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司马懿搞高平陵事变那些乱臣贼子下场如何?

信士26622


帮助司马懿高平陵政变的乱臣贼子,最后下场如何?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有几位曹魏大臣,曾经起到关键作用,但不能或不宜一律称作乱臣贼子。这是因为 : 其中有的人,最后的结局,他们从心底里不愿意看到,却已无法再阻止。当时支持司马懿,是顺民心,合民意的正义之举,而随着事态进一步发展,司马懿一步一步剪除曹爽党羽,以至杀掉曹爽家族数百口时,这里面有些人,包括正始十年(249)正月初二晚上,由司马懿召集、参与政变密谋、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在内,都属于后悔已晚,来不及,也根本无力阻拦,其时木已成舟,想阻拦也有心无力,只能任其自然。以下介绍参与“初二政变会”的主要成员 :



蒋济,(188-249)曾经长期担任中护军,禁军元老,虽被曹爽夺了权,但老领导威望、影响力、号召力不容小觑。与司马懿的关系,一向很好。司马懿推翻曹爽势力之后,封都乡侯,同年卒,谥曰景侯。但也有说法,是蒋济觉得失信于曹爽,不久后自责忧愤而死。 高柔,(174-263),字文惠。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是原并州刺史高干从弟,时任三公之一。为人正直,办事公正,威望很高。虽然自曹操时代,因与老袁家的亲戚关系,一直被打压,但这些优点,让曹操、曹丕找不到理由。高柔景元四(263)年去世,享年90岁,横跨几乎这个曹魏历史。




司马孚(180-272),字叔达,司马懿三弟,自曹操时任文学掾,而后与高柔相似,侍奉国魏国五代皇帝,累迁至太傅。“高平陵之变”时,司马孚协助司马懿控制京师,诛杀曹爽一党。但司马孚性格谨慎,对曹魏忠诚,自这次政变后,没有参与以后几次废立。泰始八(272)年去世,赐谥献王,年九十三。 王观(?-260),字伟台,东郡廪丘(今河南范县东南)人,时任九卿之一。有一定影响力,与曹爽等人斗争较激烈。担任少府卿时,多次反对曹爽侵占国库,被曹爽申饬。正元元年(254年),曹芳被废,曹髦继位为帝,王观进封中乡亭侯。后加光禄大夫,转任尚书右仆射。景元元年(260年)曹奂继位,进封阳乡侯,并迁任司空。但仅数日后,即辞官回家,在家中逝世。



司马师(208—255),字子元,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司马懿与张春华的长子,司马昭的同母兄,晋武帝司马炎的伯父。司马师雄才大略,早年与夏侯玄、何晏齐名。高平陵政变后,封长平乡侯,又加卫将军。司马懿死后,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次年升为大将军。指挥新城之战,击溃吴国诸葛恪的大军。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率兵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回师途中病死,时年四十八岁,谥号“忠武”。后被追尊为晋景王。西晋建立后,被追尊为景皇帝,庙号世宗。



司马昭(211—265),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为子尚),司马懿与张春华次子、司马师之弟、晋武帝司马炎之父。司马昭早年跟随司马懿,抵抗蜀汉,立有战功。官至洛阳典农中郎将,封新城乡侯。正元二年(255),继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甘露五年(260)魏帝曹髦被弑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景元四(263)年,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受封晋公。次年进爵晋王。咸熙二(265)年,司马昭病逝,时年五十五岁,葬崇阳陵。数月后,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初心如旧


帮助司马懿搞高平陵政变的人,无非三种下场。一是在晋飞黄腾达,二是郁郁而终,三是死于变乱。

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一举消灭了曹爽集团,并将其赶尽杀绝。这场斗争实质上使得魏国的权力从曹氏手中完全转移到司马氏手中,并且为10多年后的司马篡魏奠定了基础。但在政变发生当时,诸多魏臣参与司马懿一边,其中很多人未必是怀着改朝换代的想法,而只是作为曹魏内部的一次政治斗争:司马懿为代表的保守派,对曹爽为代表的少壮派。所以大批老臣加入司马懿阵营。他们也没想到,司马懿会如此心狠手黑,会一下子把曹魏皇室逼入绝境。

