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北辰之纬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句话出自先秦道家典籍《庄子》。圣人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统治者,然而《庄子》一书激烈的抨击圣人,如《庄子·胠箧》中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在宥》中说:“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

那么《庄子》一书对于圣人的态度为何如此负面呢?其实这与当时的时代有关。《庄子》这本书的作者是先秦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及其弟子、后学们,他们生活于战国中后期这个混乱、黑暗的时代。在那个时代,战争不断,人命如同草芥,诸侯、官吏们对百姓敲骨吸髓,恨不得榨干他们的最后一点财富。孟子形象的比喻说,当时各国国君就是率领着一群野兽吞噬百姓的血肉!

为什么这个时代会如此黑暗呢?庄子一派的学者们认为,在上古时代,没有国家,没有统治者,人人淳朴天真,怡然自得,自由自在。后来,像黄帝、尧、舜、禹、汤这样的圣人出现了,他们制定完善的社会制度,任用官吏来管理国家、治理百姓。他们虽然很贤明,却让人心失去了天真淳朴,社会变得越来越坏,出现了很多窃国大盗。圣人的所作所为,全是有利于那些大盗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庄子·胠箧》里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富人想保管财物,把它们锁在箱子里面,外面缠上绳子。那些小蟊贼打不开箱子,所以偷不走财物。但是真正的大盗来了,他们直接把箱子搬走,还唯恐绳子捆得不结实呢。

那些圣人也是一样的,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礼乐刑法等统治制度,用来管理国家。这些制度十分严密,就像把箱子牢牢捆住,这固然能防范那些小贼,但是遇到真正的窃国大盗,他们窃据国君之位,就可以用这些制度来统治百姓了。圣人的制度越严密,就越有利于这些残酷的统治者。

正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偷财物的小贼会被惩罚,偷国君的大盗却成为高高在上的诸侯,没有人敢反对他们,正如大盗把装着财物的箱子全部抬走,就成了箱子的新主人。那些冠冕堂皇的国君、士大夫们,利用圣人的制度剥削人民,却个个扮作温良恭俭让的样子,一个个口称圣人之言,仿佛自己也成了圣人一样,实际却只是一群吃人不吐骨头的大盗而已。

因此,《庄子》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一派学者认为,只有铲除那些道貌岸然的假圣人,废除圣人制定的制度,才能让人心回归质朴纯洁,才能回到幸福安康的上古时代。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梦露居士


原文出处:

《庄子·胠箧》

夫谷虚而川竭,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而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圣人”是一个美好的词汇,他意味着“完美无缺,绝对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民对这样总是正确无比的人自然是顶礼膜拜的。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圣人呢?我们现在知道的有“孔圣人”,因为他作为儒家的创始人,给了当时的老百姓们普及了一套他认为最合适的社会行为规范和标准,这套标准是他制定的,所以他不存在犯错的可能。 如果标准建立在前,行为在后,有很多情境会出现偶然的错误,比如你正在吃饭,突然有人递东西过来叫你马上接住。这就有可能出现只一个手接递物品,嘴里还有东西,筷子还在手上,你还没站起来,筷子插在饭上面诸如此类的不合礼仪要求的做法。

当然如果你细心搜查,你也会发现他并不是把体系全套拿出来的,而是在跟弟子的交往中,针对自己的言行看法的逐个进行解释,而后经过弟子们的记载从而一点一点的流出来的。可想而知,孔圣人的这套标准是片段式的,经过后人的不懈努力才穿串成为一条链子。

不难发现,圣人界定标准是在道德和社会规范的角度形成的。庄子这里说的圣人就是指那些制定这些道德和社会规范标准的人, 而且由于他们所制定的道德规范标准与人的本能天性并不匹配。

朱熹其人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的朱熹,举“存天理,灭人欲”的大旗,发明了“朱文公兜”,却娶了两个尼姑为小妾,还有扒灰的传言。当代“中国人口学第一人”北大校长马寅初提出计划生育政策的名人,自己有一妻一妾,总共生了三个儿子五个女儿。

