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一些所謂兒童食品“忽悠”愛子心切的家長們

3據新華社報道,開學季,不少家長開始採購兒童用品,從兒童書包到兒童牛奶、兒童水餃,與“兒童”相關的產品都被放入購物車中。但記者調查發現,很多家長給孩子買的冠以“兒童食品”標籤的食品與普通食品並沒有什麼差別。一些企業宣稱產品“營養價值高”“孩子更愛吃”,但這不過是其宣傳炒作的噱頭。

這年頭,一些做企業的拿不出質量過硬的產品,倒是對忽悠消費者的本領駕輕就熟。根據記者的調查,一些兒童食品生產廠家忽悠消費者的手法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炒作概念,通過精心包裝的話術強調“兒童食品”與普通食品的差別;二是,為增加口感在部分兒童食品中增加添加劑,卻謊稱其有特別的功效。

其實,這些忽悠手法並不高明,有心的家長只要認真比照“兒童食品”與普通食品的成分表,便可發現兩者並無多大不同。但是,在一些家長“給他最好的”和“不能輸在起跑線”的心理下,“兒童食品”的貓膩往往被輕易忽略。

正如有消費者所說的,所謂“兒童食品”不過是一個廠家生造的概念,絕大多數購買“兒童食品”的行為都等於“交智商稅”。事實上,我國任何食品領域的法律法規中,都沒有“兒童食品”這個概念,相關國家標準也付之闕如。但某種意義上,這也正是“兒童食品”標籤亂飛的重要原因。

以兒童醬油為例,江蘇省消保委提示,目前我國沒有“兒童醬油”的相關產品標準,記者查詢相關國家標準也發現,現有的醬油分類標準主要依據成分和製作工藝分為釀造醬油、再製醬油等,並沒有依據食用者年齡劃分的醬油類型。

這就意味著,從嚴格的技術標準來看,“兒童醬油”並不是一個專門的醬油門類,但又因為相關標準的缺乏,廠家似乎又具有了隨意定義“兒童醬油”的權限。兒童掛麵、兒童牛奶、兒童肉鬆風行市面,也是基於同樣的理由。

基於此,整治“兒童食品”市場,除了相關部門加強日常監管外,儘快根據行業發展與市場需求,給“兒童食品”制定相關認定標準,或許是當務之急。名正則言順,有了標準,市場監管有據可依,消費者也能做到心中有數。而從行業的長遠發展來看,這也有利於“兒童食品”行業走向規範化。

其實,在相關標準制定之前,對一些兒童食品的“招搖過市”,也並非無計可施。一些廠家在宣傳其產品時,其標榜的“高營養”、“零添加”等說法,可能已涉嫌欺詐,消費者完全可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相關條款向經營者索賠,而對於廠家、商家虛假宣傳的行為,行政主管部門亦有責任予以懲處。

從其實質來看,一些所謂的“兒童食品”,不過是一些廠家利用消費升級與信息壁壘,製造的一個個食品謊言。國家有關部門宜儘快健全相關標準,將“兒童食品”納入規範中;同時,對於虛假宣傳行為,消費者與有關部門也該及時出擊,消解一些“兒童食品”宣傳的誤導作用。只有多方發力,或許才能讓“兒童食品”多些安全,少些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