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小孩很胆小,拘谨怎么办?

越来越好72441025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些孩子表现得很腼腆内向,不敢主动和别人交谈,父母看到后就会觉得孩子的性格胆小,担心孩子以后不敢积极面对外界的社会生活。作为父母的这些忧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孩子胆小的看法未免有些片面。

儿童情绪是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干扰的,孩子可能一会儿高高兴兴的去交谈,等一会就感觉不想说话了。这些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孩子的性格一部分是先天性的,一部分是后天养成的。面对困难,孩子一时的回避退缩是在所难免的,只要胆怯没有让孩子失去信心,就可以被父母所接受。可馨育儿说,如果孩子在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上经常表现出胆怯和退缩,不愿意去尝试,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的话,可能孩子确实存在过度胆怯的问题。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表明,能让孩子胆怯的东西通常只有两种:一种是突然发出的巨响,另一种是身体失去支撑而跌倒。其他的胆怯心理,都是后天养成的。例如小时候孩子不听话了,父母就会吓唬孩子已达到让孩子听话;母亲性格胆小,遇到一些事情会胆怯、害怕,这也会传染给孩子。

任何人面对陌生的世界都会有一个熟悉的过程,胆怯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作为父母要有信心帮助孩子克服胆怯心理,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帮助孩子变得勇敢起来。

父母怎么帮助孩子克服胆怯

一、扩大孩子的朋友圈

孩子在上幼儿园以前,就一直在家庭附近活动,与人交往的机会不多,仅仅局限于亲朋好友的范围。所有父母要帮助孩子扩大他的社交圈子,可以带着孩子去小朋友聚集的地方,例如公园、儿童乐园、游乐场等等,鼓励孩子主动去交谈,和别的小朋友分享食物、玩具以及交朋友。只有孩子对这种社交生活习以为常之后,他才不会害怕去交际。

二、注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没有得到发展,孩子的自信心得不到锻炼增强,自然就会表现出胆怯的心理。儿童教育研究表明,孩子在8个月至3岁的这段时间,是孩子发展独立自我能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会抢着做一些事情,而且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表现出顽皮、不听话的特点,这些都是因为孩子自主能力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如果父母总是不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溺爱孩子,就会压制孩子的自主能力的发展,使得孩子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形成胆怯的心理。所以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满足孩子想要独立做事情的心愿。

三、父母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沟通

孩子犯错误了,父母要以比较温和的方式去对待,不要总是严厉的呵斥、责怪,甚至打骂孩子。如果孩子想要主动帮助父母做事,但由于自身的能力不足,做错了。父母不要对孩子进行责怪、嘲讽,否则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变得胆怯起来。

作为父母对待这种情况,不应该生气,因为已经发生的事情,生气也无法改变。冷静下来,先肯定孩子想要帮助父母做事的初衷,并指出孩子在做事过程中犯下的错误,然后教导孩子怎么改正这个错误,才能够让事情做好。如果孩子把事情做成了,父母也要及时表扬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胆子变小了,除了先天性因素之外,孩子也会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温暖,及时与孩子沟通,消除其自卑心理,通过一些锻炼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椿苗儿科李医生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性格开朗,觉得外向的孩子未来才会在社会上吃得开,而一旦孩子内向和害羞,我们就开始止不住的担心和焦虑。

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胆小内向问题?

避免对孩子过度保护

有些孩子看起来对什么都缺乏兴趣,也不愿尝试……这类家长口中“胆小”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共同原因:缺乏探索欲。

他们会把“不允许”“不要”“别这样”挂在嘴边。 比如孩子想要爬高一点,或者想要跨过一条小沟,再或者只是想玩一玩沙子,都会被立刻制止。

家长的理由是,这些行为有危险,会摔倒,不卫生。但是家长时时刻刻的提醒,会让孩子觉得,这个世界处处有危险,未知的东西尤其可怕,自然会变得越来越胆小。

只要保证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该放手就放手,没有不摔倒就能学会走路的孩子,成长都是磕磕绊绊的

,不要再以爱之名去限制他们对世界的探索。

在亲子节目《不可思议的妈妈》中,明星妈妈叶一茜就给了我们非常好的示范。在七宝不敢去攀岩的时候,及时地鼓励了七宝,帮助七宝一步步爬的更高。

总之,想让孩子更加勇敢,父母们不能逼迫孩子,而是要陪伴并鼓励孩子主动尝试新事物,给孩子自由探索和体验新事物的机会。

放大孩子的闪光点

现实中不少家长不但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勇敢,漠不关心甚至嗤之以鼻,而且经常拿别的孩子来比较。

