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笑口常开22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一个绝顶聪明之人怎么可能给别人留下把柄,看张良生前所作所为就知道了。

刘邦在历史上是非常传奇的一位君王,早期本是一个无业游民,因为秦国的法制原因才坐上了一个亭长的位置,最终天下大乱,凭借着亭长这个身份开始起家,最终成功一统天下。

在刘邦成功路上有不少贵人相助,而这些贵人之中又属张良为最。但是在刘邦功成名就之后没少处决曾经的功臣,并且刘邦之后的吕雉也处决了一些大臣,但是两次清理都没有张良的事,这是为何呢?

目的明确不恋权

张良本是韩国贵族,但是因为秦国的征讨导致一夜之间变成了平民,所以张良选择帮助刘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推翻秦国为韩国报仇,从早期秦始皇东巡时就敢行刺秦始皇可见其对秦国的恨,于是推翻秦国就成为了张良心中唯一的念想。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张良在刘邦阵营中一直是没有什么职位的,以至于到了刘邦称帝,张良都没要什么封赏,如果一个贪恋权力的人会这样做吗?自然不会,所以对于没有权力的张良,刘邦和吕雉为什么要杀他呢?就算想杀也没有一点把柄。

与世无争明哲保身

张良的为人处世其实最值得我们学习,观其张良的一生我们就会发现此人一生都是非常的中规中矩,不曾与谁有什么恩怨,如果非要说的话就是恨秦国。

这样的人你说你要杀他,恐怕大部分都是不同意的,刘邦和吕雉处决的人中大多都是黑点一大堆的,虽然找几个就够了,但是张良呢,找都找不到,而且还帮助过很多人,于情于理都不合适。

多次解救刘邦于危难之中

张良救过刘邦多少次命?恐怕刘邦自己就记不清楚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鸿门宴,虽说是项伯深夜拜访汉军告知秘密,但是不要忘了,项伯还是念及跟张良的旧情才选择去报信,如果张良此时没有跟随刘邦,那刘邦可以说在鸿门宴中必死无疑,并且刘邦在鸿门宴中逃跑以后,是张良留下来谢罪的,这份恩情谁能忘了?

帮助吕雉劝说刘邦成立太子

上面是张良帮助刘邦的,吕雉也曾有求于张良,曾经刘邦非常宠幸戚夫人,为此甚至还差点要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这让吕雉不得不求助于张良,张良就让吕雉去请商山四皓给刘盈说说情。

商山四皓一出马,刘邦就再也没有换太子的心了,因为商山四皓这样的人都信任刘盈,并且刘盈现在也确实没有什么过错,在朝堂之中也深入民心,这就没有理由换太子了。

而刘盈当上皇帝之后吕雉的权力才随之大了起来,这才有了后来的权倾朝野,而基础就是张良为吕雉出的一计,在这样的情况下,吕雉为何要杀一个没有权力没有威胁并且于自己有恩的张良呢?

结语

张良能够成功报仇并且成为刘邦称帝之后少数获得善终的功臣之一,这都是因为张良的目标明确没有杂心,一生都在为抗秦做斗争,功成之后选择隐姓埋名,如果在抗秦抗楚中张良有了其他思想,那么最终必然不会如历史上记载的那般安逸。


文青聊史



吕后之所以不杀张良,是因为张良还没有被吕后杀的资格。

别笑,认真的。

刘邦曾说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其实韩信、张良与萧何也代表了刘邦集团三股势力。

韩信代表的是诸侯王的势力,他们是汉朝的小股东

汉朝真正变成中央集权式的帝国要到汉武帝中后期,在此之前,汉朝其实和秦没什么区别,也是郡县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甚至汉高祖刘邦的“皇帝”都是韩信等诸侯王投票“选出来”的。