明明就是高级打脸嘛。

难怪阿城在他的书里称,现在教育就是要教大家压抑人性,学历越高,说明他能承受的压抑越大。在他的《常识与通识》里这样说:“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学什么?学礼和技能,也就是当时的权力者维持当时的社会结构的“软件”,学好了,压抑好了,就可以“联机”了,“则仕”。学不好,只有”当机”。一直到现在,全世界教育的本质还是这样,毕业证书是给社会组织看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脸上或深或浅都是盖着“高等压抑合格”或“高等伪装成功”的印痕,换取高等的社会待遇。”

毛主席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压抑这事儿也是如此,能控制得住的压抑或者有能找到宣泄口的压抑,理论上说没有太大问题,控制不住的压抑往往就会引发大骚乱。像上海那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控制不住情绪拿无辜的小学生开刀,就是控制不住压抑所引发的。还有其他奸淫偷盗杀人放火之类。

所以呢,庄子老人家这句话的意思,就像我们教育孩子一样苦口婆心,告诉我们说,不要一味地教育孩子,不要搞这个,不要搞那个,这个不好,那个不行,这样不好,那样也不好。这就像大禹治水,光堵是治不好的。

我们不能光一直说nononono,还得指引一个方向一条道路。不然叫老百姓拿那些被压抑的本性怎么办呢?


龙镇


传说,圣人最好面皮。

传说,圣人之下有大罗金仙,金仙等等级,圣人弟子也需要逐步晋升。可是越到后面就越需要灵气、法宝、机缘才能晋身。所以圣人也有法统上的传承需求,也得帮助弟子盗窃天下的气运为己用。


四川達州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新文化动的起因。圣人跟大盗没有区别,两者常常合二为一。

《大总统祭圣告令》

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新文化运动(它的后期:五四运动)思想解放运动起止时间1915-1919 。五四运动1919-1923原因:尊孔复古

五四前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制度。五四后开始宣扬共产党主义。是党的前生。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复辟帝制,同时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大搞尊孔祭天。1913年6月亲自发表“尊孔令”,鼓吹“孔学博大”。1914年又发布《祭圣告令》,通告全国举行“祀孔典礼”。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逆流。1915年以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詹三疯2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语出《庄子》。也只有逍遥看世界的庄子才能有如此的高度。庄子所说的圣人,并不是某个个体的人,比如孔子、尧舜禹等,而是他们的治国思想体系。大盗也绝非普通偷东西的贼,庄子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窃国者才是真正的大盗。所以,庄子绝对没有批评圣人以及圣人的思想价值体系,而是批判了那些挑起了纷争,陷人民于水火的诸侯王,这些诸侯王为了粉饰自己的正义,直接把圣人那一套思想价值体系挪为己用,因而也戴上了圣人治国的光环,直接把曾经乃至继续造成的灾难和伤害湮灭掉,不用再对历史和人民负责。所以,佛家有句话,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


东方简评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是庄子说的。再看一下老子是怎样看待“圣人"的,《道德经》中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那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圣人”呢?圣人:一方面指的是品格最高尚、智彗最高超的人物。另一方面是指封建时代臣子对君主的尊称。古装宫庭戏中皇帝不是叫“圣上"吗?

在道家心中的真“圣人”不是古代龙袍玉带,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也不是今天西装革履,油头粉面的精英们。那么真正的“圣人"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呢?老子在《道德经》中讲“是以圣人被褐怀玉。”外同其尘,内守其真。同尘而不显,怀玉而不现,因而越发难知,也越显得其尊贵。庄子也说:“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圣人者,天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老子又讲:“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些话里面有大学问,说明真正的圣人是不能脱离群众、脱离自然和社会科学发展客观规律的,不能拔苗助长,急功近利。如果过分驰骋个人的才智,则必心力交瘁而所知愈不明,所做愈不成,甚至为人所利用,而危害社会,难怪老子要说“智慧出,有大伪"。“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看以上老庄的这些观点,也体现了最真诚朴素的民主思想。道家不主张统治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人民头上,甚至强奸民意。统治者,也就是所谓的“圣人",应当去除自己假仁假义的小聪明,和自私自利的贪欲之心,用民主、自由、公平、正义来治理国家,用天下之智治天下,用天下之财养天下。天下太平无事了,难道还需要所谓的“圣人”吗?


飞龙在天231272723


“圣贤之人如果不灭绝,天下的大盗就不会终止”,这句话应该够惊人的了,更惊人的是,这句话是出自圣人庄子之说。

此话出自道家学派代表,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庄子的《胠箧篇》。

为什么庄子会希望圣人都死绝,圣人和大盗有什么关系吗?