正如《少年说》节目中,有位女孩恳求妈妈,别总拿她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她压力巨大又压抑无比,而自己的努力妈妈却一点也看不到。

妈妈反驳说:「

我觉得你的性格就缺打击,不打击下你就会飘。」

女儿流着泪说:「你老是打击我,我觉得自己很差。」

这种教育方法会摧毁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的内心充满恐惧和压抑,对外界、对其他人都充满怀疑和不信任,表现出来的性格就是内向胆小。

因此,家长对于胆小内向的孩子必须坚持“多肯定,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的原则。

最胆小怯弱的孩子,偶尔也会有“大胆”的举动,也许在父母看来这微不足道,但作父母的,必须努力捕捉孩子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乃至夸张的表扬鼓励, 避免拿别人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孩子。

不故意吓唬孩子

“再哭狼就把你叼走了”“再不听话,警察就来把你抓走了”……很多家长在管教孩子无法可施时,就会搬出各种孩子害怕的东西故意吓唬他,从而让孩子乖乖就范。

表面上孩子变“乖”变“听话”了,实质上孩子却变的更胆小了。如果孩子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可怕,那么他们长大后不但无法成为勇敢有担当的人,也无法有效解决问题,甚至越害怕,困难和问题越接踵而来。

8月7日,宁波塘溪镇一名4岁女童,出门找妈妈,却迷路了。一名陌生的韩女士看到孩子一个人,在此处独自呆了很久,报警求救。

警察赶到后,原本聊天的女孩突然大哭不止,一个劲的往韩女士身上贴,听到警察要带她走,哭的更厉害。

后来,女孩的父母说,平时孩子不听话,他们就用:“不听话警察就来抓你了”来吓唬孩子。

明星马伊琍也转发了这个微博,并说道:请不要用警察来吓唬孩子,必须告诉孩子,警察叔叔是好的,是来帮助我们的,在外面遇到了危险一定要找警察叔叔。

因此,吓唬孩子,对孩子的成长百害而无一利,我们应该学会教育孩子的时候多一些耐心,少一些烦躁,家长要尽量改掉吓唬孩子的习惯;同时,满足孩子的安全感,比如额外的照料、拥抱等肢体接触等。如果有不能满足的原则性事情,也不要采取吓唬。

不要逼孩子“勇敢”

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害怕的东西,比如怕黑、怕水、怕狗、怕闪电、甚至怕冰箱、怕电梯、怕榴莲……

而这个时候,如果你不分青红皂白的就和他说:“这一点都不可怕,勇敢点”、“男孩子怎么能害怕呢”、“你看隔壁小弟弟都不害怕

”……

然后,逼着他去“勇敢”:把他放到小黑屋里、甚至故意把狗抱到他身边……这些,都教不会孩子勇敢,只会破坏他的安全感,让他更加的脆弱。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母亲欲练孩子胆量,独留孩子在火车上》新闻:

恰逢假期秦女士打算带孩子洋洋坐火车回家,就突发奇想“要是洋洋能够自己回老家那说明胆子练的是很可以了。”

于是秦女士从车站带洋洋上火车以后,就借故有事让儿子自己去姥姥家。

接下来的时间里,一开始洋洋确实表现的很镇定,但是开车不久,洋洋就逐渐害怕起来。当车辆乘警发现了这个小男孩的异常,来到男孩的身边的时候,洋洋一脸的惊慌和恐惧,双眼含着泪水。

当孩子表示自己很害怕做一件事情时,父母应当立即停止。如果还继续的话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

其实,大部分孩子的恐惧都是因为“未知”,与其逼迫他们勇敢,还不如陪着他们把“未知”变成“已知”。

正确家庭触觉训练,培养孩子胆量

孩子胆小内向,有时并不是个性问题,而是因为“触觉失调”。

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及震动的感觉。

通过触觉,我们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这个世界上的东西。触觉帮助我们建立自己和他人的边界。

良好的触觉体验带给孩子安全感。孩子的情绪会比较稳定,性格会更自信开朗活泼,能很好地融入集体。

反之,触觉失调的孩子会出现粘人、胆小内向、敏感多疑等性格。

触觉失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先天生产方式、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等因素影响。

