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吵架就说不出话是什么心理?心理学家:相当正常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当中,所以无时无刻不存在互动与冲突过程当中。有的时候,我们会遇到与其他人进行争吵的时候,这是不可避免的,无论人缘多好的人,往往都会遇到。

但是对于有的人来说,当他们处于争吵的情景当中时,就会十分着急,反而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

缄默效应(Mum Effect)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为什么会出现在争吵当中时就说不出话的情况呢?心理学家西德尼·罗森根据这种现状提出了“缄默效应”这一概念。

这一概念是指,个体在面对消极的外在信息时,会倾向于选择一种难度比较小的方式来应对,最常见的就是缄默。

在心理学理论看来,这种选择其实是一种防御的行为,既可以避免自己与他人发生争吵,也可以让对方的激烈态度“无处可施”。

诚然,沉默的态度会造成一种毫无感情色彩的状态,与你进行互动的个体将会处于一种迷惑的心理之中,对方不明白你的内心到底在想什么。

但是,对于两个关系特别亲密的人来说,假如在争吵时,一方保持缄默的状态,另一方会认为其连与自己争吵的心思都没有了。

这种行为尽管是十分具有“杀伤力”的,但是对于两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伤害很大的。

隔阂与距离

对于大多数个体而言,争吵都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因为争吵既费时又费力,最后甚至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尽管人们会尽量避免争吵,但是在熟悉的人当中,其实争吵这一行为是十分频繁出现的情况。并且对于熟悉的人来说,也并不善于结束这种争吵。

矛盾是会一直积累的。很多小的误会或者交流上的问题会被积累下来,如果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那么这种隔阂会愈发的明显。

当这种矛盾爆发时,恐怕后果就是不堪设想的,两人之间的关系,恐怕就再也难以被修复。

争吵背后的情绪内容

其实现实生活当中,那些经常与身边的人发生争吵的人其实也具有某些性格特点。这样的人往往内心情绪比较敏感,在考虑问题时会比较周全。

所以当他们与身边的人之间产生嫌隙时,并不会明确地表达出来,往往会把自己的想法保留在心中,时间一长,难免会存在矛盾。

尽管大多数人都会尽量避免争吵,但是对于这样性格的人来说,适当以争吵来发泄内心不满情绪,其实是一种合理的情绪调节方式。

就像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所提出的“安全阀”理论一般,在一个群体之中,人们之间的矛盾情绪需要定期进行释放,同样,对于个体而言也是如此,将消极情绪憋在心里反而会伤身体。

吵架的“策略”:

清楚内心的真正需要不光要吵架,也要交流

尽管吵架行为是一个十分伤害两人之间感情的行为,但是通过之前的分析,假如通过适当的争吵,并且在争吵的过程之中,进行一定的“策略性”的行为,也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那么,在争吵的过程当中,首先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将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弄清楚。

假如说在两人的争吵行为之初,矛盾是由于一种积极的行为,但是由于误会变成了争吵,那么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应该克制自己内心的冲动,将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与对对方的要求一五一十表达出来。

除了之前提到的明白内心真正的需求,在争吵之中,不能仅仅是一方抒发情感,一方被动地接受,而是应该将双方的情绪都表达出来,进行交流与沟通,这样还可以交换两人内心的想法。

争吵其实并不是完全消极的,真正消极的事情是两人之间无法达成一致,并不能同心同德。

只要经常交流、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进行沟通,其实不管形势如何,都是积极的。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Cognitive Psychology》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