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的昨天 今天 明天

昭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在雲南滇東北,莽莽烏蒙群山之中

有一個充滿著神秘色彩的地方-昭通

昭通古稱烏蒙。

蓬勃烏蒙,巍巍群山

金沙江水,源遠流長

幅員2.3萬平方公里的昭通,就虎踞龍臥在金沙江下游的烏蒙山下

由於這裡山勢複雜,易守難攻,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徵,在經過烏蒙山區的昭通一帶的時候

利用這裡複雜險峻的地勢,成功地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

讓烏蒙山增添了一份傳奇的色彩。

昭通的昨天,已然寫在人類的史冊上

昭通的今天,正在被553.7萬昭通人民創造跌新

昭通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

今天,就讓我從昭通的歷史、現狀和未來三個維度,帶你一起走近昭通,瞭解昭通。

僰人懸棺

早在距今10萬年前,這裡就有了早期智人繁衍生息,成為人類起源和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

這裡是,僰人故里

2400年前,這裡就有僰人聚居,以豆沙關懸棺為代表的僰人懸棺,悠久的歷史,神奇的傳說,神秘的文化,獨特的葬式,耐人尋味,千古難解。

白銅

這裡是,世界的白銅之鄉

18世紀白銅在歐洲極為昂貴,價格僅次於金、銀,成了貴族的奢侈品。

1735年德國人杜赫爾德在《中華帝國全志》中寫到:“最特殊的銅是白銅...只昭通產有,亦只見於雲南一省。”

自漢代起,巧家縣堂狼山的白銅礦出產的白銅作為“昭通石”通過馬幫遠銷世界各國,冶鑄技術曾領先世界若干世紀,使堂狼山獲得了“世界白銅之鄉”的美譽。

昭魯壩子

杜宇

杜鵑花

杜鵑鳥

這裡還被稱為望帝故里

這鳥叫杜鵑,相傳是第一任蜀王杜宇的靈魂所化

這說起來可有來頭

公元前1057年,在昭魯壩子的千頃池濱湖地區及周圍河谷地帶,杜宇帶領族眾,教民務農,開採礦產,發展生產。從今天的昭通江大峽谷一直髮展到成都平原,給成都平原帶去了先進的農耕生產方式,帶領蜀地人民走出了茹毛飲血的蠻荒時代,讓蜀地綻開文明之花,得到了蜀民的擁戴,後來在成都平原建立了蜀國,成為第一任蜀王,號“望帝”。

之後杜宇和丞相鱉(biē)靈的妻子相通

深感慚愧,自以德薄不如鱉(biē)靈,於是隱居深山,慚而亡去,死後靈魂不滅,化為杜鵑鳥,每年春至,哀聲啼鳴,滴血則為杜鵑花。這聲聲啼叫是杜宇對那個夢牽魂繞的佳人的呼喚。

彝族

這裡是彝族文化發祥地

昭通市西郊十餘公里處,有一座石山,名叫老鴰(guā)巖。山崖下面有一眼泉水,因井內泉水上湧時形如葡萄,稱為“葡萄井”。據彝文文獻《指路經》記載,葡萄井是彝族“六祖”飲用過的甘泉,他們從這裡走向分支的道路,去披荊斬棘開創自己的新天地。

昭通巧家堂狼山

公元前339-329年,世居在昭通巧家堂狼山的彝族人文祖先阿普篤慕召集了一次大會,將其子民分為武、乍、糯、恆、布、默六支,由他的六個兒子(慕雅切、慕雅考、慕雅熱、慕雅臥、慕剋剋、慕齊齊)帶領。每兩支人為一聯盟形式,向不同方向遷徙、拓疆。

