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田昊明道破中医治慢性病效果为什么差的内幕!


中医对胃病、中风、焦虑抑郁症等慢性病治愈率太低,有人认为大概只有5%,在古代只能被称为下下医。在大力弘扬中医的今天,不得不深思这个实质性的问题。

首先是医疗体系的问题。


一是钱的问题。

中医治疗为医院创收能力差。现代社会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因中医创收能力不及西医,中医地位整体不及西医是有目共睹的。有一位中医科的主任,私下里给我讲,很多病人用中药治疗,花很少的钱就能治愈,但不能用啊,得先让病人住院来创收,否则整个科室的人都骂他,工资从何发?福利从何来?所以只能等其它医疗手段都用完,效果不好时,他才让病人吃中药,打发他们出院。他说他对不起病人,昧着良心挣钱,左右为难。后来他辞职了,自己开门诊去了,他说他不能改变社会,他能改变自己!


二是分科太细的问题。

一个病人流鼻涕,乏力,不思饮食,胃胀满。大家说,这病该怎么治呢?病人去鼻科治疗,医生按鼻炎论治,病人服了治鼻炎的药也不见好;到了脾胃科按胃病论治也不见好,最后一站去心里科治疗,也一样不见好转,医生说治病不能朝三暮四,任着一个大夫治疗,再说中医是个慢慢调理的过程。于是病人找了一个脾胃科的好大夫,服了半年的药也不见好。坚持治疗没错,但方向要对,否则越坚持,犯的错误越大。无奈病人经人介绍,找到了一位乡间大夫,大夫一号脉脉浮,就问病人,你会加法吗?病人说会,大夫说你把你的症状加起来,看看结果是啥。于是病人开始做加法:“流鼻涕”加“乏力”加“不思饮食”加“胃胀”等于什么?好像是感冒。大夫说不是“好像”是“就是”。大夫按感冒论治,才花了1.5元钱就把病治好了。

民间中医根据症状和脉像“浮”就断准了病,可敬可叹!

中医原则上是不能分科的,因为它是从整体上调整的是人的阴阳虚实寒热表里的问题。否则一木障叶,不见森林,各扫门前雪,破坏了中医的整体观。


其次是看准病,用准药难。

先说看准病难。一个人尤其是老年人,身上有很多毛病,治起来相当棘手,不知从何入手。有这样一位病人,一身尽病。上焦有头痛头晕,鼻炎,支气管炎;中焦有浅表性胃炎,肝囊肿,胆囊炎;下焦有前列腺炎,痔疮。怎么治?去五官科就按鼻炎治,去肺病科就按支气管炎治,去脾胃科就是按浅表性胃炎治……。总之,病人怀疑啥病,去哪科室就是那个科室的病,啥病病人说了算!这样,病能治好吗?显然不能。怎么治?会用加法吗?上焦加中焦加下焦等于什么?等于三焦,这得从三焦整体施治,符合中医的整体观。久病三焦必不通,三焦不通百病生。名中医郝万山拟定过调理三焦的方剂,效果十分地好!

多学习吧,中医博大精深,学无止境!


再说用对药更难。西医通过仪器检查,胃病、肝病还是焦虑抑郁症等病都容易明确,中医不行,还得分出病在何脏何腑,何经,分清表里、虚实、寒热、阴阳来,脉像如何?舌质舌态如何?才能甄选出对症的方剂。常用的五百多方剂?选哪一种,高要求的话是非常困难的,比如说有的胃病久治不效,是不能单单采用治胃病的方剂的,应“头痛医脚”:有的从大肠入手,治好了便秘,胃病就好了,胃病的病机是胃气不降,脾气不升,腑气通了,胃气就降了;有的在肝,肝气不舒,肝木克脾土,得考虑舒肝;有的在心,心阳虚,心火不能下入小肠,小肠有寒,不能充分运化水谷,生湿,湿主阻滞,腑气不通,胃气不降,胃病难愈;有的从肺论治,肺阳虚衰,阴浊占居阳位,痞塞而肺气不降,肺与大肠相表里,导致腑气不通,胃气不降而胃疾不愈。

此外,现在的中草药基本上是人工养殖的,不但受化肥农药的亏染,而且质量欠佳。建议用量较古方用量放大2O%到30%。

我经常见到一些大夫自己拟方组方,且不论水平高下,请问你组的方剂能超过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吗?既然超不过,还自己“独创”,这种思维就有问题。举个经方的例子,看张仲景组方是多么的严谨:治疗水热互结的大陷胸汤,水热互结怎么治,有人很迷茫,咬文嚼字就会找到答案,水热互结就必须治水,治热,治结,张仲景选了甘遂、大黄、芒硝三味药,甘遂攻水,大黄除热,芒硝散结,就像写作文一样,直奔主题,不枝不蔓大!你可以试着拟三味药,看看能否超过医圣张仲景?


