,醫生必須具有這個金標準才能指導下一步治療。


12.如何正確解讀胃癌腫瘤標誌物?


在胃癌篩查時,將CEA、CA72-4、CA242、CA-199、CA-125組合起來稱之為胃癌腫瘤標誌物組合,通過這種組合能夠檢查腫瘤的存在及負荷的大小。


但是其僅僅只是一項癌症的篩查參考,並不能作為癌症診斷的金標準,特別是對於胃癌患者化療後需要做療效評價時,需結合影像學檢查及臨床症狀綜合考慮。


13.胃癌術前需要哪些檢查呢?


1)胃鏡和超聲胃鏡:胃鏡檢查是必須的,可以明確病變的位置,大小,範圍,更重要的是可以取活檢做病理檢查;超聲胃鏡,就是胃鏡頭部帶有超聲探頭,可以瞭解病變侵犯胃壁的厚度,就是T分期。


2)胸腹部盆腔增強CT:增強CT可以瞭解病變侵犯胃壁及胃周器官情況,瞭解有無肺部、腹腔淋巴結轉移,有無肝臟或腹腔擴散,是很重要的分期檢查。對於判定可否手術切除的重要依據。

3)血常規、肝腎功能、血凝六項、感染性疾病五項、胃腸道腫瘤標誌物等血液學檢查。

4)肺功能、心臟超聲、心電圖,是術前心肺功能的評估檢查。


14.胃癌術後可以飲茶嗎?


惡性腫瘤尤其是惡性消化道腫瘤的患者常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貧血,而茶葉中所含的鞣酸會影響鐵的吸收從而加重貧血。


各種茶葉都會對鐵的吸收有一定影響,所以建議避免飲茶尤其是濃茶。


15.手術是全胃切除還是部分切除?


很多患者會在術前諮詢醫生“全胃切除還是部分切除,如果全胃切除了,以後吃飯怎麼辦?”。


依據術前檢查,醫生會對手術做個大概的評估,在術前會告訴患者現在的狀況,需要採用什麼樣的手術。由於現在醫療環境較差,很多患者疑慮這是否會是最適合自己的 。


醫者仁心,作為一個醫生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醫生一定會把最適合你的手術方式告訴你,請你相信我們。手術過程中可能有一些在術前通過影像學檢查沒有發現的問題,在手術的進行過程中發現,醫生會在術中進行合理的判斷。

所以,不用再去追問醫生是全胃切除還是部分切除。


16.手術後多久才能恢復?


由於現在醫療技術的進步,不管是開腹手術還是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後恢復的時間大幅度縮減,一般來說,一週左右就可以恢復。


還有許多高齡胃癌患者家屬會顧慮老人恢復能力較差,不敢手術。但是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早已不乏高齡老年人術後康復的案例。


17.術後飲食方面需要注意什麼?


1)術後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2)不能抽菸飲酒

3)儘量避免吃難消化的食物,如粽子、湯圓等

4)食物要細嚼慢嚥防止消化不良

5)注意術後營養,不要擔心忌口而導致營養不良

6)少食多餐,選擇清淡、易消化、高能量和高蛋白質軟食為主。


18.胃癌術後併發症的處理


1)胃出血,為胃癌術後常見併發症,多為吻合口出血,其原因常為縫合胃壁時未能完全封閉血管,特別是在全層縫合過淺或不嚴密的情況下,少量出血會自行停止,大量出血時急診開腹止血。


2)吻合口瘻,常發生在術後一週。常表現為腹痛、高熱及腹膜刺激徵,引流管內可見膿性液體引出。先予抗炎、補液、胃腸減壓等保守治療,症狀未改善考慮開腹手術治療。


3) 胃排空障礙又稱胃癱, 常發生於術後開始進食或飲食結構發生改變時,常有腹脹、胸悶、上腹不適等症狀。予以胃腸減壓、營養支持治療等,如果短期內不恢復,以後恢復的可能性較小。


4)傾倒綜合徵,是由於切除了控制胃排空的幽門括約肌、胃竇及十二指腸球部等關鍵解剖結構,導致胃排空過速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狀。建議飲食時吃慢點、 減少飲食中含糖的食物的量、 添加纖維、增加含脂肪的食物來代替含糖的食物、少量多餐,規律飲食、少喝湯以及飲料,保守治療無效時需要消化道重建手術。


19.得了胃癌先手術還是先化療?


