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验——反应时

(一)反应时概述

1.反应时的研究意义和历史发展

反应时测量技术是心理学实验研究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方法,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指标在认知加工过程和个体差异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探讨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心理过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测量手段。

1820年Bessel公布了自己关于人差方程的研究成果,它起源于格林威治天文台的一桩公案

1850年Helmholtz用反应时间来测定了神经传导的速度

1868年Donder发明了分离反应时间的“相减法”

1879年Wundt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并对反应时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

1950年以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反应式被大量用于研究认知加工过程

反应时:从刺激呈现到有机体做出外显应答之间的时间间隔

也即接受刺激到做出反应之间的潜伏期

反应时的测量程序:给被试呈现特定刺激,要求在刺激出现后快速做出反应,同时通过仪器记录从刺激呈现到被试反应的间隔

这段时间可以被看作刺激在大脑内的认知加工过程。

速度-准确性权衡:被试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反应越快越好,实际上被试会运用不同的权衡标准来指导自己的反应

有的被试会牺牲正确率而换取速度,而另一些反之。

2.反应时实验的种类

A反应时:一个反应仅对应于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其做出反应

这种反应时间也称作简单反应时间

B反应时:多个反应,各自对应事先所规定的那个刺激进行反应

测得的反应时间包含简单反应时辨别时间选择时间

C反应时:一个反应,仅对应于多个刺激中的那个事先规定好的刺激,对其他刺激的呈现不需反应

测得的反应时间包括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


心理学实验——反应时

(二)反应时的影响因素

科学的巨大悲剧 —— 丑陋的事实毁灭了一个个漂亮的假设。

1.外部因素

①刺激变量方面的因素

a.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刺激面积均与反应时有负相关;

b.刺激越复杂,需要加工越多,反应时越长;

c.选择反应所选择数目越多需要时间越长;

d.对于辨别反应,刺激越接近越难判断;

②刺激呈现的感觉通道

不仅不同的感觉器官的反应时不同,而且同一感觉器官受到不同刺激时其反应时间也不同,甚至同一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

官的不同部位都将导致不同的反应时间。触觉反应时小于听觉小于视觉。

③环境因素和实验仪器

2.机体因素

①速度-准确性权衡②机体适应水平③被试准备状态④额外动机⑤年龄⑥练习⑦个体差异

(三)反应时技术及其发展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在脑内要经过一系列操作加工,这些操作加工有明确的先后次序,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信息处于不同的状态,而这些都是在时间上进行的,其特征必然能在反应时间上表现。因此不同的心理操作能按时间分布上的不同加以区分。

1.反应时技术

(1)相减法

Donder根据其提出的三种反应时间,即A反应时、B反应时、C反应时提出了反应时间相减法


心理学实验——反应时

反应时间相减法最初被用来测定某一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然而也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这种方法要求实验者对任务引起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有精确的认识,并要求在相减的两种反应时作业中有严格相同或匹配的部分。

缺点:复杂信息加工过程很难区分出不同的阶段;不同作业有时很难匹配


心理学实验——反应时


心理学实验——反应时


(2)相加法

该方法由Sternberg提出,是相减法的发展和延伸与相减法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个体完成一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是完成任务过程中一系列加工阶段的因素的综合,如果两个因素影响两个不同的信息加工阶段,他们将对总反应时间产生独立效应。它的前提是信息加工的方式是系列而不是平行的。

通过操纵使加工过程中的因素处于不同水平,然后比较其与加工的总时间的关系,即可以分析出该因素是否独立于其它因素而对应于加工中的某一特定过程。这样可以逐渐寻找出加工过程中的每个过程。


心理学实验——反应时

(3)开窗实验

反应时间相减法和相加法都不是直接测出某一特定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而是间接地通过作业之间的比较而得出的。

Hockey发展了一种新的技术,能够比较直接的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并明显得看出不同的加工阶段,就如同打开窗子一样一览无遗,我们称之为开窗实验。


心理学实验——反应时

2.反应时技术的发展#

序列反应时和内因联想测验方法是反应时技术的新发展

序列反应时即serial reaction time ,简称SRT。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内隐学习研究中出现了新的研究范式----序列学习范式,用以研究人们对序列规则的无意识获得。序列反应时(serial reaction time ,SRT)任务正是序列学习范式中的经典任务之一, 它以反应时作为反应指标,以序列规则下的操作成绩和随机序列下的操作成绩之差来表示内隐学习的学习量。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由格林沃尔德(A.G.Greenwald)在1998年首先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是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