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乱世枭雄,真实面孔

老照片|乱世枭雄,真实面孔

来源 佳作有约


袁世凯,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争议的是戊戌告密事件,与日签署《二十一条》,洪宪帝制等。他是北洋军阀首领,在辛亥革命后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捍卫国土,维护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建立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新式陆军,创立近代司法和教育制度。期初修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并修改《大总统选举法》等,后悍然称帝。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没有了首领,从此中国陷入了数十年民不聊生的军阀混战状态。


1913年12月23日即农历冬至,袁世凯在赴天坛举行祭天仪式前与各国使节合影。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人。蔡锷曾经发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遗著被编为《蔡松坡集》。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后,蔡锷奉袁世凯之命,镇圧了四川重庆熊克武发动的反袁起义。二次革命被镇圧后,袁世凯将非嫡系的地方都督调入北京,加以笼络与监视。1913年10月蔡锷也被调入北京,任经界局督办、参政院参政、全军统帅办事处办事员,1915年底,蔡锷在梁启超的影响下,反对袁世凯称帝,但是表面拥护,并假装迷恋艺妓小凤仙,麻痹袁世凯,潜逃出京,取道越南回到云南。于12月25日与唐继尧等人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蔡锷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纳溪、泸州一带击败优势袁军,迫袁取消帝制。


蔡锷


吴佩孚(1874~1939),字子玉,汉族,山东蓬莱北沟吴家村人,祖籍江苏省江苏常州(延陵郡)。1898年投淮军。1906年任北洋陆军曹锟部管带,颇得器重。后升任旅长。护国讨袁运动兴起,随营入川镇圧蔡锷领导的云南护国军。1917年7月,任讨逆军西路先锋,参加讨伐张勋复辟。同年孙中山组成护法军政府。1919年12月冯国璋病死,曹锟、吴佩孚继承了直系军阀首领的地位。1939年吴佩孚患牙病高烧不退。12月4日,日本牙医受命于土肥原谋杀吴佩孚,吴在牙医刀下当场身亡。时年65岁。国民党政府追认为陆军一级上将。


吴佩孚


吴佩孚


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1865年3月6日出生于六安,数年后迁至合肥。1881年,段祺瑞怀只身前往山东威海投军。1885年,段祺瑞考入天津(北洋)武备学堂炮兵科。两年后,被派往旅顺督建炮台。1888年,段祺瑞到德国柏林学习一年半年军事,后独自留在埃森克虏伯兵工厂实习半年。回国后到威海任随营教官5年。1896年31岁,被调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陆军炮队统带、武卫右军各学堂总办,还任过江北提督、湖广总督等职。他与冯国璋、王士珍被称为“北洋三杰”。民国时期政治家,皖系军阀首领。曾任国务总理,北洋政府的临时执政。


段祺瑞


曹锟:(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出生于天津大沽口,字仲珊,是中华民国初年直系军阀的首领,曾靠贿选而被选举为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芦沟桥事变后拒绝日本所请出面组织新政府,因其保持了民族气节,被国民政府在1939年12月追赠为陆军一级上将军衔。


孙传芳(1885年-1935年11月13日),字馨远,山东泰安人,民国初年著名军人。北洋直系军阀领导人之一,曾称“五省联军总司令”,盘据上海,金陵等东南沿海重要根据地,以智略较高,不断重创北伐军而闻名,其为人笑容可掬,处事果忍,人称笑虎将军。


孙传芳(1885-1935)山东历城人(一作泰安),字馨远,法号智圆,外号笑面虎。


张绍曾1895年入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后被保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1902年回国,获光绪皇帝接见,任陆军第三镇炮兵标统。1910年随载涛出洋考察欧美陆军。后任陆军贵胄学堂监督。

1911年辛亥革命时,任陆军第二十镇统制,响应革命,发动滦州兵谏。兵谏后任长江宣抚大臣。1912年任绥远将军。当时外蒙古宣布脱离清朝,成立大蒙古国,并向绥远(内蒙古)渗透,妄图挟持内蒙古也脱离中国。张到任后,用“武装邀请”的方式召开内蒙古两盟王公会议。会议从召集到结束共计90多天,有700多人参加,动用数千骆驼骡马。会议圆满成功,避免了内蒙古的分裂。

