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法的自信:他用了几十年,在矛盾挣扎中,安身立命

  自信,是一种宝贵的特质。通常,我们很容易会把“自信”和“自卑”视为相对的两个极端。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外表看起来自信的人,内心未必没有自卑的一面;而一直感到自卑的人,其实也可能是足够自信的!

  的确,我们常听身边不够自信的人说:“我因为○○而感到十分自卑。”其中的“○○”可以用很多形容词替代,例如:“太矮”“太丑”“太胖”“太笨”“太差”“太穷”等,所有达不到世俗标准的本质,都会让自己自惭形秽。

年少的自信是靠外在累积、大人的自信是接纳现状

  那是因为年少时候的“自信”,是被加法累积出来的。美丽的外貌、高分的成绩、胜利的奖杯、极佳的人缘、浪漫的恋情、亮眼的财力等,凡是足以得到别人肯定的殊荣,仿佛都成就了年少的自信。

  等我们经历足够丰富的人生,就会渐渐体会,美丽的外貌容易如花凋零、高分的成绩未必等于可以贡献的能力、极佳的人缘让自己沦为讨好而委屈、浪漫的恋情不敌生活的实际、亮眼的财力换不到健康的身体。

  当那些靠外在表现加分而得到的自信,不能在时光旅程中,持续支持自己向内学习时,它们就开始逐渐在岁月中崩解、并减淡年少时透过加分累积而来的光彩。这时候原本自信的人,不是变得更武装、更强悍、更夸张,就是突然像“消风(意味:泄气)”的气球,软塌皱陷,不再风光。

  反而是那些一直觉得自己不特别怎么样的人,有可能一步一脚印在日常生活中,接纳了不够完美的自己,也随顺了不够亮眼的际遇。人近中年后,有了一种释怀的自在,不再积极与他人强行竞争、也不再像从前那般老爱嫌弃自己,姿态始终柔软,神情维持雅适,呈现出另一种大人的自信,让别人觉得舒服,自己也觉得好相处——无论是独处或共处。

  年少的自信是加法;大人的自信是减法!活到成熟的年纪,就会知道:真正的自信,并非多么优秀、杰出或富有,而是完全接纳现状的能力。

  所谓的“泰然自若”,看似简简单单,却是从“加法”过渡到“减法”的人生哲学。从此,不再追求世俗标准的完美,而是接纳眼前遭遇的完整。我们终于学会,若真的想要与世界和解,就不要继续和自己为敌。

一个愤世嫉俗、一个在挣扎中安生立命

  几天前,在百忙中,接受老友相约,喝一杯咖啡。他年轻时都是念资优班,一路念到硕士,进了金融圈,业余仍醉心音乐与艺术,并且崇尚名牌。他说:“

立志不让铜臭味,污染他的个人品味。”闲谈之中,我竭尽所能地倾听,仿佛激励对方的滔滔不绝。过去所有的年少有成,都变成他此刻的愤世嫉俗。

  我愈听愈心疼的是,如果一个人一路以来,已经用他所有的努力证明过,自己表现很好,还要继续不停靠批评来显示自己更好,这究竟是“自信”或是“自卑”?

  一直到离开咖啡馆之前,我都没有不耐烦或任何嫌恶鄙视,我很珍惜他依然把我当老友,依然用他向来追求富贵的眼光,劝导人生价值观已如浮云的我。只是目送他驾驶高级房车离开的身影,看到繁华深处的寂寞。

  反观,我的另一个朋友,大半生都从事虽不完全喜欢,但至少让自己衣食无缺的工作;常和女儿斗嘴,却总要依约周末在家吃晚餐;挂在嘴边说自己肚腩好大,只是抽不出时间去健身房运动。

  他用了几十年时间,努力去改变自己所能改变的、接纳自己改变不了的。然后,在来来回回的矛盾与挣扎中,安身立命。

  最近,他答应女儿,庆祝她高中毕业,父女要一起环岛,事先预约了住外县市的前妻,在旅途中的一站共进晚餐。为了这趟旅行,他省了半年的星巴克、卖掉一台单眼古董​相机。还自我解嘲说:“你看,我是不是很会断舍离。”

  在眼前这位大叔眼角的笑意里,我看到令人感觉很舒服的自在。这是一种大人的自信。它不是靠外在赢取的成就培养出来,而是从内在无数次割舍的锻炼中所获得。

本文由豆腐无心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