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

老张故事厅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乌台诗案不应该说是哪首诗引起来的,应该称为某个历史片段。换个词语来形容它也许就容易理解了——文字狱。

文字狱首先出现在北宋年间,因为牵涉到太多的文人墨客而熟知。而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以文立国,提高读书人的待遇和地位,所以北宋前期的政治氛围还是很和洽的。所以“乌台诗案”爆发时期定罪给文人墨客还是有点牵强。它的爆发预示着北宋政治制度激烈的碰撞,这其中的载体无非就是至高无上的权利。


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下赵匡胤的的初衷诗什么?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开创了新的历史朝代。他提倡以文立国,提高士大夫的话语权原因有二:其一,防止兵变,权力集中;其二:得位不正,需要文人墨客得支持,拉拢当时士大夫阶层。

而且这种开明的政治氛围也使得北宋官员之间的矛盾基本集中在公事,没什么私仇,政治斗争并不激烈,即使有大臣因为什么事情遭到处罚、贬谪,过段时间还有复起的可能。

“乌台诗案”得出现是在1067年,宋神宗赵顼继位,是一位很有抱负得君主,为了改变当时宋朝贫困得局面,开始大力支持王安石变法。变法肯定要触及到某些人得利益,于是出现了反对变法得”旧党“(司马光、欧阳修)。“旧党”和“新党”的辩论就从政见不同变成了人身攻击、争权夺利、排除异己,这样一来栽赃陷害、造谣生事等下作手段自然就有人使出来了。

再说回“乌台诗案”的主角苏轼,苏轼本人并不反对变法,但是性格直率在一次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得罪了“新党”被赶出京城。变法失败后宋神宗不甘心变法失败,亲自上阵主持新一轮变法,史称“元丰改制”,这也是“乌台诗案”爆发的时候。

“新党”中的部分人趁机炮制出了“乌台诗案”。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给宋神宗写了一篇例行公事的公文《湖州谢上表》,在这篇公文中苏轼不改书生本色,用隐晦的手法又批评了新法,一下子就被人抓住了把柄。其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然后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又从苏轼的《山村五绝》、《八月十五日看潮》、《戏子由》等诗作中挑错,曲解附会说苏轼讥谤宋神宗。后来在朝中老臣、士大夫求情下苏轼才活下来,贬谪到黄州。

“乌台诗案”既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更是北宋政坛的转折点。新旧党争不断,使得朝纲不振、北宋国力每况愈下终至亡国。


小生读史


“乌台”专指御史台监狱,“乌台诗案”是指苏东坡因诗歌内容被御史弹劾,被逮捕审讯一事。

“乌台诗案”发生在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3月。事情的导火索是他给朝廷的谢恩表说了几句可以挑出毛病的话,“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隋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新进”一词,是指突然升迁的无能之辈。根据苏东坡心直口快的性格,他是有可能讽刺这些人的。

御史李定和舒直就是这样的无能之辈。王安石变法,朝廷上形成了变革派和保守派,李定和舒直属于变革派的人。现在苏东坡直接讽刺他们,他们心里痛恨。皇帝很喜欢苏东坡,他们害怕苏东坡有朝一日受到重用,他们会受到打击,他们决定搞死苏东坡。

御史台的人从苏东坡写的诗中找毛病,说他对朝廷不满,对皇帝不敬,对变法有怨言。御史弹劾他,苏东坡被关进御史台监狱。

起初,苏东坡不承认御史的指控,后来他承认有批评新政批评朝廷之意。

经过40多天审讯,案件审理完毕,证据材料交给皇帝。

皇帝不想杀苏东坡,让亲近的人认真查阅案卷,派人到监狱偷偷观察苏东坡。

同样的一句诗歌有多种理解,与所站角度有关。

最后因证据不足,苏东坡没被判刑。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有39人受到本案牵连,受到处罚。

“乌台诗案”发生的背景是党争,苏东坡所做的诗是对朝廷新政坦诚的批评,他被别有用心的恶意中伤诋毁。


话史人


苏轼(别称苏仙,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苏洵)次子。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宋仁宗嘉佑时进士,宋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苏轼是宋代文学的代表者之一,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要说清清楚“乌台诗案”,必须将这一“文字狱”冤案起因、背景和过程讲清楚,否则,没有看过这段历史的朋友还是搞不清楚,下面就多说几句:

熙宁二年(1069年),49岁的宰相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实行变法。苏东坡不是保守派,和王安石有诗文联系,相互唱和,两人应该说关系不错。苏起先并不反对变法,只是对王所谓的改革派大刀阔斧的做法不满意,继而对改革派的政见主张产生了不同看法,再后来对“变法”实施过程中老百姓遭到很大地损失不满意。按说这不是王安石的本意,是他手下执行偏差和改革阵痛造成的。这让苏东坡很不满意,继而对“变法”产生排斥。特别是苏东坡的恩师(当年的主考官)欧阳修被“改革派”排挤,任安徽滁州太守。按说,欧阳修是老改革派,庆历三年(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诰。和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过“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成为革新派干将,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王安石新改革派应该接纳才对,因为王安石用人不当,把本应该结为统一战线的人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这里对王安石用人不当、改革失败不展开说,有机会专门谈)。让苏东坡心灰意冷,对王安石等借变法改革之名,行排挤打击之实非常不满。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苏东坡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苏东坡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当地百姓爱戴。此前,苏东坡担任考官时,借用“独断专行”的典故出题,得罪了王安石等人。此时,王安石的变法正处于焦头烂额中,认为苏东坡是蓄意挑衅,默许(一说下令)手下暗中调查、罗织苏的罪名。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特别是苏轼曾写了一首诗《戏子由》,其中有这样一句“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这些话被新党(变法改革派)抓住了辫子,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职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但单凭《湖州谢上表》里一两句话是不行的。偏偏凑巧,当时出版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给御史台的新人提供了收集材料的机会。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音dǎn)经过四个月潜心钻研,找了几首苏轼的诗,就上奏弹劾说:说苏轼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7月28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此案主谋是改革派的李定。李定(1028—1087),北宋大臣。字资深,扬州(今属江苏)人。少受学于王安石。进士及第后,历定远尉、秀州判官。熙宁初,赞助变法,任以集贤校理检正中书吏房,直舍人院,同判太常寺等职。弹劾苏轼《湖州谢上表》等诗文攻击时政,怨谤君父,逮捕苏轼赴御史台问狱。宋哲宗时,司马光执政,李定被贬,知青州,移江宁府, 谪居滁州。元祐二年卒。说实话,对苏轼的指控,大部分有些牵强附会,比如《咏桧诗》就是一例。面对审讯、指控,苏轼坦承在诗中批评了新政。1079年10月15日,御史台申报“乌台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辑集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李定、舒亶、王珪等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宋神宗开始并没有想杀苏东坡的意思,李定等人决不罢休!说什么不杀苏东坡,变法就无法实现等。弄得宋神宗一时举棋不定,苏轼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苏东坡在狱期间,他的儿子苏迈经常来送饭,父子约定:当案子没有转圜余地时,就送一条鱼。过了几天,苏迈有事离京,委托朋友送饭,朋友不知道他们父子约定,送来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绝望了,便以极度悲伤之心,为弟苏辙写下诀别诗两首,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 小臣遇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 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 更结来生未了因”。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急得苏辙也抓耳挠腮,四处打探,准备后事。等苏迈回来,才知道是个大乌龙。

与此同时,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士大夫、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变法派首领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宰相吴充直言:“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就连宋神宗身患重病的老祖母、太皇太后曹皇后都惊动了:“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可笑的是,同属于苏轼口中的“新进”(改革派)章惇,也积极的营救了苏轼,并不惜与宰相王珪翻脸。要求宋神宗不要杀掉苏东坡!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 苏轼坐牢103天,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复为朝奉郎、登州(蓬莱)知州。后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礼部贡举等职。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附 《戏子由》原诗:】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任従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眼前勃谿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齑盐甘似蜜。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余杭别驾无功劳,画堂五丈容旂旄。重楼跨空雨声远,屋多人少风骚骚。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箠。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居高忘下真何益,气节消缩今无几。文章小技安足程,先生别驾旧齐名。如今衰老俱无用,付与时人分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