所以韩信、彭越、英布、韩王信这些诸侯王不是刘邦的臣子,而是汉朝小股东。

所以韩信去樊哙家做客的时候,樊哙跪迎时对韩信自称“大王乃肯临臣。”要知道樊哙可是吕后的妹夫,地位不低,然而樊哙见韩信是行臣子见君王的礼节,自称“臣”。

所以,刘邦和吕后两口子要防止汉朝重蹈秦的覆辙,那么首先要对付的也是诸侯王;所以我们看到韩信、彭越之死都有吕后的参与。

萧何代表的是刘邦老班底

萧何代表的是刘邦“丰沛元从”,也就是刘邦起家的老班底,这些人和刘邦是有正式君臣名分的,他们是刘邦的集团的“高管”,但是本质上还是打工者。

虽然萧何、曹参这些人不是“股东”,但是刘邦集团中高层几乎都是丰沛元从,所以他们的隐形势力最大。

吕后临朝,在已经铲除了韩信、彭越、英布这些“小股东”后,萧何、曹参这些丰沛老人才是吕后真正的目标;甚至可以说吕后都不敢想“铲除”他们,只是想自己和刘氏江山不被这些“老员工”搞下去。




我们看《史记》和《汉书》,即使汉文帝这样被陈平、周勃迎来做皇帝的人,对周勃、陈平都没什么好印象:

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将,习兵事,多谋诈……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

汉文帝最信任的臣子评价周勃、陈平“多谋诈”、“不可信”。

而汉惠帝死后,张良之子是怎么评价丰沛元从的呢?

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

张辟疆言下之意就是吕后害怕丰沛元从,一定要诸吕掌握长安的城防才放心。

张良代表的是刘邦势力第三种人:外来“高管”

张良代表了刘邦集团第三种人,外来“高管”;他们不是从沛县就跟随刘邦起兵的老部下,也不像彭越、英布这样自带“本钱”来合伙的,但是他们往往弥补上了刘邦集团很多地方的短板。

比如刘邦在汉末与其他势力打交道的时候多用张良,为什么?张良家世代韩相,是旧六国的贵族;而萧何只是寒族小吏,和旧六国势力打交道,萧何身份不够。




等到汉朝建立后,张良这些“外来高管”作用就急剧下降了,所以张良才会在汉初“神隐”;但是当刘邦和吕后这对夫妻有了矛盾之后,或者说当吕后发现“丰沛元从”已经尾大不掉之后,张良这些“外来户”利用价值又有了。

吕后要制衡曹参、王陵、周勃这些丰沛元从的势力,她应该依靠哪些人呢?

除了自己家族势力以外,以张良为代表的“外来高管”就是吕后要团结的目标了。

因此,吕后之所以不杀张良,最重要原因是张良还没资格被杀;而等铲除了非刘姓诸侯王后,丰沛元从才是皇族心腹大患,此时张良为代表的“外来户”就是皇族团结的对象了。


兰台


吕后是一位有政治经验的精明女人,她不是随意杀人的,她要杀的要么是挑战她在后宫的地位的,要么是因掌兵权而威胁到刘邦政权的,要么是危害到她和她儿子刘盈的权利的,而张良不仅不属于这几类人,而且还对吕后有帮助有好处,所以,吕后不是不杀张良,而是不必杀他,也不愿意杀他,具体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分析起来是很有意味的:

第一,张良是高官的后代,且他的谋略深不可测,据说还得到过高人指点,吕后对他有几分尊重也有几分佩服和畏惧,所以,她对张良没有起杀机。

张良是韩国人,其祖父、父亲都曾在韩国任过宰相,韩国被秦灭后,张良作为韩国大官的后代,自然是难忘国恨家仇的,所以执意复仇,于是,他曾买通刺客,行刺秦始皇,可是刺杀失败了。

张良后来逃到下邳,而有一次在一桥上遇了神秘高人黄石公,这黄石公很有眼光,他觉得张良是个人物,经过再三考验之后,他把谋略秘籍《太公兵法》传给张良。从此,张良深研秘籍,成了极有谋略的一位大智者。后来,张良投入刘邦阵营,屡以献谋献策为刘邦建奇功,得到了刘邦的尊重和重用。