这主要是道家从辩证的角度得出了此番结论。

无圣便无盗,无盗更无需圣。



为什么这个世界上会有圣人的存在?

难道不是因为大多数人都不循道做事,致使世道混乱,人人自危,才需要圣人出道指导正确思想,指明人生道路吗?

当社会冷漠如地狱的时候,儒家开始高喊要讲“义”要舍生取义,要懂礼仪,遵纲常;当社会秩序大乱的时候,儒家开始讲上下尊卑。

所以老子和庄子认为,正是因为这个世界被仁义礼智信搞坏了,才来高喊仁义礼智信;当社会沦为他人即地狱、人与人之间是狼的关系时,当社会到处都是盗贼,你现在才来呼唤圣人。



道家哲学的本质是反智的,认为人类哪些所谓的智慧,只会给人类带来混乱,因为人类的智慧在自然大道面前,简直就是小儿科,用西方哲学的话来说,就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人为定义了圣贤,聪明人和笨蛋,就会引起人们的无序竞争,国家大乱;人为定义了什么是仁,什么是义, 就会引起人们对这些人为的虚名争斗,使国家陷入内耗;人为定义了不公平的巧与利,就会让人们投机倒把。

在庄子看来,儒家那些智慧和说教,简直太虚伪,用在圣人身上和大盗身上是一样的,儒家的这些说教没有培养出几个圣人,反而是社会混乱盗贼满地走,由此说明, “圣人之道”给天下带来的利益少,带来的祸患多。

所以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只有打击虚伪的“圣人之道”,让人民一切顺乎自然,天下才能太平。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和我留言分享!

@牧子闲话


牧子闲话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出自庄子.胠箧,胠箧原意本就是撬开箱子,就是盗窃之意。这话最开始应该是反对儒家搞的那一套礼法、反对儒家推崇的圣人。

圣人与大盗本就是善恶黑白一般对立共生的存在,这里的圣人,私下以为是个人或某个团体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成为全民行为标准与道德约束的制定者,正是这些人盗窃了全社会的仁智、绑架了全民道德,所以才有了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之说了。越是标榜圣人,最后却是连仁义道德也被盗走了,而且所谓道德标准,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既是人为就会有偏向,所以只要有圣人就有大盗,取消这些人为,没有了圣人也就没有了大盗,无为的按世界原本的规则运行,自然而然,才是天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用天道这种平等无差别的标准标化善恶、黑白、圣人大盗,这也许就是庄子齐物论的核心思想吧!





星天哨马


此之所谓“圣人”,治世之能人也。不知道本无为,宰物治世,自恃己能,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法条多出,纷更扰民,以至国家多难,民不聊生。民不堪驱使,而劫夺盗窃之风兴,盗贼多有。

上若无为,顺民之性,体物之情,无为而治,民皆乐其俗,任其服,甘其食,高下不相慕,而盗何从而起邪!故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柘溪散人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相对,圣人死,大盗止。为什么这么说?原始社会,没有国家,没有君王,没有文化思想引导。人以犳猎为生,天下人行为一样。你攻击我,我攻击你。你夺我物,我夺你物。你偷袭我,我偷袭你。双互侵略,强胜弱,并以这种生存方式为正常。

后来部落私有物增多,出现奴隶制,封建制国家。有君主,臣子,有律法,有尧舜这样大德圣人,以德治天下。也有孔子这样的文化上的思想家,倡德修身,治世思想。约束规范人的行为,向完善自己,有益人与社会改善,进步。人与人之间在文化思想与德操下分成不同类型的人。一类人接近此种。随文化与德行深浅,人与人文明程度深浅不一。也有完全脱离善性,走向恶路。天下抢盗骗恶存在。

想要人性一样,不区分善恶。除非国家消亡,没有文明。做恶者无人说,以为正常。做善者人无,以为不正常。人类以恶的方式生存。恶行遍地,谁也不高于谁。这种情形,圣人死,大盗止。存大盗而不是被称盗。满足一些本性为恶人尽恶生存。人类生存时时存危险之中。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国家在,圣人在,文明在,大盗也在。是这种意思。善恶之性共存。但文明持续渗透,国度逐渐走上富强。有一天,会有君子国。人人礼让,夜不拾遗,门不闭户。古时有的人们想象的美好会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