對於早中期的胃癌患者建議首選手術治療,術後根據病理分期,決定是否需要化療。相對晚期的患者,先行新輔助化療後評估病情看是否有手術切除的機會。


臨床問題,尤其是涉及到手術操作的問題,難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結論。多數情況依然需要臨床一線的醫生根據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具體分析。


20.胃癌術後能活多久?


胃癌術後的病理分期與其預後密切相關。早期胃癌只累及粘膜層者預後佳,術後5年生存率可達95%以上;如已累及粘膜下層,預後稍差,5年生存率約80%;中期胃癌如果沒有淋巴結轉移,術後5年生存率仍可達60~70%。


21.胃癌術後複查時間及內容?


胃癌手術後,建議1-2年每3個月複查一次,2-5年每半年複查一次,5年以後每1年複查一次。


複查內容包括:血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血凝六項,血腫瘤標誌物,胸部及上腹部增強CT,中下腹部平掃CT。


22.胃癌術後復發怎麼辦?


對於胃癌局部復發的患者而言,手術治療是首選的方法,但大多數胃癌復發的患者同時伴有全身多處轉移,再次手術根治性切除的幾率不大。


建議患者行全身化療。同時如果患者Her-2陽性,建議曲妥珠單抗聯合化療的方案治療。


23.化療真的有那麼可怕麼?


很多患者聽到化療就拒絕,總是有這樣的謠言“xx化療後不能吃飯了,xx化療後人就不行了”。其實,我們應該正確的認識化療,化療是一種治療方式,對於很多晚期胃癌患者而言,如果放棄化療,相當於提前結束生命。


其次,不同的人對藥物的耐受存在差異,同樣的藥物用在不同的人身上反應是不一樣的,因此沒有必要被某一種化療患者發生的嚴重不良反應所嚇倒而影響了自己的治療。


最後,隨著醫學的進步,目前化療藥物的副作用越來越小、療效越來越好,結合輔助藥物的聯合使用,其實化療並沒有那麼可怕。

24.化療沒嘔吐,就是藥物沒效?


這是個誤區,很多人認為化療藥物有效,必須有噁心、嘔吐等化療副反應,並且反應越大,有效率越高。錯!錯!錯!


首先,化療的副作用跟療效之間沒有相關性。


其次,不是所有化療藥物的副作用都是胃腸道反應(即噁心、嘔吐),有的化療藥物的副反應是骨髓抑制、有的是神經毒性、有的是脫髮等等。


最後,隨著化療藥物的發展,很多新藥都是副作用越來越小,療效越來越好。


25.胃癌化療的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


1)奧沙利鉑


神經毒性,為奧沙利鉑最常見的不良反應,表現為對冷刺激敏感,出現沿靜脈輸液區肢端麻木、肌肉痠痛,使用奧沙利鉑3天內建議戴棉質手套,避免接觸冷刺激。同時奧沙利鉑化療6-8個週期後會出現過敏反應,輕度表現為皮疹,皮膚潮紅,重度表現為喉痙攣,危及生命。


奧沙利鉑出現的胃腸道反應表現為噁心、嘔吐、食慾下降,予以止吐、口服一些開胃食品來增加食慾,一般輸液後3-5後症狀緩解。骨髓抑制,主要表現為白細胞及血小板的下降,定期複查血常規,予以升白及升血小板對症治療即可。


2)氟尿嘧啶類(替吉奧、卡培他濱)