1915年支持蔡锷组成反袁讨逆军,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1921年,到庐山发起“国事会议”,主张各省军阀解除兵权,全国议和,但未获响应。1922年以后,在唐绍仪、王宠惠、汪大燮三届内阁中连任陆军总长。

1923年1月初,经黎元洪提名,国会通过,张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张主张和平统一,并建议迎孙中山入京协商南北统一,与曹锟、吴佩孚武力统一之政见发生分歧。1923年6月直系倒黎,黎元洪离京,张也被迫辞职下野,隐居天津英租界。


张绍曾1879-1928字敬舆。直隶大城人


冯国璋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曾任北洋步兵学堂总办兼督练营务处总办。1903年中央练兵处成立后,任军学司正使。后历任统制和第一军总统。辛亥革命时率领北洋军镇圧武昌起义,十月以克服汉阳功封二等男。1913年,奉命率军进攻南京,镇圧“二次革命”。后出任江苏都督,坐镇东南。袁世凯称帝后曾任命他为参谋总长,后来又让他代替段祺瑞兼理征滇总司令,他均未上任。反对袁世凯称帝,1916年4月通电劝袁世凯下台。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10月30日经过国会补选冯为副总统,在南京办公。1917年7月黎元洪与段祺瑞府院之争,引发张勋复辟,为段祺瑞所镇圧。黎元洪辞职,冯国璋进京任代理总统,段祺瑞复任总理。

此时北洋军阀内部分化为皖、直两派,同时东三省崛起非北洋正统的奉派。冯为直系军阀首领。冯主张和平统一全国,反对段祺瑞的“武力统一”。冯联合湖北督军王占元、江西督军陈光远和江苏督军李纯,对抗段祺瑞的皖系势力,再起府院之争。1918年8月12日,新国会(安福国会)开张。段祺瑞声明要辞职,迫使冯国璋也声明不参加总统竞选。9月4日,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为新任大总统,徐提名钱能训组阁。冯国璋、段祺瑞同时下野。

1919年12月28日冯病逝于北京。


冯国璋


冯国璋和唐继尧肖像


冯玉祥(1882.11.6—1948.9.1),安徽巢县人,原名基善,字焕章,中国近代军事家,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蒋介石之结拜兄弟。北洋军阀时期,曾任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第十一师师长,陕西、河南督军,陆军检阅使。1924年10月23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发动“北京政变”,将其所部改组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后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参加北伐,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后因与蒋介石集团发生利害冲突,举兵反蒋,先后爆发了蒋冯战争和中原大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33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推动下,与方振武、吉鸿昌等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被推举为总司令,指挥所部将日军驱逐出察哈尔省(今分属河北、内蒙古)。8月在蒋派重兵威逼下辞职,隐居泰山。1935年4月被授为陆军一级上将。12月以蒋答应实行抗日为条件,在南京出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相继任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不久受蒋排挤离职,仍奔走于鄂、豫、湘、黔、川等省,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抗战胜利后,为形势所迫,1946年以水利考察专使名义出访美国,同时被强令退役。从1947年起,在美公开抨击蒋介石的内战、独裁政策,积极支持国内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并以20年亲身经历,撰写《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一书,对蒋的专制独裁统治作了深刻揭露。1948年9月1日自美回国乘船途经黑海时,因轮船失火遇难。


冯玉祥


黎元洪(1864年-1928年),字宋卿,湖北黄陂人。黎元洪早年在海军服役,曾在北洋水师中任广甲号管轮。中日甲午战争时被日舰击沉,飘海遇救。之后投张之洞,被派督练新军,并且到多次赴日本学习军事。1906年任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驻守湖北。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1912年南京军政府成立,黎被选为副总统。


黎元洪


黎元洪


张勋(1854--1923) 字绍轩,行伍出身。原名张和,字少轩、绍轩,号松寿老人,谥号忠武,江西省奉新县人。北洋军阀,中国近代军事家。清末任云南、甘肃、江南提督;辛亥革命以后曾任江苏督军,长江巡阅使。1917年发动政变,企图恢复帝制,失败后蛰居津门。因所部定武军均留发辫,人称“辫帅”。


