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误青春好时光——写在课时改革之时

孙先亮

时间是教育最重要的一种资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是对时间流逝的慨叹;“头悬梁、锥刺股”是对时间利用的最大化延长。今天的教育者,大都延续着古老的方法,比如无限度地延长教学时间,节假日加班加点;如布置大量的作业,让学生不得不为应对作业学习到很晚……这些不管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都在有意无意进行了学习时间的延长。可是时间总是有限的,一天二十四个小时,教育不能总是用无限度延长时间的办法,让学生变成一个学习和考试的机器。而且,时间的延长,看似获得了成绩的提高(亦未必然),然而却摧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意志,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这是得不偿失的事情。对于成长发展阶段的学生来说,除了学习之外,还要做太多的事发展自己。是时候研究教育中的时间管理了。在既定的时间范围内,把有效的时间发挥出更大的价值,这正是二中本学期进行课时改革的初衷。



从本学期开始,青岛二中通过对学生在校时间的内部结构更合理的安排和调整,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时间的无效和无意义的消耗,从而让时间转化为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创造更多的发展条件的保障,从而发挥时间的最大效能。但是这项改革极大地挑战着传统所形成的思维模式、课时安排模式和课程安排模式。虽然学校对这项改革进行了前期论证调研,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了体系化的时间、课程、资源的准备和设计,但是各方要真正适应必然要有一个过程。所以,因为习惯了原有的课时表,对新课时学生的不适应,家长的不理解,都会引发意见甚至质疑和批评。但是,教育改革追求的是学生发展价值的最大化支持,课时改革在技术和细节上需要完善,但不会妨碍这项改革从更大格局和更长远的意义,对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机会、资源和条件。这项改革设计的意义在于:

让时间发挥最大和最充分的教育效益。

时间的分分秒秒,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课时安排如果没有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学推进提供支持,没有给孩子带来更多集中学习的时间,都是对生命的浪费。通过调整课间的间隔时间,进行课时与课程结构的改革和调节,不仅可以更多地增加学生的集中学习时间,而且也为教学提供了更加充分和灵活的时间资源。课时改革,对于学生而言,有效时间增加,让学生增强了时间观念,强化了学生更好地利用时间来发展自己的意识;并且从心理学角度看,让学生保持适度的紧张,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于学习上,提高学习的效率;课间间隔时间压缩,可以改变一些学生做事拖拉的习惯,甚至有的学生利用课间玩手机游戏等,都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对于教师而言,只有精心备课,才能严格按照时间的要求精准施教,并且能够创造更多的教师进行集体研究教学和备课的时间,有助于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和业务能力提升活动。诗人余光中说:敢在时间里自焚,必在永恒里结晶。这也许是对课时改革的最精彩的诠释。





让学校课程有了充分落地的时间和条件。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是学校实现学生充分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课时紧张,很多学校在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课程资源和条件方面,时间上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而我们进行的课时改革,就是在优化时间的结构,给学生提供了更多个性化、自主性发展课程学习的机会。在二中,不管是学生的学术类选修课程,还是学生的创科技创新类的课程,不管是学生开展的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还是提高学生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的课程,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保证。在原有的课时内,许多课程能够难以确保有效落实。因此,课时改革能够带来更充分的课时来保证学生个性发展的支持。学生在学好基础课程的前提下,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有更多的条件和资源发展自己的个性,这是对于学生成长最好的支持,也是对现代教育思想的最好体现。





让学生自主学习有了时间保障。学校自2016年起开展“互联网+教学”,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课时紧张,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难有时间支持,这让“先学后教”的教学流程受到影响。随着“未来已来”,终身学习能力成为学生面向未来发展的必备素养,而这就必须从今天开始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也是“互联网+教学”效果真正体现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只有自主学习才能让学生的个性问题成为教师有效教学的前提,让针对性的教学成为教学效果重要保障;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所以,课时改革会让每个孩子的主动学习意识、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能够获得更好的培养。自主学习的时间保证,让个性化、定制性、针对性、高效益的教与学有了依托,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让每天一节体育课成为了现实。处在人生成长与发展重要的关键时期的高中生,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也承受着发展自己的巨大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更充沛的精力和体力来支撑。但是,为了应对升学的巨大压力,很多学校只能勉强开设两节体育课,而且也经常无法得到保证。可以说为了高考,教育正在直接损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有鉴于此,此次学校进行的课时改革,通过课时的结构优化和课程的调整,保证每个学生每天都有一节体育课。这既可以完成国家课程所规定的体育教学要求,同时又可以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体育技能进行学习。体育锻炼对于学生而言,不只是一个精力和体力的保障。在美国脑神经科学家温蒂·玲木《锻炼改造大脑》一书中,对于锻炼对大脑以及学习认知等方面的改造,给出了许多科学数据和真实的案例。“锻炼能够提高大脑中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水平,还能提高神经激素内啡肽的水平。”“锻炼还增加了树突的长度、复杂性和树突棘的密度,因此在锻炼后齿状回的整个体积会变大也就不足为奇了。锻炼还增加了海马其他区域和临近的内嗅皮层中的树突棘密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其他神经元的树突相互通信的位置就是树突棘,因此神经元的树突棘越多,通信就会越频繁。研究者还证实了仅通过锻炼就能引发的另一个明显的改变,那就是整个大脑(包括海马中)生长出了新血管,这被称为血管生成。”“锻炼增加了新的脑细胞数量、增加了海马中的细胞规模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提高了长时程增强,也提高了大脑中神经递质及生长因子的水平。”……这其中谈到的大脑的神经元、轴突、树突,以及神经递质等,都是可以让学生的大脑得以改造的内容,它们有的能够让学生提高学习的注意力和迅捷反应的水平,有的可以改善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水平……不仅如此,体育活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方面,同样具有非常凡的意义,如学生的勇敢、拼搏、竞争、团队合作的品质和意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不断的释放心理压力,改善自己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问题。这是能够让学校最终下决心进行课时改革的最大动力,也是课时改革的最大红利。





莫误青春好时光。中学时光是短暂的也是美好的,让这弥足珍贵的分分秒秒都能够生长为生命的力量,是学校重要的责任。学校在没有延长学生在校时间的前提下,对课时和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和优化,让时间成为学生发展的有效支撑,发挥出最大的教育效应。余秋雨说:“没有争议的行为,肯定不是创造。”二中的创造不是为了争议,而是为每个学生的未来。阿尔贝·加缪说:“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今天。”我相信这是赢得未来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