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心里苦不苦?

中文系的留级生


孙少安生活在当时那个时代,生活的窘迫与内心的追求都很艰难。吃穿住用等都是问题,他的内心就一个梦想,让自己家人有饭吃有衣穿,让本村的百姓们也有饭吃有衣穿。朴素的理想,但实现起来很难。经济基础差,上层领导的干预,思想观念的束缚,计划体制和公社模式根深蒂固,要改革比触动灵魂都难。这是他的苦。

有一颗奋斗的心,生活总能苦尽甘来。辛苦了很多年,日子渐渐好过了,生活又总是磕磕碰碰不尽如人意,弟弟孙少平也固执的离开家独自去打工,他的媳妇又得病了。虽有幸福,也有痛苦,二者总是这样交织在一起。有咸涩的汗水浸泡的奋斗,也有甜蜜的青春掠过的爱情。平凡世界里的人们都是这样平凡平淡平常,而前进一步都是那么的不容易,犹如一个人往山上滚动一块巨石,稍有不甚就前功尽弃,把自己葬身在石下。

生活就是一部悲喜剧,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突然笑了,什么时候又哭了,牵制着每一个平凡的人跟着它起起伏伏,有时到头来都是虚无。正如佛家说的,缘起性空。生活的大起大落在时间的折磨下逐渐空空如也。回忆过去,反思现在,展望未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渺小的,憔悴的,忙忙碌碌被夕阳磨损的疲倦又苍老,最后淹没在无边的宁静里,不复存在。


书墨蝉鸣


平凡的世界,非凡的人生

人们总是向往着过上美好的生活,对世间的苦难和不幸扼腕叹息,心怀悲悯。但世间总是沧桑变换,如何面对生活始终是个深刻的主题。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精雕细琢了孙少安的生活轨迹。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仅仅是让人们感慨贫穷所带来的苦难和无奈吗?我想不是。他想表达的应该是艰苦岁月中,那种不平凡的成长和奋斗吧。

孙少安的成长用现在的眼光看确实很苦,让人充满同情。

家境的贫寒让他6岁就帮家里干活,13岁不得不辍学,担起养家的重担。

孙少安的情感也因贫穷窘境而波澜迭起,与田润叶的分手让他感觉到贫穷带来的无奈。患难与共的发妻绣莲的不幸,带来的失落与无助不免让人倍感叹息。

然而,孙少安是坚强的,隐忍而乐观的。通过努力奋斗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他照顾瘫痪在床的奶奶,同父亲一起抚养着年幼的弟弟和妹妹,又供养了妹妹孙兰香考上了省城的北方工业大学。他18岁当上了双水村生产队长,逐渐带领着大家富余起来,他盖起来新的瓦房,让生活面貌得到了改善。

就是这样的一个在那个贫穷的年代一个普普通通的穷苦农民家的孩子,走出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

一个曾经贫穷的时代,一个曾经贫困的民族,何曾不是在千千万万个像孙少安一样平凡的人,经过困苦艰难的抗争和奋斗而成长起来的呢。

岁月如歌,过去的苦难岁月已经过去,然而那个时代的人,那个时代的孙少安,应该是一种民族的财富而被铭记。

你看,胡杨在荒芜的大漠中坚强地挺直着腰身。雪莲在天山的峭壁悬崖上傲雪迎风,开出美丽的花。

世间的境遇总是沧桑多变,美丽的生命却是到处绰绰生辉。这就是一个人,特别是现代人不应该丢掉的精神。


悟道与菩提


孙少安是孙玉厚的长子,孙少平的哥哥。他很小就干农活,13岁就辍学了是为了帮父亲撑起这个“烂包”的家:家里有年老且眼睛有病的奶奶、爸爸和妈妈、还有上学的兄弟孙少平、妹妹兰香。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孙少安作为家里的长子,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责无旁贷。其实,这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家里孩子多,负担重,养家糊口、吃饱肚子是第一要务,求学念书那是富裕家庭的事。作为一个13岁的孩子,谁不想念书啊?但生活命运不允许呀!

生活是最好的学校。孙少安从小就吃苦耐劳。生活铸造了他精明坚毅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他是双水村的大能人,连大队书记田福堂也对他刮目相看。他是劳动种田的好手,发家致富的能手,还是有想法、敢实践的新手。他18岁就凭着“精明强悍和不怕苦的精神”被推选为生产队长。责任制实行后,他烧砖窑、办砖厂,发家致富,并带动大家一起打拼好日子,还为双水村建了学校。

贫穷让爱情走开。孙少安不是不爱田润叶。相反,他很喜欢她。但是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一个13岁就辍学的泥腿子凭什么娶人家既“端公家碗,吃商品粮”又漂亮温柔的田润叶。孙少安非常清醒现实:他不想异想天开:“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他很决绝果断,没有一丝拖泥带水。平心而论,作为一个正常人,孙少安心里肯定苦过一段时间,但他不会留恋。生活毕竟要向前看。

孙少安是幸福的。孙少安的婚姻是幸福的。他的妻子贺秀莲温柔贤惠,对他是百依百顺,当时连彩礼都不要,只要孙少安这个人。贺秀莲性格好,勤俭持家,孝敬老人,对小叔子、小姑子都很好,邻里关系处理的非常得体,这是多少农村青年梦寐以求的理想啊。孙少安既无后顾之忧,而且是有相当给力的贤内助,他是非常满意这个婚姻的。对于大多数农村男人来说,“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就是他们的理想归宿。而贺秀莲给予他的远远超过这些,孙少安怎能不满意呢?

(孙少安和田润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