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大勢所趨”,2大數據超50%下跌,房價走向或早有定論?

樓市“大勢所趨”,2大數據超50%下跌,房價走向或早有定論?

隨著金九銀十的到來,市場逐漸火熱,在8月份各大房企的營銷鋪墊來看,前期預期數據已經達到及格線。但實際上購房群體並不太敢入場,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對房價看跌的人越來越多,即使是有房之人也認為當前房價即將鬆動,特別是二三線城市,另一方面是外界因素變化過快,說起8-9月份樓市稱得上是多事之秋,LPR改革、央行下調準備金率、銀保監會嚴控審查建立“防水牆”,這一系列信號似乎都暗示現階段並不是最佳買房時機。

針對當前樓市佈局來看,大家應該重視因城施策的重要性,在本身市場分化的背景下,區域化房價逐漸形成,再加上對上游資金的管控、房貸LPR+加點改革,有心人其實可以發現似乎所以的動作都指向多元化,簡單來說,一個參數發生變化其結果隨著發生變化,也是當前的舉動正式打造適合因城施策的框架。

說起因城施策,我們可以梳理一下未來2年內的發展變化,從第一批的試點名單來看,我們能發現2大共同點:一是均是較為冷門的四線城市;二是形式均是取消限價限售。樓市升溫容易降溫難,從這一點信號我們可以看出在因城施策落地後的前期不免會出現市場增長期,在進入中期時,區域化市場、單元格房價與之匹配,簡單來說房價也將會城市化、市場化,在最後階段則會根據當地城市人口流入率以及分佈趨勢,合理引導市場走向。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不禁會好奇,為什麼筆者會大篇幅去預測因城施策走向?其實樓市從去年以來,無論是開發商、政府還是購房群體日子其實並不好過,其中這2大數據超50%下跌更是令人捉摸不透。

一是房企融資下跌幅度達到近60%。據相關機構數據顯示,8月份40家代表房企融資進入為368.26億元,環比下跌58.1%,其中最重要的公司債融資下跌潮八成,信貸融資下跌六成。這一數據的下跌直接導致房企無法正常拿地,更不用說按照正常流程賣房,甚至那些中小房企維護自身資金鍊都比較困難。

二是棚改總量下跌超50%,樓市助推器或不復存在。實際上早在2018年棚改就已經開始改革,或者說貨幣化處理的弊端開始凸顯。從今年的數據來看今年規劃棚改總量加起來不超過285萬套,同比去年下滑超過50%。棚改的下跌將直接減緩市場前景的步伐,簡而言之消費力將無法支撐當前樓市規模。

從以上數據來看,作為內行人早已經明白變數已經在2018年出現了,房價走向或許早有定論。在筆者看來,不管基於什麼因素,當前樓市規模想超越以往,可能性幾乎為零,而接踵而至的就是市場的反彈期,作為一個簡單的商業邏輯來說,物價太高無人問津,必然促使價格波動,作為房子也不例外。在城市群衛星式佈局來看,二線城市、強三線城市仍有巨大潛力,而四線城市將成為房價下跌的第一站,從而接入城鎮化進程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