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14岁时写的妙诗,发表后得了10块钱稿费,水平到底如何?

提起当代80后作家,很多人会想到两个颇有性格的年轻人:韩寒和郭敬明。这两位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拿过新概念作文奖,比如都出过文集,比如后来都当了导演。早年粉丝们经常将二人放在一起比较,近几年倒是青菜萝卜各有所好,很少有人拿来对比了。

本期笔者不提他们的影视作品,只说诗歌水平。了解韩寒的朋友都知道,韩寒对于现代诗一向没什么好感,甚至公开怼过不少诗坛名家,他认为现代诗不过就是把文章多用换行键换几次行而已。为了讽刺现代诗,韩寒还曾写诗调侃,不过既然不是认真写的,也就没有参照意义。

但郭敬明不一样,他是写过不少散文诗的,而且会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说到底也是因为诗歌。郭敬明小学就开始文学创作,小学二年级便开始投稿,1997年14岁的他写了一首名叫《孤独》的诗作,这是他发表的第一首诗。因为这首诗,他得到了杂志社给他寄来的10块钱稿费,这对于一个初二的学生来说肯定是莫大的鼓舞,从此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开始创作小说等。本期我们就来看看这首《孤独》,看看到底水平如何?当时杂志社给他这10块钱稿费到底有没有道理?

《孤独》

下了两天两夜的大雨还在下

还没有停的意思

透过窗户 我们仿佛

生活在水帘洞中

让我想起百年孤独里

那场下了几年的大雨

潮湿的房间

身上长出了青苔

一群群鱼游上了屋顶

在这样的雨天

我们打着雨伞

走在街上

踩着积水

我们不知道要去哪里


通读完这首诗,笔者觉得当时肯定是值10块钱的,毕竟14岁的孩子能把诗写得这么顺畅其实已经不容易了。不过仔细品这首诗,也能发现有不少有瑕疵的地方。

全诗可分为三小节,第一节从开头到“那场下了几年的大雨”。诗的开篇就像是在讲废话,下了两天两夜雨没有停的意思,确实有些啰嗦了。个人觉得这部分内容,可以学一下戴望舒《雨巷》和席慕蓉《雨中的了悟》的写法。这两首诗也是反复写雨,特别是席慕蓉的诗,用“如果雨之后还是雨”来写雨的绵延不绝,更有诗性。

第二节从“潮湿的房间”起句,个人觉得这一节是写得最好的。将房间拟人化,青苔、鱼等意象的引入,让这首诗充满了童话色彩,这倒是挺符合初二学生的感觉。鱼游上屋顶这个意象后来也被不少小说作者不断仿用,所以大家应该并不陌生,郭敬明比他们用得早太多了。

第三节从“在这样的雨天”起句到结尾。这部分从想象回到现实,让全诗有一种少年维特式的烦恼,很是朦胧。这一点,多少有点儿戴望舒《雨巷》的影子,不过语言上倒是更直白,所以比《雨巷》更容易理解一些。

初二能写出这样的诗,确实是挺有水平的。无论是意境还是用词本身,已经算是一首完整的现代诗了。对于语言不够精炼这一瑕疵,个人觉得若是能稍微改一改就好了。

从这段文字来看,14岁的郭敬明对文字本身是很有诚意的,这也是当时他能走上文学道路的原因。对于他后面的一些小说、散文,说实话笔者不是很喜欢,因为没有在这些作品中找到这种诚意。如今的文坛,能得个写得出诗歌的80后作家不容易,笔者真的希望郭先生能找到当年的初心,写出更多有质感的东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