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协议后日本没落的根本原因

一切还得从二战说起。

二战期间, 日本被美国打败,日本输的是心服口服。从此以后日本是全面倒向美国,一切以美国马首是瞻。

日本全面倒向美国,并不是被逼的,是有好处的。日本可以依靠出口美国赚取外汇发展经济,又没有军事支出的负担,可以一心一意发展经济。从1945年开始经过大概10年的复苏期,在各种内因外因的共同作用下,GDP快速增长,从1955年到8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经历了30年的高速发展繁荣期,在这期间日本大力发展制造业,产品成功销往世界各国,日本成为典型的外贸出口型经济体,有大量的外汇储备。1985年日本政府的积蓄和外汇加在一起545亿美元,世界第一,同时还是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在国外的净资产达到1298亿美元。当年世界银行储蓄榜上日本有7家进入前十,第一到第四全是日本银行。

对美国有大量的贸易顺差,在日本繁荣的80年代,经济总量达到了美国的70%,人均GDP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发达国家。

有钱的日本人或企业买下了好莱坞,买下了洛克菲勒广场,买下了很多美国地标性的建筑。 在这样的世界形势中,政治经济都比较安定的日本出现了“日本是世界第一”的口号,全体国民预感到“日本的时代”即将到来。当时在世界各国的印象中,三十年前仍然是一个普通发展中国家的日本,已经迅速成为了遍地黄金的富裕国家。

日本太平盛世一幅繁荣景象,可是同一时期的美国的日子却没有那么好?大哥还没有小弟混得好,这是怎么回事?大哥怎么能允许小弟比自己过的好?另外,美国也不允许出现一个对美国有所威胁的国家出现,即使是盟友也不行。

为什么没有小弟混得好说起。国外,美国陷入越南战争泥潭,国内,美国陷入通货膨胀,同时还要和苏联争夺全球霸权。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为了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宣布提高利率以及美联储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但是这有非常大的副作用,高利率增加了美元对国外投资者的吸引力,大量资金流入美国市场,导致美元升值。1979年至1985年2月,美元对其他10个发达国家货币的多边汇率上升了73%。汇率上升,造成美国企业出口成本飙升,同时让外国企业(主要是日本企业)有了低成本优势。高汇率,造成美国企业无论在国际上还是美国本土都是大溃败。美元升值扩大了美国贸易赤字。1984年美国的贸易赤字为1233亿美元,对日本的贸易赤字为368亿美元,占比30%,1985年扩大到496亿美元。

在日本货的冲击下,美国工厂大量倒闭,失业人口增加,尤其是汽车行业更加惨淡,资本外流,房价大跌,这给当时美国政府巨大压力。恼羞成怒的美国人不仅从思想上而且还从行动上开始敲打日本了。砸掉日本车就是一个典型。

美国企业的大溃败,让美国苦不堪言。为了扭转败局,为了遏制日本发展势头, 1985年9月22日,在美国要求下,世界五大经济强国(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广场协议核心就是美国为了解决由于美元汇率过高而造成大量贸易赤字。为此美国与其他四国发表共同声明,宣布介入汇率市场。

广场协议表面目的是让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贬值”,以增加美国出口来拯救美国经济,实际上为了打压日本。为什么说是打压日本呢?因为日本之前的汇率政策是都管控的,也是固定不变的,一旦放开汇率管制,日元升值,这会削弱日本企业产品的价格优势,有利于减少对日本贸易逆差。为了逼日本就范,美国财政部长“贝克”给日本银行代表施加压力,日本不得不同意在广场协议签订后几个月内,日元兑美元从250比1升值到149比1,进而再升值到90比1,最高时达到了70比1。

由于日本本土市场太小,日本的经济增长以外贸出口为主,对国际市场依赖极大,汇率升值对日本企业影响非常大。1986年出口企业损失了8万亿日元,没有了利润,也不能给员工发那么多薪水了,消费也就萎靡不振。因为出口占日本GDP的比重很大,所以日本经济增速一下就降下来了。

面对这个状况,日本降低银行利息,并且给企业和居民家庭减税。过去多年银行的利息有5%,广场协议后一下降低了2.5%,再后来直接降低了零,甚至负利息。1986年到1988年三年间银行给企业贷款融资额度为67.5万亿日元,除了做实业之外,还剩下20万亿没有投资实业里去,因为很多企业不太愿意继续做实业,因为实体太不好做了,但是又借了那么多钱怎么办,进入了房地产和股市等金融市场里。另外利率下降的同时,老百姓存银行的欲望也降低了,自己的储蓄随着高物价越来越不值钱,又看着猛涨的房价,所以很多人开始争先恐后把一生的积蓄投入到了房价之中,在企业和居民共同的带动下,房价开始暴涨。广场协议签,由于事先知道日元会大幅升值,大量美国外资提前涌入日本股市和楼市,于是一夜之间,日本股市楼市暴涨,甚至达到了东京一个区域内的房价超过了全美的房价总和。股市同样到达了巅峰,1989年12月29日,日经指数甚至达到了38915的高点。大量外资赚的金钵盆满,狠狠地收割了日本一把。