黄石公授秘籍

刘邦对张良很欣赏,据史书记载,有一次,刘邦问群臣他为何能得天下,大臣高起、王陵皆认为刘邦是因为大仁大义所以能得天下。刘邦却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参见《资治通鉴·汉纪三》)

张良

明显,刘邦认为他自己的最大本事是善用人才,而他所用的人才中,张良、萧何、韩信是最杰出的,张良为他运筹谋划,萧何为他治政理财,韩信为他统兵御敌,因而,刘邦能成就大业,夺得天下。

不难看出,刘邦将张良排在第一位,觉得张良的谋略是助他成大事的最关键的因素。

张良作为刘邦的第一谋士,智谋高深,是刘邦最不可缺少的人才,精明的政治家吕后对此心里很清楚,她宁愿借助于张良的智谋,也不会与张良为敌,没有必要杀张良。

第二,张良在刘邦争夺天下、建立汉朝的一些关键时刻,帮了刘邦的大忙,功劳特大,颇受刘邦赏识,吕后是不会冒着得罪刘邦的风险去杀张良的,何况,她对张良是比较尊重的。

张良为刘邦建奇功的第一件事是,刘邦出身于底层,之前没有见过大世面,当他占领咸阳之后,见秦宫豪华无比,绝色美女很诱人,奇珍异宝很多,经不起诱惑,于刘邦便赖在咸阳不走了,不想再征折腾了。他感到人生苦短,应尽情享乐,遇到如此豪华无比的秦宫,尽情享受才是人生的目的,打天下的辛苦事不干了。后来正是因为张良和樊哙的尽力劝说,刘邦才重振斗志,放弃享乐,撤兵霸上,继续征战。刘邦因此而得到秦民的拥戴。吕后是很有政治野心的,她必知此事,知张良能起劝谏刘邦的特殊 作用,自然是不会想要杀张良的。

张良(剧照)

第二件事是,刘邦先攻进咸阳,项羽后到,而当时项羽的势力比刘邦强大,根据他们两与楚怀王的协定,谁先攻入咸阳者为王,项羽落后了,拒不履约。在谋士范增的建议下,项羽设了鸿门宴,想在宴会上杀了刘邦。在此关键时刻,张良出奇谋,劝刘邦暂时向项羽表示臣服,而张良背地里拉拢项羽的叔叔项伯,让他在宴会上为刘邦说情。宴会上,项庄舞剑,意欲刺杀刘邦,项伯受了张良的贿赂,出手救了刘邦。鸿门宴上,若没有张良的用计,刘邦难逃虎口。张良救了刘邦的命,恩情很大,吕后必知此大事,她当然不敢私下杀了张良。

第三件事,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统辖梁、楚九郡,他撕毁了楚怀王“谁先攻入关中者为关中王”的约定,声称“计功割地”,以霸主的身份分封了十八位诸侯王。项羽知刘邦是厉害人物,所以故意整他,封给刘邦的是最偏僻荒凉的巴蜀地区,封刘邦为汉王,而却把关中地区却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其实是让秦旧臣来遏制刘邦。刘邦先入关中,建奇功却得不到重赏,极为愤怒,他决定率汉军与项羽拼个死活。在此关键时刻,正是萧何、张良站出来力劝刘邦要忍耐,提醒要从长计议,刘邦才冷静下来,凭韬略行事。

刘邦被项羽压制,处境艰难,张良心生一计,实施买通项伯的计划,他将刘邦赠予他的金银财宝全都拿去送给项伯,怂恿项伯劝说项羽为汉王请求加封汉中地区,项伯果然说通了项羽,刘邦因此而占据了秦岭以南的巴、蜀、汉中三郡之地,随即建都于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东北)。这一次,张良为刘邦争来了汉中的关键的地区。