一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触觉体验不足,比如剖腹产出生,未经产道挤压,没有获得第一次最重要的触觉体验;出生后获得父母兄长特别是母亲的关心爱抚不够。

父母限制过多,不许参加户外活动,特别是不许玩水玩沙等,导致孩子没有丰富的触觉学习机会等,都会导致他们的触觉学习体验匮乏。

家长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触觉家庭训练游戏,有效培养孩子胆量。

挠痒痒

孩子平躺在软垫上,家长戴上手套,从孩子的颈部开始,给孩子抓痒,往下到后背、肚皮。

喜刷刷

家长拿软毛刷子在孩子身上轻轻地刷,由颈部开始,在前胸、后背、双臂、双脚,反复刷。

拍一拍

让孩子先仰面躺在地毯上,四肢伸平,家长用球拍打孩子的身体,按照上身、胳膊、腿等部位的顺序依次拍打,然后让孩子翻身,趴在地毯上再按照上身、胳膊、腿等部位的顺序依次拍打重复多次。

在这个充满社交焦虑的社会中,如果你的孩子胆小内向,这或许需要你具备更多的勇气和智慧去认识和保护他独有的潜力。

胆小内向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接纳,如果连父母也无法接受他的性格,强制地去改变他,只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不妨想想,爱因斯坦、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斯皮尔伯格、村上春树……在世界上许多成功的人士当中,不乏胆小内向的人。


多特儿童专注力


您所提到的问题,也是比较普遍的一个共性问题,你不用过于焦虑。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有哪些因素可能引起孩子的胆小。第一,是遗传因素,如果父母有一方胆小,那孩子很可能就胆小。第二,是家庭环境,如果家长自身是比较内敛内向的,不太喜欢热闹和与人互动的,那孩子就会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第三,是受剖腹产的影响。这样的孩子会比较敏感,他去外面会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比较警觉,有所防御。第四,即便不是剖腹产的孩子,如果他的代养人比较单一,接触的环境比较少,那孩子也会有胆小的行为表现出来。孩子两岁多,需要更多的进入社会去体验,体验丰富的人际关系和不同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已经不足以满足孩子的发展和成长了。这就意味着,孩子要多和别人共同玩耍,尤其是和同龄人。孩子在社会互动中,学会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学会等待,学会理解他人等社会交往品质。向你家长描述的,别人拿你孩子的玩具或者打他,他都不还手。这是他目前自我意识比较薄弱,还不知道物品的所属性。你在问题中也提到,孩子上托班儿一个人在一边,不会主动的跟老师和同学一起玩儿,这有可能是和孩子入托班儿的时间长短有关系。他是否适应了环境?是否适应了老师和小朋友?都有关系。因为只有孩子完全的适应了人和环境,足够有安全感的情况下,才会打开自己。那针对于孩子胆小,物品归属,幸福强和社会交往方面的问题呢,给您如下建议,供您参考。



第一,改变我们和孩子的互动模式,家长要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和开放。现在开始,自己在养育过程中,和孩子有更多的互动,也和其他人多一些互动,这样孩子也会模仿大人的行为。第二,针对于剖腹产的孩子,家长要多进行抚触按摩,这对缓解触觉敏感大有帮助。第三,是在家庭中要多一些机会,让孩子知道物体的所属,哪个属于你要保管好等等。如果孩子已经懂得了物品的所属性,而别的小朋友没有打招呼,就把玩具拿走了,孩子如果哇哇大哭的情况下,家长要告诉孩子,学会表达。比如说,这个是我的,你应该先问问我,等等。家长一定要给孩子支持的力量。此外呢,建立孩子的自我意识和所属性也要适度,在社会互动中也要教会孩子学会分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们可以用玩具,相互交换,让孩子在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中获得快乐和成长。第四呢,是多大孩子到不同的群体中,尤其是多让孩子和同龄人互动。这对孩子的社会交往、人际交往的发展是有推进作用的。最后一点,对于孩子进入托班,家长又不在身边,那可以让老师帮忙引入一下,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一个人玩儿就被孤立了,同时在提升孩子的好奇心,晚上回家问问孩子,今天都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了?别的小伙伴儿做了什么?你要做到什么?等等。从孩子在一旁叫他主动参与是一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家长要从侧面鼓励孩子。先多观察同龄人,再慢慢靠近,再到和他们提问题,提需求,最后到主动参与互动。家长先不要着急,掌握好方法,控制好情绪。相信孩子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马秀老师:长颈鹿幼儿园园长,儿童心理行为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