在繁荣期股市大涨,房价大涨,人们的工资也大涨,人们出手阔绰,在东京繁华一点的街道晚上打车,要手舞一张100美元的钞票才能让司机停下来。据说有人短短5公里的路程花费了100万日元。这个费用非常惊人,但当时一个普通的中层干部一年的交通补贴就是3400万。即使是最普通的公司,年终也能发6个月奖金,所以真的有钱。有钱的日本人到处买资产,1980年到88年日本在美国的投资增长了10倍,在美国拥有的不动产是欧洲的总和,购买了30%-40%的美国国债,占了纽约股票交易所交易量的25%,控制了美国银行业的14%,占了汽车市场30%,50%以上的机床,被日本人偷袭过的珍珠港几乎整个被日本买下,檀香山的市长疾呼:檀香山很快就就变成日本一个区了。

太疯狂了!疯狂的日本人都开始害怕了。为了抑制泡沫,1990年3月,日本大藏省发布《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对土地金融进行总量控制,同时日本开始加息,把利息提高到6%,加息必定导致市场上资金越来越紧张,居民在繁荣期都借了银行很多钱买房,在利息提高下,人们还不起贷款,纷纷抛售房子,但卖不出去,造成楼市大跌,价格越跌人们心里越慌,楼市大面积崩盘,银行开始出现大量烂账。这一人为的急刹车导致了本已走向自然衰退的泡沫经济加速下落,并导致支撑日本经济核心的长期信用体系陷入崩溃。此后,日本银行也采取金融紧缩的政策,进一步导致了泡沫的破裂。土地价格也在1991年左右开始下跌,泡沫经济开始正式破裂。到了1992年3月,日经平均股价跌破2万点,仅达到1989年最高点的一半,8月,进一步下跌到14000点左右。大量帐面资产在短短的一两年间化为乌有。

谈起日本没落,一般人都会自然的想起广场协议, 但是这不是日本没落的原因,或者说日本没落跟这个没关系。日本没落跟日美贸易战有关系,但是根本原因我后面会讲,我先简单价绍下日美之间的贸易战。

日美之间的贸易战,不是九十年代才有的,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贸易争端大致分为六个阶段:

1 纺织品贸易战(1957-1974);

2 钢铁贸易战(1968-1992)

3 彩电贸易战(1968-1980)

4 汽车贸易战(1981-1995)

5电信贸易战(1981-1995)

6半导体贸易战(1978-1996)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日美之间的贸易战就没有停止过,贸易摩擦一直存在,并且还不是一个领域,而是涉及到所有行业。有摩擦就有谈判,谈判就会有结果。说是谈判其实都是按照美国的利益优先进行的。每个贸易战的结果都是有利于美国的。尽管如此,前五个阶段的贸易战,对日本影响并不大, 对日本科技发展有毁灭性打击的是第六个半导体领域的贸易战。

为了彻底打败打不死的小强——日本——,美国对日本采取的是组合拳。

一:限制日本产品进入美国

二:要求日本限制日本企业出口美国,降低日本企业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份额。

三:要求日本扩大美国产品在日本的市场份额。

四:要求日本开放汇率、金融、电信等国内市场。

五:要求日本扩大国内内需,包括降低日本国内储蓄,提高国内基础设施投资。、

六:强行改变日本经济结构,使日本失去政策的独立性。

等等。

对美国的无力要求,日本有反对有抗议,当时的石原慎太郎甚写了《日本可以说不》就是日本心声。但是事关国体民运,美国岂能罢休? 莱特希泽带领的美国贸易代表团与日本谈判钢铁进口问题时,他故意将美方的谈判提案折成了纸飞机扔向对方,说使得日本谈判人员方寸大乱。

1985年,美国政府对日本的半导体电子产品发起301调查,指责对方存在倾销行为,对日本产的电脑、电视等高科技产品开征100%的关税。

1987年4月,里根政府对日本3亿美元的半导体及相关产品征收100%惩罚性关税。同年,发生了日本东芝公司向前苏联出售违禁机床产品事件,结果是东芝总裁下台,美国禁止日本东芝机械公司的产品对美出口长达三年。

日美贸易战的谈判,说是谈判,倒不如说是为了维护美国企业利益,是美国单方面向日本提要求。一个要求不能打击日本产品的话,那就提两个要求;两个不够就提三个。。。。。。直到打到日本企业为止。