消化系統: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可逆性胃腸道反應,如腹瀉、噁心、嘔吐、腹痛、胃炎等。嚴重的(3-4級)不良反應相對少見。


骨髓抑制:表現為白細胞減少及血小板減少,多為I、II度下降。


手足綜合症:表現為手掌及足掌麻木、感覺遲鈍、麻刺感、無痛感或疼痛感,皮膚腫脹或紅斑,脫屑、水泡或嚴重的疼痛。皮炎和脫髮較常見,但嚴重者很少見。


皮膚色素沉著:使用此類藥物後容易出現皮膚變黑,尤其是在皮膚皺褶處,平時減少日光照射,出門穿防曬服、戴口罩。


一般不良反應:

常有疲乏但嚴重者極少見。其他常見的不良反應為粘膜炎、發熱、虛弱、嗜睡等,但均不嚴重。


26.化療期間出現噁心嘔吐怎麼辦?


眾所周知化療會引起噁心嘔吐,藥物上給予干預後,我們在生活中應注意什麼呢?

1)化療期間應清淡飲食,避免食用油炸食品;

2)建議口含酸梅,改善惡心感覺;

3)與人交流分散注意力,放鬆心情,不要緊張;

4)緩慢進食,進餐後避免平臥;

5)保持居住環境空氣流暢,避免不喜歡的異味刺激,穿著寬鬆舒適的衣物。


27.化療後白細胞低怎麼辦?


臨床中我們建議患者化療結束後每3-5天覆查一次血常規,如果白細胞低於3.0X10^9/L,可考慮開始升白治療, 升白針的使用時間建議不少於3天。


在打升白針的過程中也需要密切監測血常規,以免過度造血產生類白血病反應,一般白細胞>10X10^9/L即可。不建議在化療後當天打升白針,也不建議打完升白針當天就化療,兩者間隔時間最好大於24小時。


升白治療的副作用: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肌肉骨頭疼痛,常見的是腰骶部骨頭疼痛,除此以外可能出現水腫,發熱,乏力,感冒樣症狀。


28.胃癌靜脈化療的護理


胃癌靜脈化療藥物奧沙利鉑對血管有刺激作用,出現滲漏會引起局部皮膚壞死。因此,靜脈化療過程中陪護應密切觀察點滴情況,當患者感覺注射部位疼痛並加劇時,應及時通知醫護人員。


拔針後迅速壓迫注射部位3分鐘,並抬高肢體,防止針孔滲血滲藥液,刺激局部。長期化療患者,血管壁薄,極易出現藥液外滲,嚴禁熱溼敷,可由外周輸液改為PICC、輸液港等中心靜脈輸注化療藥。


29.胃癌放療常見不良反應及處理


胃癌放療期間,常見不良反應主要包括噁心、嘔吐、食慾下降、放射性食管炎、胃炎以及血液學毒性,嚴重的併發症包括胃或十二指腸出血、穿孔。


放療期間根據患者的胃腸道反應可適當給予預防性止吐治療。由於放療期間食慾不佳,如果營養攝入不足,可考慮腸內或者腸外營養支持。


同步放化療期間,應經腸內或者腸外進行充分水化。定期複查血常規,出現骨髓抑制,予以升白細胞及血小板治療。



胃癌靶向治療的人群為晚期患者非術後患者,目前胃癌靶向治療的藥物主要有曲妥珠單抗和阿帕替尼。


1)曲妥珠單抗即赫賽汀,三週的使用方法為:首次8mg/kg、後續6mg/kg,每三週用藥1次。赫賽汀開瓶後28天仍可使用,對於出現剩餘的藥物可以放在冰箱下次使用。赫賽汀的不良反應,主要為心臟毒性。因此,在使用赫賽汀之前要檢查心臟彩超的射血分數50%以上即可使用,如果使用赫賽汀過程中出現射血分數下降超過15%,即停藥。停藥後複查,若恢復,可以考慮繼續使用。部分患者可出現過敏反應,過敏可能表現為皮膚瘙癢,頭暈等不適,主要發生在赫賽汀首次使用的過程中,不用擔心,予以對症治療即可。