此外,当刘邦大军进入汉中后,张良又献一妙计,他劝说刘邦烧掉通向蜀地的栈道,向项羽明示,他再不东进,以此迷惑项羽;同时,这也能以烧栈道来防备敌人由东来袭。张良的计策实施之后,刘邦争得了较长时间,使汉军能在汉中养精蓄锐,培植实力,等待时机。张良此计既迷惑了项羽,又避开了敌之锋芒。正因为有此次烧毁栈道,后来才有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妙计的实施。张良为刘邦夺取了汉中根据地,又使刘邦能有机会养精蓄锐,此等奇功,刘邦心里明白,吕后也必是心中有数的,吕后岂敢杀张良?

第四件事,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大军被项羽围困于荥阳,众谋士献计献策,而谋士郦食其献了一个臭计,他以商汤灭夏封赏诸侯为例,劝说刘邦分封原本六国诸侯的子孙,以此来收拢人心。张良知情后大为吃惊,他急劝刘邦停止下发分封令。张良认为:以往商汤、周武王伐夏桀、殷纣,事成后分封其后代,乃是当时局势完全可控,旧朝后代已无反抗之力,而今刘邦尚无力掌控全局,而对手楚军势大,六国后裔是不会向刘邦称臣的,而只会屈服于项羽,刘邦若分封旧朝后代,必将大大伤了汉军众将领的心,因为跟着刘邦拼死拼活的武将们得不到封地,而六国后裔却能得封地,若用郦食其之计,汉王必将众叛亲离。此次张良让刘邦避免一重大失误,功劳巨大,这增强了张良在刘邦阵营的地位,吕后必是知道的。

汉初重臣

第五件事,齐国的大乱被大将韩信平定后,韩信占了齐国,他居功自傲,立马给刘邦写信,以齐国不稳定为由,认为需有王来治理,他请求刘邦让他代理齐王。此时刘邦正被围困荥阳,心中异常烦躁,看了韩信的信,大骂韩信不是东西,不但不领兵救他,还要自立为齐王。刘邦决定拒绝韩信的要求,而张良和陈平深知此时韩信是战争大局中的最关键的一方,若让其独立,甚至与项羽联手来功刘邦,汉军必败无疑,所以,他们极力向刘邦劝解,刘邦才醒悟过来,他给韩信回信:“大丈夫要当就当个真王,当个代理王有什么意思?!”张良奉命带印、信到齐国,传汉王旨意,封韩信为齐王。

张良、陈平这一建议,满足了韩信的心愿,把韩信这一最能打的大将留在汉营,避免韩信成为对手,这事关汉军成败,是高明的建议,张良和陈平有此功劳,证明刘邦缺不了他们的辅佐,吕后谁能杀张良?

第六件事,刘邦大业已成,开始分封有功之臣,而将帅们对赏罚有疑虑,担心得不到重赏,此时,张良站出来,向刘邦建议,先封赏刘邦最痛恨的雍齿,雍齿得赏后,众将觉得像雍齿如此被汉王讨厌的人都能封侯,大家也就安心了。于是,刘邦开始大封众文武。这也是好建议,增强了张良的功劳,吕后知道后对张良的好印象也加深了,知道汉王缺不了张良。

第三,吕后没有杀张良,更主要的原因是张良以十分睿智的方式介入汉皇室的继位之争,非常机智地帮了吕后,为吕后的亲儿子刘盈稳住了太子之位。

汉十年(公元前197年),汉王朝皇室内部出现新的危机,刘邦不知为何,突发奇想,想改立太子,这或许与刘邦更宠爱戚夫人有关,又或许,他察知到吕后太强势,担忧她有异心,想到刘邦百年之后,吕后会从后台走到前台,取代刘氏而执掌皇权,所以,刘邦想将吕后的亲儿子、太子刘盈给废了,改立他宠爱的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储君。

