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正值壮年的光绪,为何先慈禧一步去世?

无敌通史


先来说说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绪生病卧床。这时慈禧也生病了。光绪在日记中表明,觉得老佛爷(指慈禧)一定会死在他之前。如果这样,他要下令斩杀袁世凯和李莲英。但光绪帝忘记了他身陷瀛台的危险处境,这段日记被李莲英获悉。他立即报告了慈禧,慈禧得知,遂坚定了杀死光绪帝的决心 。

下面我就此说法试加分析。

第一,根据近年对光绪帝遗骨的检测,发现其体内、发辫中砷含量超标,也就是死前确实服用了砒霜,这可证明光绪帝并非病死。

第二,李莲英的作案动机:据某些宫廷档案和宫中之人回忆,李莲英与光绪帝关系并不糟,李莲英似无杀人动机。但由于李莲英是慈禧太后的心腹,他也有可能担心光绪亲政后反攻倒算,或有可能直接受命于慈禧。并且,李莲英在慈禧太后死后即告老,低调地于北京城中做起了寓公,文革时期打开其墓又发现其仅有首级,说明李莲英可能知道或参与了某些隐秘之事。因此光绪帝被李莲英所害之说存疑,又不能推翻。

第三,慈禧太后的动机:这不消我赘述,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矛盾极深,至于不可和解。不过我想说明一个事实:慈禧并不是完全的保守派。慈禧之所以反对戊戌变法,一方面是变法过于激进,诸如实行君主立宪之类。但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变法背后的权力之争。

慈禧太后并不反对变法。之前洋务运动得其首肯,后来清末新政得其推行。慈禧之所以仇视康、梁等人,是因为变法削弱了慈禧的权力。慈禧的权力来源于旧贵族的支持,慈禧太后势必会为之维护,而维新派选择了看似强大,实则无权的光绪帝,更使得慈禧太后在维新变法中被边缘化,这才是她最不能容忍的。

最后,说说光绪帝的失误

光绪帝毫无从政经验,也没有应付局面的能力,更不懂得韬光养晦的技巧。

起初,光绪帝就该认识到慈禧太后对权力的痴迷,在变法中应该考虑到如何稳住太后,或是找到一个可与保守贵族相抗衡的力量以推行变法。被囚禁瀛台后,光绪帝多次表现对现状的不满,这当然逃不过慈禧太后的监控,慈禧太后也很难不相信光绪帝会在自己死后加以报复。

光绪帝没有照片传世,网上各种光绪照片均为附会,只有一张西逃后回京下轿时的照片,由于是偷拍,看不到正面。在此附上其画作一幅。


渔人文史


光绪皇帝,这位大清王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清军入主中原后的第九位皇帝,更是大清王朝灭亡之前的倒数第二位皇帝,原名爱新觉罗·载湉,其父就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醇亲王奕譞;其母也就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公元1875年),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载淳驾崩,由于年轻上没有子嗣,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召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入承大统,为嗣皇帝,也就是光绪皇帝。如果要论同治皇帝载淳于光绪皇帝载湉的关系,二人既是堂兄弟,又是表兄弟。慈禧太后让自己亲妹妹的儿子来继承皇位,可谓用心之深。



清王朝后期,随着封建王朝的腐朽无能,可谓多灾多难。同治皇帝时期,刚刚镇压了太平天国/东西捻军起义;光绪皇帝时期,刚刚亲政就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随着清政府的战败,国内民族矛盾急剧恶化。

年轻气盛的光绪皇帝开始痛定思痛,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图强,史称“戊戌变法”。然而这一切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本来将朝政归还给光绪皇帝,慈禧太后是极不愿意的,此时的一系列变法措施落实,更是无疑将手伸向慈禧太后的腰包,进一步剥夺这位退居幕后太后的权利。变法引起了慈禧太后保守派的反弹,很快这次变法就以失败告终,仅仅维持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光绪皇帝也被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朝政大权再次回到慈禧太后的手中。

其实就在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就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企图取代光绪皇帝,由于遭到列强的反对,才不得不放弃。

两年后,也就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十四日八国联军攻破北京,第二天,慈禧太后就带着光绪皇帝逃亡西安,直到最后签订《辛丑条约》,才得以返回北京。



回到北京后,光绪皇帝恢复到以往的帝位生活,但依然在慈禧太后的严加控制之下,当着傀儡皇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绪皇帝生病卧床,恰逢这时慈禧也生病了。于是光绪在日记中写道:“我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觉得老佛爷(指慈禧)一定会死在我之前。如果这样,我要下令斩杀袁世凯和李莲英。”不料这段日记被李莲英获悉,他立即报告了慈禧,说:“皇上想死在老佛爷之后呢!”慈禧听了,恨恨地说:“我不能死在他之前!”