由于高平陵事变本身仅仅三天就以曹爽投降告终,斗争基本只限于洛阳附近,其他地区的如郭淮、夏侯霸等,即使他们对此有各自立场,毕竟没有实际行动。

而洛阳附近波及到的魏臣,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站在曹爽阵营(无论是积极主动如桓范,还是消极被动如辛敞);一类是龟缩起来不参与的(如管辂、刘陶、司藩);还有一类是参与了司马懿行动的(同样,不管是积极参与掌权如高柔,还是只帮点小忙如尹大目)。下面,咱们就对帮了司马懿的这些人逐个介绍下他们的下场。

先看看政变的相关记载,从资治通鉴取材:

太傅懿以皇太后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授兵出屯洛水浮桥,召司徒高柔假 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据羲营。因奏爽罪恶于帝曰…… 懿使侍中高阳、许允及尚书陈泰说爽宜早自归罪,又使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谓爽, 唯免官而已,以洛水为誓。……懿谓蒋济曰:“智囊往矣!”济曰:“范则智矣,然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

然后咱们数数这些乱臣们的结局:

(1)四朝元老,司徒高柔:

帮助司马懿夺权后,继续节节高升。在曹髦一朝和曹奂一朝高官厚禄。263年死,六朝元老,寿命高达90。子孙在晋朝继续高官厚禄,不亦乐乎。属于跟着晋朝一起快乐的。

(2)另一位四朝元老,太尉蒋济:

司马懿杀绝曹爽,夺权之后,封赏蒋济,蒋济推辞,然后当年就死了。子孙没有怎么当官的记录。蒋济应该是心理对司马懿的屠杀和篡权不满的,但后悔已晚。属于郁郁而终的。

(3)第三位四朝元老,太仆王观:

王观的后续,介于高柔和蒋济之间。他在曹爽覆灭之后,被赐爵关内侯,担任尚书,加驸马都尉。曹髦即位后,封中乡亭侯,加光禄大夫,转右仆射,加官进爵不亦乐乎。但曹髦被杀,曹奂即位后,司马昭要给他封阳乡侯,增邑千户,迁司空,他却坚决推辞。司马昭给他强行拜授,他过了几天就送回印绶,然后回家后不久就死了,而且遗令“藏足容棺,不设明器,不封不树”。感觉是到了曹髦被杀,才真正看透了司马家族的险恶。有一点郁郁而终的味道。

(4)官二代,三朝元老,尚书陈泰:

陈泰在高平陵事变后继续当他的官,在西线接替郭淮,曾经击败过姜维;也曾指挥邓艾、徐质、胡奋等人作战,一副司马家亲信的样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执政时也对他非常重用。同样直到司马昭杀曹髦,他才一副幡然悔悟的样子,痛心疾首,要求司马昭杀死贾充谢罪天下。遭到司马昭拒绝后,呕血身亡。和王观一样,从皇帝的死才彻底看穿,以后子孙也没怎么当晋朝的官。

(5)曹氏家奴,殿中校尉尹大目:

尹大目应该是有点冤枉的,他对曹氏其实比较忠心,和曹爽关系也比较好。司马懿派他去劝曹爽投降,应该是把他也给忽悠了。后来文钦、毌丘俭淮南二叛的时候,尹大目向司马师请示去劝降,本来是打算给文钦泄露司马师一只眼睛已经瞎了,再等几天就会挂掉的消息。可是文钦却误解了他的意思,反而大骂尹大目,威胁要射死他。尹大目大哭而回。不久淮南二叛失败。尹大目结局不知,估计也是郁郁而终。

(6)曹爽好友,官二代,侍中许允:

许允就是个墙头草。本来属于曹爽浮华党一派。他去劝降曹爽应该和尹大目差不多性质。司马懿夺权后,许允对司马氏有意见,但又不敢反抗。最后还是因为他和夏侯玄等人的关系,被司马师逮捕流放,死在半路。顺便说下,他的老婆就是中国四大丑女中的许阮氏。

(7)侍中高阳:

这个人历史上事迹很少,不知道他的立场和下场。

由此可见,上面提到的7个司马懿的同党,除了高阳下场不明,高柔和司马家沆瀣一气,福寿双全之外,其余许允是在以后被司马师所杀,蒋济、王观、陈泰、尹大目都在日后逐渐明了司马家族的面目,为曹魏的不断衰亡而愤懑,最终郁郁而终。


巴山夜雨涮锅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帮助司马懿完成高平陵事件的“乱臣贼子”包括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太仆王观等人。