舊圃鎮葡萄井

昭通昭陽區所轄的舊圃pǔ鎮葡萄井一帶彝族祖先居住和六祖分支的地方,是彝族同胞靈魂的歸宿之地,昭通地域也是彝族文化發祥地。

秦五尺道

這裡是雲南最早接受中原文化影響的地區。

《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秦時,常頞è略通五尺道...” 這條名叫五尺道的細細驛道,在當年其實是秦國的國道,它的起點為青衣,終點為僰道,僰道是指今天的四川成都到宜賓的數百公里棧道,開鑿的人就是修築都江堰的李冰父子。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了進一步經略雲南,派時任蜀郡太守的常頞è,又僰道南下,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將棧道從今天的宜賓延伸,經過雲南昭通鹽津豆沙關,直達曲靖。五尺道的修建,加速了中原與雲南頻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2000多年來,無數政要、文人及商人攜帶著厚重的中原文化在烏蒙山的五尺道間穿行,隨之而來的儒家文化,漢文化、巴蜀文化、開始在雲南生根,並逐漸與滇文化、多元的少數民族文化相融合,成為雲南文化豐富多彩的淵源。地處“五尺道”樞紐的昭通,得風氣之先,是雲南最早、最充分接受中原文化影響的地區,於是隨著歷史的變遷,逐漸成為“鎖鑰南滇,咽喉西蜀”的重鎮和雲南文化的三大發祥地之一。

昭通

唐宋以來,昭通一直被稱為朱提(shū shí),以朱提(shū shí)銀著稱於世;

清雍正年間,取“昭明通達”之意,正式更名為昭通;

民國初年,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國民政府在滇東北設縣制,將石門關以南上行30公里的地方,定名為“大關縣”,一直以來,大關縣既是五尺道的重要驛站,也是中原文化進入雲南的必經之路。

歷史在昭通演繹過許多起起伏跌宕,同時也在這裡,造就了一批重要的歷史人物。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軍隊奮起抵抗,大批愛國將士奔赴前線,血灑疆場,民族危亡的呼喊聲和隆隆的槍炮聲,很快傳到抗戰大後方的雲南。

7月8日清晨,昆明五華山一棟戒備森嚴的法式別墅內,有個人在踱步思量,左右權衡,他就是,時年53歲,出生於烏蒙大山中的彝族人-龍雲。

1937年的龍雲任國民政府雲南省主席已經9年,因善政善治,威望頗高,被稱為雲南王。直覺讓龍雲意識到,日寇敢於發動侵華戰爭,必然是蓄謀已久。前方戰況對中國極為不利,於是,他快速地調兵遣將,一聲令下,將四萬新式滇軍改組為國民革命軍第六十軍,改組後的六十軍。

1937年9月10日,六十軍將士從昆明大板橋出發,前往徐州參加臺兒莊戰役,在這些出征將士中有近8000人來自龍雲的家鄉-昭通,著名的臺兒莊戰役沉重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同時中國軍隊也付出了傷亡5萬多人的代價。據戰後統計,龍雲的出生地昭通市炎山鄉一個名叫嵩落的小山村,就有數百位將士,捐軀臺兒莊,今天,昭通市中心的轅門口,佇立著一座“共赴國難”的紀念碑,銘刻著昭通籍抗日將士陣亡名錄共3304人。

昭魯壩子

昭魯壩子

位於滇東北的昭魯壩子,是雲貴高原上的第四大壩子,古老的昭通城就坐落在昭魯壩子的中央,緊靠城郊,有一個名叫簸箕灣的小村子,至今還完好地保存著龍雲的家族祠堂。在抗戰時期,龍家祠堂曾被作為前線受傷將士的後方醫院,一座用於供奉先祖牌位的神聖祠堂,被慷慨地用作戰時醫院,在民族劫難,國家存亡的關鍵時期,昭通人表現出了無私的大方和大義,在極其艱難的抗戰歲月裡,對於烏蒙大山裡的人來說,像龍雲這樣為國家和民族的存亡,赴湯蹈火,傾盡家族所有的人,不計其數。

詩篇

烏蒙山

就在六十軍出滇參加臺兒莊戰役的兩年前,也就是1935年春,中央紅軍長征經過烏蒙山,作為革命家和詩人的毛澤東,將其革命的浪漫主義發揮到了極致,寫下了“烏蒙磅礴走泥丸”的豪邁詩篇。