最后,中医能治病、治好病的人才匮乏。

第一,时代的原因,现有的医技水平亟待提高。我们生活一个无奈尴尬的时代:90%的病西医治不了,80%的病无药可治;而90%的中医不会看病,为何?现在的老中医大都是60、70后文革时期养牛干农活的初高中生,(高考都取消了,哪有大学生?)文化程度不高,基本上靠培训或自学,很多东西都没学精学透,中医搞得糊里糊涂。我亲眼目睹过一件事,让我感慨万人,否则我说啥也不相信这是事实:一个市医院的被评为“百强中医”的大夫,为一个患者开了治鼻炎的药后说,这次治的是标,等病好转了以后,我给你治本,从肾入手去根治,病人也读了不少中医书,高兴的不得了,以为是找到治标治本的高手了,能从肾阳的角度施治,病好有望了,可过了两周不见好,想请大夫从本治疗或标本兼治。大夫号号脉,不语,病人问啥脉,大夫又摸摸脉,还不语,病人急了,大夫说:“号脉是做样子的,根本号不出什么病来。”病人吸了一口凉气:天机终于泄漏了。病人建议非要标本兼治试试,大夫无奈开了几味苍耳子麻黄之类的清热开窍的草药,剩下5味不开了,要求病人去肾病科开!如此医技,着实让人堪忧啊!

切脉是诊病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同样一个病人不同的大夫诊断,说法往往都不相同,有说脉弦的,有说脉细的,有说脉沉的,有说脉濡的。病人问为啥号的脉象不一样,医生会解释不同时间脉象会不同来唐塞,谬论!病不见好,脉像不会短期变化那么大,现代的中医大夫会不会号脉就令人生疑!一位名中医测试现在中医号脉水平,他把自己扮演成病人半小时内请6名中医师号脉,报出6种不同的脉象,分别是弦、滑、沉、芤、浮、数。他说他身体很健康,自己的脉象是正常的,反正只有你去看医生,医生就说你的脉象都不正常,因为没病你不来医院。由此看来,切脉这种很有效的诊病手段几乎丧失殆尽!

只有个别的勤奋好学、善悟、有天赋的人奋斗一生,脱颖而出,但数量极少,刚有点起色就到了退休年龄,大都回家抱孙子去了。

而现代青年人一部分看不上中医改成西医或中西结合的不在少数;一部分把中医现代化做成西医化了,步入歧途;一部分虽然做了本行,但看病水平有限,病人寥若晨星,偶尔遇到一位病人,面对病人咨询,难以有说服力的回答,病人对医生治病没信心,开了药也不取。还有一部分因无治疗经验,收入很低,不安心,浮躁,又无去处,糊糊涂涂看病,浑浑噩噩度日。真正高水准的年轻纯中医真中医少之又少!


而真正一些有水平的民间中医急得手痒痒,不敢动手,怕落个非法从医的罪名,他们的医技只能自救!于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允许考确有专长或师承的资格证,但要求有五年以上从医经历,没证怎么有五年从医经历!即使有,也只能是五年非法从医经历。条件太苛刻,这还不算,考题太难,有的连本科四年的学生都考不过,有的医院的医生都难过关。考题太泛,骨科考妇科的题,牛头不对马嘴。他确实会治腿痛就让他合法化去治,他确实会治垃肚子也让他合法化去治……,我亲眼见过一个家传治脉管炎的民间中医,门庭若市,后来因非法行医给取缔了,不能人为高台筑垒让造福百姓的民间中医拒之门外!

依我看,发展民间中医应把民间中医与医院医生平等看待,一视同仁,参与公平竞争,着重疗效考查,一是考查就诊量,相信口碑的力量。二是考查治愈率和有效率,就诊病人一律联网,网上填写疗效,由病人说了算。只要达到县级医院的医疗水准,就应立马办证,让其合法行医。

还回到现实中来,面对窘境,老百姓怎么办?谁来保障我们的健康?有人提出我们必须自救!一些古文化功底好的人开始自学中医,确实有一些勤奋又有天赋的中医爱好者和一些长期久病且古文化功底好的患者脱颖而出,尤其后者不可小视,久病成良医,为了治病那真叫废寝忘食,那真叫拼命苦读,那真叫术业有专攻,比医生都下功夫,久病不愈,痛苦不堪,又四处访名医,对他患的这类病可以说是经验丰富,胸有成竹,疗效确实好。说实话有些病人是把所有医生的所有有效的治疗经验总结起来,博长众长,开展自救而治愈的。(一位桥梁专家因长期赔妻子看妇科病,不断深入研究,自己治愈了妻子的妇科病并著了一部妇科专著,影响很大),还可对部分文化功底好的中医粉丝进行培训,有诊病治病能力者,也可让从医合法化,像教师招教一样,放宽条件,不管什么专业,只要有真水平,热爱中医事业都可以吸纳到中医队伍之中,“我劝政府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发展中医,何难之有?


第二,教育体制的问题。这与中国大学教育的大环境有关。重理论,轻实践,中医是门实践的科学,经验从实践中来。四年本科培养不出一名区区会看病的大夫!看看古代跟师学医的农村娃,跟师四年绝对呱呱叫!

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步入弯道,真正有价值能治病的四部古代经典不学或选修。


第三,中西医如何相处的问题。中西医争执辩论多年,可以各有优势!谁都不能少,但问题是以谁为主的问题,现在看来以西医为主。西医解决的病灶的问题,而中医是解决生病根源的问题。中西医不能是闹离婚搞分居的夫妻,而应恩爱有加,相敬相爱,同床共诊(同在临床互相诊疗,齐心协作),互相拥抱,互相融为一体,才能生出健康可爱的宝宝。

中医是世界历史上唯一历经两千多年考验而延续至今的治病技术,科学的发展会一步步揭示中医治病的奥秘。在没有证据证明中医是伪科学的情况下,不科学地说中医不科学是不科学的!我有一个会引起争议的猜想:未来,在找不到比中医更合理的治疗方式的情况下,中国乃至世界会以中医为主。


只要我们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怀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壮志,坚信“飞雪迎新到,梅在雪中笑”的信念,终会有“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