2)阿帕替尼為胃癌的三線用藥,每日餐後半小時口服750mg。主要不良反應有血壓升高、蛋白尿、手足綜合徵、出血、骨髓抑制等。服用阿帕替尼的患者中出現血壓升高,一般為輕到中度,多在服藥後2周左右出現,在治療過程中,保持血壓<140/90mmHg。蛋白尿 定期檢查患者的尿常規,腎功能和蛋白尿情況,在最初2個月內每2周檢查1次尿常規和/或24小時尿蛋白定量,之後每4周檢查1次,發生蛋白尿時要及時就醫。


31.胃潰瘍會癌變嗎?


目前國內報道胃潰瘍病以後發生胃癌的百分率在1%~6%之間,尤其是胃潰瘍病史較長和中年以上患者發生併發癌變的機會較大。


十二指腸潰瘍病發生癌變較少,原因在於十二指腸潰瘍病時多伴有高酸分泌,而高酸可抑制致癌物質亞硝酸鹽的生成,以致罕有癌變發生。


32.鋇餐和胃鏡該如何選擇?


胃不舒服的人去醫院看病,經常會面臨兩種檢查選擇:鋇餐還是胃鏡。


權衡的原因也簡單明瞭:鋇餐不用插管痛苦小,但看不清楚;胃鏡看得清楚,但插管很痛苦。翻譯成醫學術語是這樣的:鋇餐檢查診斷效率較低,但為非侵入性;胃鏡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高,但為侵入性檢查,存在患者耐受性的問題。


在討論這兩個選擇之前,先簡單說一下鋇餐和胃鏡的原理。鋇餐其實就是X線檢查,X線透過人體後,因為人體各個部位密度的不同,呈現出有對比的圖像。但胃和周圍的組織密度差不多,直接透視除了看到胃底的一個大胃泡,什麼也看不到。於是就讓病人喝入一種不透X光 的含鋇溶液,鋇喝入以後不會吸收,均勻塗抹在胃裡面,就將胃的形狀勾勒出來。


胃在空腹狀態下是癟的,胃壁重疊在一起,為了看清楚,還需要注入一定的氣體。胃鏡原理就簡單多了,是一個一端裝了數碼相機的長管子,管子裡面除了傳送數碼影像的電線外,還有一些能夠控制數碼相機一端上下左右拐彎的線,通過手柄控制 數碼相機這一頭的方向。


把數碼相機這一頭伸到胃裡,就能夠上下左右前後的觀察整個胃裡的情況。同時胃鏡也有注氣和吸引裝置,能夠把胃腔充起來,把胃內的粘 液吸掉,從而更好的觀察。


明白了原理,兩者哪個更準確怕是沒有異議了。打個比方,鋇餐相當於看皮影,而胃鏡則是高清數碼。實際情況也基本支持這種對比。鋇餐檢查沒有顯示異常,病人不 放心再做一個胃鏡結果發現有病,或者鋇餐檢查顯示胃裡有病,再做胃鏡檢查結果沒病,這兩種情況經常能夠遇到。


較早的統計結果顯示,以胃鏡為標準,最終胃鏡證實有病的,鋇餐只能發現50%左右,而胃鏡最終證明沒病的,仍有將近10%被鋇餐誤診為有病。


也就是說,一個病人做完鋇餐發現沒病,並不能證明沒病,還得再做胃鏡進一步排除;如果有病,也先不要著急,有可能沒病。如果再考慮到只有 胃鏡才能獲得活檢進行病理診斷,鋇餐診斷有病的病人依然需要再做一次胃鏡。


相反,如果做過胃鏡,就不必再做鋇餐。這樣一比,鋇餐應該被胃鏡完全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