于是就在光绪皇帝病重之际,慈禧太后下令将醇贤亲王奕譞之孙,也就是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养育在宫中。十一月十四日酉时(下午6时左右),光绪皇帝驾崩,终年38岁,慈禧太后就让溥仪过继于同治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继承皇统。十月二十二日未时(下午2时左右),慈禧太后在仪鸾殿也跟着去世。


安定郡小书生


慈禧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的女人,她是一个狠角色,看看和她有关的4个爱新觉罗家的皇帝,我们就能猜出光绪的死是否她有关。

慈禧执政时乾纲独断,又爱面子能花钱,贪图享乐。


一、咸丰(奕詝) 慈禧是他妾

人们都说皇上有三宫六院,妻妾数千人。慈禧是1852年入的清宫,当时只是一名贵人。慈禧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心计,在一年内就晋封为懿嫔。

母以子贵,1856年她随后生下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于是直接封为懿妃。可惜咸丰帝寿命太短,31岁就崩于承德避暑山庄。



二、同治(载淳) 慈禧是他亲母

同治皇帝登上大宝之位,她便和皇太后慈安并尊为两宫太后,徽号“慈禧”也是这时所得。

慈禧对儿子学习的要求极为严格,这让同治更加厌学。

“垂帘听政”初心是帮助年幼的儿子,后来权力的掌握更加让她欲罢不能,按照规定,年幼的皇帝长到14岁就可以结婚、亲政,但这一天周治等到了18岁,他所有的行为完全笼罩在慈禧的阴影之下。可以说他对于母亲既怕又恨。

同治的妻子阿鲁特氏,与慈禧相处非常不和睦。慈禧竟然不让皇帝和这个正宫娘娘一起睡觉,让他去指定的妃子那里。同治所幸去宫外的妓院寻花问柳。

作为一代帝王,他根本没有什么威信,他精神一直不好,再加柳巷去的多了,身体就垮了。最后含恨而终。



三、光绪(载湉)慈禧是他“亲爸爸”

因为同治帝结婚晚,临死也没有一儿一女。慈禧就选定载湉为新任皇帝,说是年纪小可以培养,其实就是想自己还可以多几年操纵大权。

“垂帘听政”继续着,光绪帝直到16岁才亲政。在军国大事,新皇帝还是要向“亲爸爸”请示批准。

在皇帝的婚事上,慈祥又是横加干预,非让他选自己的侄女。

马关条约后,光绪把李鸿章革职留任。他也想成为有作为的君主,于是采纳了康有为建议,进行百日维新,但过于急进,以失败告终。慈禧也将光绪囚禁起来,再次临朝执政。


四、清废帝或宣统帝(溥仪)慈禧是推荐人

溥仪的母亲苏完瓜尔佳氏是慈禧的心腹重臣荣禄的女儿。光绪帝没有儿子,1898年,慈禧太后懿旨由载漪的儿子溥儁做“大阿哥”,后来又被她废除。

1908年,光绪帝载湉病重,慈禧太后下令将溥仪养育在宫中。虽然没有血缘关系的,但三岁不懂事的溥仪又可以任她摆布。同年11月14日,38岁的光绪帝38岁去世,慈禧便推出了自己早已谋划好的接班人。

新君继位,慈禧太后为太皇太后。可就在第二天,慈禧去世。


结语

我们中国有个成语“牝鸡司晨”,说母鸡报晓是有违自然规律的,皇室内也多不让女人干涉政治。在慈禧掌权的年代,我国吃了很多败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同治、光绪、溥仪都是在她的权力阴影之下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