废太子既是刘邦的家事,又是国之大事,朝中大臣得知后,大多数表示反对,因而提出谏劝,但刘邦是专权固执的帝王,他想做的事,没有人能拦得住。吕后心里十分紧张,担心儿子刘盈太子之位不保,让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抢了太子之位。

吕后无计可施,只好找张良帮忙,张良感到此事关系重大,从大局考虑,张良内心是不赞成废刘盈而另立太子的,但他又知道,要改变刘邦的想法,并非易事。

张良细思之后,感到汉朝天下初定,统治根基未稳,立储之事稳定为好,为此,他决定帮吕后,只是,历来大臣介入立储之争,凶险极大,若贸然介入,一旦做错,没人能救。张良自知必须有妙计,既能帮吕后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又能让自己置身事外,不至于陷入险境。

于是,张良想出一计,他建议吕后指派刘盈商山去请隐居深山中的“商山四皓”,即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智者出山,跟随于太子入朝,此前,刘邦曾请过这四老,但未有结果,此次,“商山四皓”到了太子府,跟随太子左右,仍是奇迹。其实,张良知道为防止朝局动荡,“商山四皓”必定愿意帮刘盈。刘邦知道了“商山四皓”被太子请来了,知道太子刘盈羽翼已丰,翅膀硬了,已有处理朝政的能力,从此,刘邦不再提另立太子之事。

张良这一计让刘盈保住了太子位,让吕后在心里一直感激着张良,而张良以依此妙计介入宫廷立储之争,能如置身事外一般,如此睿智的谋士,吕后敢杀他吗?如此尽力帮吕后,支持太子刘盈,吕后岂能舍得杀张良?

第四,张良之所以没有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避免被吕后杀害,还在于他能急流勇退,看淡权利,所以能保善终。

首先,刘邦入都关中之后,天下大局已明朗,张良心里清楚,皇帝失去了强硬对手,皇位稳固了,皇权的杀伤力就转向内部,他感到该请病假长休了,于是,他托辞有病,需闭门静养,而张良一直体弱多病,以此理由请病假,合情合理。刘邦准了,只要求需要时,张良还得出谋划策,张良答应了。于是,张良从“帝王师”变成了“帝王宾”,避开朝中争斗,成了旁观者,张良明白,没有强敌的帝王,特不喜欢身边有太聪明的人。

此外,张良熟知历史,他知道外敌灭了,内部斗争便会开启,而远远离开,才能避免卷入皇帝与功臣之间的斗争,汉初,刘邦击败项羽之后,便开始翦灭汉阵营里的异姓王,张良恪守“疏不间亲”的古训,尽力置身事外,所以,他能避开凶险。

其次,汉朝建立了,刘邦开始论功行封,众大臣都期待着获得大封重赏,论功劳、贡献,张良必定是能列在前面的,刘邦也很够意思,以齐国三万户为食邑欲封赏给张良。齐地是富饶之地,刘邦这回是要报答张良他为大汉出大谋献大计的贡献。可是,张良坚决辞让,他自请封于留地(今江苏沛县),因留地乃是他遇到刘邦而进入汉阵营的地方。

张良这是与刘邦在再续旧情谊,刘邦准了,他很高兴,张良如此低调,是个好官。张良自此称为“留侯”。张良辞让的理由很充足,他于韩灭家败之后,沦为布衣,后跟着刘邦,四处征战得以发挥才能,能从一布衣变成留侯,封万户,已十分满足。刘邦听了张良辞封的理由,认为张良念旧情、知感恩,不贪婪,无野心,是他所喜欢的文臣。

其实,张良心里清楚,史上有范蠡、文种之例,君王大都是可与之共患难,但不可与之共荣华,“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惨例比比皆是,张良低调后撤,才是最明智的。后来,张良没有参与朝政,醉心于研修黄老之学,静养修身,追求道仙境界。汉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张良病逝后谥号文成侯。

显而易见,张良如此高明的人,吕后会愿意杀吗?能杀他吗?有必要杀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