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老夫子不讲创新、不讲发明创造?

活动中心17653708


不讲并不是没做,也不是没有创新。可以说没有孔老夫子我国目前最古老的著作《周易》几乎难以传世。没有他作的《易传》后人几乎无法解读《周易》。他一生最崇拜的人就是周公,为什么?就是周公是历史上首位能够注解《周易》的人,《周易》中那个撰写彖文的人便是周公。而孔子版本的《 周易》正是在此基础上编辑完善的。周公除了辅佐武王打天下外还直接邦助周室制定礼乐制度成为奴隶社会末期最有改革成就的人。故此孔子对此倍加推崇,他倡导的儒学其核心就是"以克己复礼为仁"劝慰当时列国尊从周礼,不要造反。但是礼字的本义就是以道为至尊,唯此唯大的,所以他几次登门拜访老子期求道之要法。可是他并不谙周室的内幕:当时的周室礼崩乐坏,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且从小就立志报效国家的老子长期得不到重用,因此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不少话是反话正说,意在讽刺当时社会的弊端一一这正是导致后世学者在解读《道德经》时将反问句解为陈述句屡屡出错的原因。同时也是老子批评孔子不识时务的原因。老子年长,因不为时用出关退养;孔子年轻,为报效周室而周游列国,结果是处处碰壁。总的来说,孔子的儒学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先河,他其实也是道家思想偏于社会治理方面的重要传承人,是老子的百家弟子之一!



音形世界


他的出发点,和骨子里就是守旧,克己复礼。推祟周公的法礼,典型的以死人压活人,在当时被其它名派讥为冢中枯骨。以致于传后世的腐儒们,高举他的牌位,张口祖宗之训,闭口先王之言。一个骨子里己形成的东西,你能让他改变吗。


竹林清泉


我认为孔子恰恰是讲求创新的的人,所求的是经世致用的学问,所言的是挺接地气的话理,所行的是挺时代的事儿,他因创业而创新,因理论创新与人格魅力而被后人称为圣人。

孔子在教育上求创新

最早的民间办学,体现了教育形式的创新。孔子广收门徒,以《诗》《礼》《乐》和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亲身示范为教,将奴隶社会原只能由王公贵族独享的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打破了官府的垄断,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

最早的有教无类,体现了全面教育思想的创新。在孔子的眼中,学生无论贫贱富贵都一视同仁,贫如颜回,富如子贡,贵如梦懿子,都欣然授之,是真正的五湖四海。

最早的因材施教,体现孔子教学方式的创新。这类似以德国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奥托·瓦拉赫命名的“瓦拉赫效应”,即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最擅长的领域,发挥学生的特长。

孔子针对子羔之愚,曾参之鲁,子张之偏激,子路之粗鄙等学生们的缺点,能扬长避短,成就他们的人格,终至成物,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体而任传道之责,成为“宗圣”,更有颜回、子贡等为后人赞颂。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真是杏坛勤耕终成林。

致力于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体现了教育方向与教学目的创新。

积极入世,是儒学的精髓所在。入世之志,就是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使命,这是把责任与担当融入创新的具体体现。

孔子在学习上求创新

孔子是终身学习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其为学之道,治学之精神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孔子读书充满乐观精神。他从15岁立志学习,一直到死都在孜孜以求。他发愤求学,常常是废寝忘食,一旦在学问上有所获益,会快乐得忘记忧愁,连日渐衰老的威胁也忘了。

孔子的为学精神是永远年轻的,因此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正因为终身不倦地学习,他才能时时保持进步的状态,才能达到新的境界。

正如《论语》开篇语 :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孔子的人生理想的三个方面,实际上也是所以人人生的三个要务 : 人要学习以至终身学习,以学为快事;人要交友处事,以人和为乐事;人要自知自立,不奢求于外。

孔子思想成为后人创新的智慧源泉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土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之根。

1988年,全球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 :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难道这些顶尖的创新者们,是在拍孔子的马屁,是危言耸听吗?这当然不是空穴来潮,这是孔子的创新思维、创新文化走向世界,走向科学与教育的殿堂。

钱学森说 : “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创新就是在生活中发现了古人没有发现的东西。要创新需要一定的灵感,这灵感不是天生的,常常是一个人思想体系结构的功能体现,是优秀文化的自信与自觉。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也是中国人的智慧宝库。

两千多年来,无数志士仁人通过精研《论语》,从中汲取智慧,上以治国平天下,下以修身齐家,难怪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奇迹。

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代言人南怀瑾先生说 : “孔子学说与《论语》的价值,无论在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就能认识到其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只有对中国文化自信,抛却前人的思思束缚,用自我鲜活的心灵体味孔子真正的思想内涵,才有可能在新的“文化重建”中,撩开孔子和他的《论语》的神秘面纱,挖掘其中蕴藏的智慧光辉,释放出新的活力。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设置有孔子教育奖,这是首个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教育奖项,用于奖励在世界范围扫盲工作方面的成就和创新,并促进高效创新的文明社会的发展。

孔子教育奖的设立,彰显了孔子所倡导的“有教无类”全民教育观念,对于弘扬儒家教育思想、促进世界教育事业发展、发挥教育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基础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于此,孔子的创新智慧与精神,不正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之根、之魂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