1935年1月,長征途中的中革軍委在遵義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基本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央的領導地位,一個月以後,中央紅軍度過赤水河,進入烏蒙大山之中的威信縣,在花房子、莊子上和江西會館,連續召開了三次重要會議,史稱扎西會議。在這裡,毛澤東在中央的領導地位,才完全確定下來,之後在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之下,中央紅軍在這片浩瀚的山脈中,輾轉數月,終於甩掉了國民黨重兵的尾追堵截,成功地走出了這顆碩大的“泥丸”,烏蒙山因此成為了紅軍長征從挫折走向勝利的重要轉折地之一。昭通人民揮筆寫下了一部驚天動地的壯麗史詩,巍然屹立在祖國西南,成為雲南連接中原的要塞區域。

曾令雲

夏天敏

雷平陽

今天的昭通繁榮興盛

人才輩出

曾令雲、夏天敏、雷平陽等,一大批作家活躍

在當代中國文壇

形成了備受關注的

“昭通作家群”

成為昭通一道靚麗的文化現象,在全國都有重要影響。

昭魯壩子

今天的昭通擁有資源“金三角”的美譽

這裡青山育翠,黑土藏金,開發潛力大,礦產資源的種類多、品位高,是雲南三大有色金屬基地之一,是全國五大硫鐵礦之一。其中,煤、硫儲量居全省首位,現已發現小型礦床以上規模的金屬礦區195個,非金屬礦區150個,其中鉛、鋅礦區有8個,儲量超過170萬噸。昭魯壩區有我國南方最大的褐煤田,探明儲量達84.45億噸。

向家壩水電站

白鶴灘水電站

溪洛渡水電站

這裡的水能資源富甲雲南,在金沙江下游,昭通境內建設的溪洛渡水電站、向家壩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是三座世界的電站,總裝機容量達3460萬千瓦。

黑頸鶴

這裡生物資源種類繁多,是中國的黑頸鶴之鄉。

入冬時節的大山包,最為浪漫,無數黑頸鶴從青藏高原遷徙來此越冬,受當地人的真愛和照顧,黑頸鶴在這裡快樂地繁衍生息,也因為有了黑頸鶴,大山包處處呈現出清雅秀麗的水墨畫境,成為了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

蘋果

杜仲

苦丁茶

魔芋

花椒

天麻

除此之外,這裡還是中國南方最大的優質蘋果基地。昭通天麻、杜仲、魔芋、花椒、苦丁茶等特色產品馳名省內外。

昭通市

今天的昭通,昭明天下,通達四海

航空、鐵路、高速公路,連接昆明、成都、重慶、貴陽等地。

萬里長江第一港-水富港,是雲南最大的港口,千噸級船舶可從水富港沿重慶、武漢、上海等城市直航大海。

昭通

今天的昭通,氣候溫和,是的南方避暑勝地。除此之外,茂密的叢林與山巔縹緲的雲朵,賦予了這裡夢幻神秘的氣氛。如果說李白的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是出自詩人浪漫的想象,那麼這裡黃連河的瀑布群落還真是景意合一,當你進入這片山水之間。看“黃連河的水真是天上來的呀”群山峻嶺之中的黃連河,天上的雲朵變成了瀑布,從高高在上的岩石飛流直下,雲朵於瀑布融為一體,雲中有溪,溪中有霧。在烏蒙山脈的萬山叢林之中,還隱藏著許多秀美雄奇的自然山水。

西部大峽谷

銅鑼壩國家森林公園

雞鳴三生

奇花異草漫山遍野、原始森林遮天蔽日的銅鑼壩國家森林公園

目前國內最大的天然生態露天溫泉浴場-西部大峽谷

這裡有集自然景觀、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於一體的旅遊勝地-雞鳴三省等等。

山谷之畔、流水潺潺、農家村落、烏蒙大山

組成了一副雄秀綺麗的自然山水圖畫。

漢族

彝族

回族

苗族

今天的昭通,民族民間文化多姿多彩

與雲南其他地區一樣,昭通也是一個少數民族眾多的地區。這裡居住著漢、回、苗、彝等24個民族,少數民族佔全市總人口的10.7%。

彝族年

火把節

藥王節

龍船節

餈粑節

花山節

馬楠苗族蘆笙舞

昭通端公戲

四筒鼓舞

苗族古歌

境內人數較多的兩個少數民族是彝族和苗族,彝族的主要節日有彝族年和火把節;苗族的主要節日有藥王節、龍船節、餈粑節、花山節等。兩個民族還都是熱愛舞蹈和音樂的民族,而這些獨特的節日因為有了音樂和舞蹈而更加異彩紛呈。

