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哪篇诗让你感觉身临其境?

人生一杯老酒


不能把读者带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让读者从自己的再创造中得到美感、和满足感,肯定算不得好作品。能流传到今天的唐诗,不管哪一首,都是能让读者声临其境的。当然这也与读者个性、认知、悟性、品味和欣赏角度和习惯有关。

让我们看看下面这首,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写的是人在旅途艰辛和想到故乡时内心的失落。

大意是,马身上的铃铛响了,早早的就要出发了;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在家呆着多好;鸡鸣四起,茅草破店,天上的玄月;薄霜覆在石板桥上,桥上留下清晰的脚印;山路上落满槲树的叶子,老旧驿站的墙衬托着白色的枳实花;想起了夜里梦见的杜陵老家,池塘里有那么多凫水的野鸭。

这样的场景让我们不由的想到我们都有过的经历——“报团旅游”;真的可以和“鸡声茅月店,人迹板桥霜”有得一比。一大早,导游的吆喝声,简陋的农家院,天上还没有西沉的玄月;走在不熟悉的山路上,被冻得瑟瑟发抖……这算不算身临其境呢?

这应该是唐诗中教科书级别的一首,后来的历朝历代都对这首诗有极高评价,特别是“鸡声茅月店,人迹板桥霜”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最有心得,最能让人产生共鸣的是,宋朝大诗人梅尧臣对《商山早行》中“鸡声茅月店,人迹板桥霜”的评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他认为最好的诗就应该写成这样。不仅他认为这样,后来好多喜欢诗的人都认为好诗的标准就应该是这样的。


箫歌隐隐


问:唐诗中哪篇诗作让你感觉身临其境?

答:

《凉州词》其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

唐朝以后,边塞诗绝矣!

用最昂扬的姿态描写最沉重的话题,

唯唐一朝!

上图为出土的夜光杯

老一套,先聊聊诗的白话意思。

第一句:开篇描绘的是一场五光十色、呼之欲出的盛宴——甘甜爽口的葡萄美酒斟满晶莹剔透的夜光杯,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把酒高歌……瞬间把人带到边陲凉州军营大帐的豪饮之中,如同身临其境。

上图为敦煌地标——反弹琵琶

第二句:一种解释是,刚刚举杯不久,马上传来琵琶的催促(古时琵琶多半是在马背上弹奏的,不同于今),前方传来军情,我们即将要出发;另一种解释是,酒宴上歌姬们弹起欢快急促的琵琶助兴催饮。结合全诗意境,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一种解释。这是转折之笔,画风微变,目光由军营大帐琳琅满目的酒宴之中,转至帐外,也为后续做好铺垫。

第三句:由于琵琶声的催促,将士们的心情亦随之大变,热闹欢快变成了紧张激昂。烘托出了军人们的无奈——看来这酒是无法再喝下去了。虽然军令如山,但面对生死未卜的前方战事,催者自顾催,饮者却自顾饮,假使没有倒在杀敌荡寇的战场之上,而是醉倒在了这沙场之上,还请诸公莫要取笑啊。作战之前饮壮行之酒,自古有之……此句即将牵引出最后一句,吸引人们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第四句:古往今来,在刀光剑影的搏杀中,在金戈铁马的铿锵中,在鸣金击鼓的回响里,有几个良人回到故乡?

全诗即悲凉沉郁,又雄壮豪迈。读罢后,洗心涤魄,荡气回肠,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唐诗别裁集》云此诗:故作豪放之词,然悲感已极。明代学者王世贞更言其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再到唐朝,历代帝王都未放弃经营西域,国防战略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觉得是因为西域有太多的好东西:葡萄酒、夜光杯、千金裘、汗血马、木琵琶……

蛮人垂涎天朝之博,汉人遥望西域之奇,历来攻占杀伐不断。在此环境之下,诞生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边塞诗人,如王翰、王之涣、王昌龄、王维、岑参、高适、李颀等,唐以后,国力渐衰,斗志不再,遂边塞诗亦绝矣!


楚襄蛮


骅骝骏马驰骋疆场快意人生——铁血男儿梦

唐诗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学的走向,后世很多诗人都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唐诗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通过信手拈来一些看似普通的事物或普通的风景,却能营造出一种唯美的意境被后人津津乐道。

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的诗句真是太多了:“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描述酒后的酣畅淋漓;“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描述冬日中的慵懒,余味无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令人感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看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叶扁舟,人在船上,感受风在呼啸,潮在涌起等等举不胜举。

令我有强烈身临其境之感的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古诗作品《出塞二首其一》,诗文如下: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这首诗抒写自信、进取、开拓为特征的传统尚武精神,风格刚健、清新。

字面意思:将军骑着刚刚装上用白玉装饰马鞍的战马出征,到战斗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很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头上催战的鼓声仍在旷野上回荡,刀鞘里的钢刀血迹还没有干。二十八个字就把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这首诗描写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把将军的飒爽英姿,得胜而归的风貌写了出来。还有一层诗文中隐藏的意思,那就是刚刚结束的战斗是激烈地殊死对抗,战斗十分的血腥残酷。“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将士们刚刚经历过的惨烈战斗场面跃然纸上。

“骅骝骏马”是再好不过的马了,还要给它配上华美的白玉鞍桥,可以想见这马上将军的威风;这样英武的将军手持“金刀”奋战沙场,身披月色,鏖战而归。这样风度轩昂、勇武不凡、充满自信的将军,既是诗人心目中矢志抗敌、无时无刻不意欲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也是每个血性男儿的梦想。这是坚定的爱国者从耿耿赤心发出的雄壮的呐喊,这种精神在一代一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