司马懿最后死的时候七十三岁,追赠相国、郡公,谥号文贞,后又改为文宣。

晋国建立后追赠为宣王,晋朝建立后追赠为宣皇帝,庙号高祖。可以说是非常正统的开国皇帝,唐太宗李世民都为司马懿写传记,评论司马懿:

“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

时任中护军的司马师当时是高平陵事变的主力,司马懿养的死士基本上都是司马师在统领,司马昭也不知道。可见其保密意识之强。

司马懿死后,朝政基本上都是司马师说了算,各类平定叛乱也是亲自出手,但是在和文钦叛乱斗争的时候,文钦之子文鸯半夜袭营,让刚动完眼睛手术的司马师眼眶崩裂,没多久就疼死了。晋国建立后追赠为景王,晋朝建立后追赠为景皇帝。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统领朝政,后来诞生了一个典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时期直接杀了曹髦,至此再无人替曹氏说话了。

司马昭灭亡蜀国后,因功封为晋王,建立晋国,死后谥号为文王,司马炎建立晋朝后追赠为文皇帝。

再说太尉蒋济。

蒋济和司马懿都曾经是曹操的秘书,司马懿是丞相主簿西曹椽,蒋济是丞相主簿东曹椽。蒋济一直是曹魏政权中的核心人物,在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帝麾下都担任高官。

曹芳在位时,蒋济更是做到了三公之一的太尉,这已经是臣子的天花板了。高平陵政变前,蒋济对曹爽专权有些不爽,但是曹爽正处于权力高峰,蒋济也木有办法。

高平陵政变中,蒋济帮助司马懿给曹爽写信劝降,保证不杀他。曹爽投降后,司马懿随后就夷曹爽三族。蒋济据《世说新语》记载,觉得自己失信于曹爽,不愿受封,但是司马懿不同意,蒋济没多久就死了,但是因为有功于司马家,被谥号为景侯。

再说高柔。

高柔也是三国时期一位著名的长寿之人,从曹操麾下一直活到曹奂,足足活了九十岁,他的一生简直是曹魏历史的活的鉴证。

高柔是袁绍亲戚,一度被曹操怀疑要杀他,但是高柔在法律一项上非常有才,为人秉公执法,后来在曹魏几位皇帝麾下都担任廷尉一职,长达二十三年。

后来才逐渐升官为太常、司空、司徒。高平陵政变中,高柔支持司马懿,于是司马懿借着郭太后的命令,废除曹爽大将军一职,让高柔担任代理大将军,用高柔的权威直接占据了大将军的军营。

司马懿一度对高柔说,你这算是今天的周勃了。曹爽被杀后,高柔晋封为万岁乡侯,升为太尉。

高柔九十岁死后,谥号为元侯。

再说太仆王观。

王观出身贫寒,但是这个人志向高远,为人刚正不阿,在曹操时期就是曹操的文学秘书之一。

后来曹叡时期,王观因为性格原因一直以直言著称,曾经在司马懿麾下干活。

曹爽掌权时,王观多次仗义执言,曹爽于是明升暗降给王观安排了一个太仆的职务。

高平陵事变时,王观被司马懿安排去夺取曹爽弟弟曹羲的军营。曹爽被杀后,王观因功爵关内侯,复任尚书,加驸马都尉。

后来又加封光禄大夫,任尚书右仆射,司空。死后谥号为肃侯。

可以看到,帮助司马懿的这些“乱臣贼子”一个个都是身居高位,活的又长,死后也是倍享哀荣。

反而是帮助曹爽的哥几位,自己被杀都是好的,基本上都被夷三族处理了。

为啥会这样呢?其实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曹爽因为过于无能,不但连累了自己,麾下无数人,无数家族都落得家族具灭。而跟随司马懿的人,最终笑到最后,司马氏几位皇帝虽然不堪,但在历朝历代都是正统皇帝的存在。“乱臣贼子”之说虽然嘴上痛快,但是对于古人又有什么损失呢?

时景帝为中护军,将兵屯司马门。帝列阵阙下,经爽门。爽帐下督严世上楼,引弩将射帝,孙谦止之曰:“事未可知。”三注三止,皆引其肘不得发。大司农桓范出赴爽,蒋济言于帝曰:“智囊往矣。”帝曰:“爽与范内疏而智不及,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于是假司徒高柔节,行大将军事,领爽营,谓柔曰:“君为周勃矣。”命太仆王观行中领军,摄羲营。帝亲帅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子,屯于洛水浮桥。--《晋书-宣帝纪》

我是以史为鉴,只写靠谱的历史,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