馬楠苗族蘆笙舞、昭通端公戲、四筒鼓舞,苗族古歌、彝族“喀紅唄”、尹武刺繡、昭通披氈等民族民間活動源遠流長。

尹武刺繡

彝族“喀紅唄”

昭通披毯

尹武刺繡是流傳於巧家縣老店鎮尹武村的一種彝漢融合的刺繡樣式。尹武刺繡將先民的圖騰崇拜、原始信仰、生產生活情況等繡在鞋帽、衣褲、揹帶等物品上,所繡圖案線條優美,具有樸素、清新的特色。

解德坤

金錢洋芋餅

天麻汽鍋雞

昭通,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獨具特色的昭通美食

滇食文化、川食文化、黔食文化在這裡碰撞、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昭通飲食文化。

全國有四大菜系,昭通有四大菜幫:昭陽菜、鹽津菜、彝良菜、鎮雄菜,其中昭陽菜又分漢族菜和清真菜,而且清真菜在雲南乃至整個西南片區都很有名氣。

上世紀50年代,昭通就出了一名國廚大師-解德坤。解德坤出生在昭陽,成藝於昭陽,他是雲南的“廚狀元”,滇菜的泰斗級人物,曾為雲南王龍雲掌廚八年,為毛主席、周總理掌廚多年。他的拿手好菜金錢洋芋餅、天麻氣鍋雞,都採用昭通地道的原材料,而且都做到了極致。

昭通羊肉米線

鹽津春芽面

鎮雄酸湯米線

昭通醬

昭通洋芋

紅豆酸菜湯

昭通大菜能上國宴,小吃更是名貫三川。據相關部門統計,昭通城內的各種小吃有48種,其中獨具特色的地方小吃就有23種。

推陳出新是昭通小吃的一大特點,貴州六盤水的羊肉粉來到昭通,變成了羊肉米線;四川宜賓的燃面來到昭通,變成了鹽津春芽面;而昆明的小鍋米線來到昭通,則變成了鎮雄酸湯米線。除此之外,煎炸煮烤炒都非常美味的,昭通洋芋;酸辣可口,豆香濃郁的下飯神器-紅豆酸菜湯;以及昭通人最割捨不下的昭通醬等等。

昭通

昭通的今天

旅遊資源豐富

自然山水雄奇俊秀

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匯成了當代昭通壯闊前行的最動人風景。昭通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

每一個時間節點,既讓人回顧昨天,更讓人立足於今天、展望於明天。

昭通蘋果

今天

昭陽這座蘋果之城

已是香風細細,令人陶醉;難以忘懷1940年

吳敬漪博士將158株蘋果樹苗引入昭通,這是蘋果之城最初的緣起。

昭通

今天,昭陽天下,通達四海;難以忘懷“鎖鑰南滇,咽喉西蜀”的歷史印記裡。

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新使命,落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肩上;難以忘懷“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的慢慢長征路。

昭通

因歷史而厚重

因山水而靈動

歷史在延伸,時光在前行,美好也向前

望帝故里,農耕文明展示高原特色農業生機;

朱提(shū shí)銀都,絲綢古道再現燦爛輝煌;

磅礴厚重的烏蒙山亙古不變,還有那條從烏蒙山脈中穿行的金沙江,順著中國文化流淌的脈絡,一起匯入偉大的長江。

昭通,也因此蘊含著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

去開創屬於昭通獨有的、詩情畫意的大美篇章。

昭通

我們一起走過

未來

我們一起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