这哪是谈判,简直就是不平等条约啊。日本想说不,这可由不得日本的意愿啊。首先日本国家被美国占领,从军事和政治上日本就不是独立国家,不得不听从美国;其次,日本的产品再有竞争力,也需要卖到世界上最大的美国市场上才能赚钱,从这个角度来说,日本在经济上严重依赖美国,在经济上日本也不是独立国家。日本政治、军事和经济全部依赖美国,所以说日本跟美国谈判的资格都没有,怎么能维护自身利益?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企业来说,没有了市场,没有了收入来源,只好裁员。即使作为核心的科技人员,也是人心惶惶,担心哪天自己的饭碗也将不保。此时,韩国三星抓住了机会,挖日本企业的科技人员,挖不过来的,就花大代价请他们周末飞到韩国进行科技指导,就这样三星逐渐掌握了核心技术。美国对日本限制出口,但是对韩国不进行限制,所以三星逐渐崛起为世界第一。三星的崛起,伴随而来的就是日本企业的整体没落。

1987年,半导体领域,世界前十大公司,第一名NEC(日本),第二名东芝(日本),第三名是日立(日本),第六名是富士通(日本),第九名是三菱(日本)。

但是到了1996年,国半导体产业重登世界第一宝座;到了2017年,世界前十大公司里仅剩下东芝(第八名),其他日本企业全部掉队。

1990-1991年危机后,日本产生大量过剩产能、不良债权、过剩劳动力,银行等金融机构、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和自杀率上升,动荡的政局(十年时间,九届内阁,七任首相)及错误的应对导致日本陷落。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加剧上升、城镇化进程已达较高水平、赶超型经济体制不再适应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时代的需要,总量型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始终未能解决结构性问题。美国成功压制日本崛起。日本再也没有资格挑战美国经济霸权,日美经济争霸以日本战败宣告结束。

注意这里是压制日本崛起,而不是击溃日本。

为了避免美国的贸易打击,减少日美贸易顺差,日本企业进行了大调整,尽量把高附加值以及高科技行业和部门留在日本,其他的产业迁移到韩国、台湾、中国大陆以及东南亚。把制造业迁移国外,也就意味着国内实体的空虚。实体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命脉,没有实体就没有金融的繁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日本不是懂这个道理,但是无奈的。没有办法改变现实,只好接受现实。

外出的企业走得很悲壮。迁出去的产业,要么回不来了,要么就地灭亡。随着韩国、台湾以及中国大陆崛起,日本培养的对手,几乎在所有领域,日本的传统优势产业都受到了冲击。曾经风靡一时的松下、索尼、日立等家用电器,逐步被韩国的三星和中国的海尔、格力和美的挤压得几乎没有了生存空间。

曾经牛逼哄哄的佳能、尼康、美能达、奥林巴斯、富士等相机,现在除了高端数码单反相机领域佳能和尼康还难逢敌手外,小型数码相机以及其他的公司的相关部门在智能手机攻击下,几乎已经在市场上看不到了。

现在日本最后一个支柱产业——汽车领域也受到了汽车电动化的冲击。让丰田焦虑的不仅是市场份额被电动汽车抢占,还有汽车市场迅速变更的潮流也让丰田无法预测。比如上个世纪80年代,在录像机领域尽管索尼开发的产品无论是画质还是性能都很优先,但还是败给了VHS(家用录像系统),最后彻底从市场消失。也就是说,即使有优秀的技术,那也有可能被世界潮流所掩埋,也就是说在电动汽车时代,丰田也有可能被潮流遗弃。

另外谷歌和微软以及华为等IT巨头也强势进入汽车领域,开发自动驾驶等技术。全球顶尖高科技企业进入,这逐步削弱了丰田汽车的传统技术优势。

日本溃败或者日本没落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在政治上和军事不够独立,以及国内市场不够大没有回旋空间,日本企业过于依赖外国市场。企业的悲剧在于自身的发展受到了日本本国政府和外国政府的双重绞杀。企业的溃败造成日本实体溃败,实体溃败才是日本没落的主要原因。另外还跟美国的平衡战术有关。

美国遏制日本同时,默认韩国和台湾的崛起。韩国和台湾也是以电子半导体起家的,难道日本企业对美国有威胁,韩国三星就对美国没有威胁了?有!既然有,那为什么美国要支持三星呢?这就是美国的高明之处了。美国扶持各个国家,让各个国家各有牵制,让各个国家对美国均有依赖,这样一来不仅没有国家成为美国的威胁,而且美国可以借用这些国家的实力来增强美国的整体实力。比如说华为事件中,美国不仅动用了自身的力量还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外国的各种协会和企业的力量,这让华为发展势头同样受到了遏制。这就是美国的厉害之处。

台湾和美国是各有分工,不存在竞争关系,扶持台湾对美国无害的。所以说美国的平衡战术,台湾和韩国以及中国发展起来后,这进一步挤压了日本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中国崛起后,又加上现在在特朗普带领下走孤立主义的美国搞贸易限制,所以日本今后的发展更加暗淡。

今后我会写关于日本制造业为什么要回流的文章,请继续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