张勋


张勋


拥逊帝溥仪复辟的张勋


张宗昌(1881~1932.9.3),字效坤。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绰号“狗肉将军”、“混世魔王”、“长腿将军”、“三不知将军”、“五毒大将军”、“张三多等,奉系军阀头目之一。张宗昌曾残酷镇圧青岛日商纱厂工人罢gong,造成“青岛惨案”。1932年9月3日被山东省政府参议郑继成枪杀于津浦铁路济南车站。


张宗昌


徐世昌(1855-1939),字卜王,号菊人。直隶天津县人。早年随父亲到河南当塾师,因得与袁世凯订交。在袁的资助下,徐赴北京应试,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中进士,授职翰林院编修。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延徐为总文案,后来步步提拔他做到首任巡警部尚书和第一任东三省总督。西太后去世,袁奉旨养疴,归隐洹上,而徐虽为袁党,却在宣统时代仍为红极一时之汉人大官。辛亥年袁世凯东山再起,徐亦为从中奔走最力之人。袁洪宪称帝前把徐从青岛召入北京,任国务卿。徐在公私两方面为袁尽力。因要求讨袁护国军停战议和遭到拒绝,徐任职仅一月即力荐段祺瑞继任。1916年11月,徐以北洋元老资格应邀抵京,先调解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间的权力斗争,后又调解直系首领冯国璋和段祺瑞的矛盾。 1918年10月,徐世昌经皖系操纵的安福国会选举为总统。他标榜“偃武修文”,下令对南方停战,次年2月于上海召开南北“议和会议”,但无结果。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时,徐被迫免去曹汝霖、章宗祥及陆宗舆的职务,以缓和全国舆论的反对。在北洋军阀各派系的斗争中,徐世昌惯以元老身分和居间调和者的角色因势操纵。 1920年7月爆发直皖战争,皖系失败,徐世昌依旧担任大总统。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获胜,控制了北洋政府。曹锟、吴佩孚幕后操纵老国会指徐世昌总统为非法,迫其在6月2日去职。自此,徐世昌退出政界,居住天津英租界。


1918年10月10日徐世昌就任总统仪式后与众官员的合影。前排中握手套者即徐世昌,前排左六为朱深,左七为国务总理钱能训,左八为外交总长陆征祥,左九为曹汝霖,左十为海军总长刘冠雄,左十一为傅增湘 。


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小名张老疙瘩,汉族,奉天省海城县小洼村人。他喜欢别人叫他张大帅。辽宁海城人,自小出身贫苦农家。张作霖后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是“北洋政府”最后一个掌权者,号称“东北王”。1928年6月4日发生皇姑屯事件,张作霖乘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即死去。


张作霖


1920年的张作霖


张作霖


林建章(1874-1939),字增荣,福建长乐县人,民国海军领袖。清光绪年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历任“海容”舰舰长、代理第一舰队司令、北洋政府海军总长、南京国民政府海军部高级顾问,日本攻占上海后,始终不肯与日伪政权同流合污,在1939 年病逝于上海。


吴禄贞(1880.3.6-1911.11.7)字绥卿,汉族,湖北省云梦县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1909年5月升延吉边务督办,并任陆军协都统。次年初被调回北京,授以镶红旗蒙古副都统,派赴德、法两国考察军务,同年冬回国,调任陆军第六镇统制。武昌起义后,吴禄贞赴滦州约张绍曾等举兵反清,又赴石家庄与山西革命党联系,拟联合北方新军直捣北京。后由奸细告密未成。他断然截留北洋军运往湖北的军火,并电奏清廷,要求停止进攻汉口。清廷怀疑其为革命党,但又不敢贸然将其撤换,特授予署理山西巡抚以笼络。 随即山西也爆发了革命,阎锡山被推为山西革命军都督,清廷调吴禄贞率第六镇前往镇压。吴禄贞却在娘子关与阎锡山会谈,组建“燕晋联军”,商定于11月7日共讨北京。11月2日,吴禄贞向清廷谎称山西民军已接受招安,并以“消弭战争”为由在石家庄扣留了北洋军运往湖北的军火,吴禄贞的举动令清廷产生了怀疑疑。袁世凯指使其死党周符麟用二万元收买了吴部下马步周和其他几个军官。11月7日凌晨,马步周率几名打手闯进吴的住所将其枪杀,然后又割下吴的首级,以便向主子请功。吴禄贞就这样被袁世凯秘密买凶杀死,年仅31岁。 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特颁第一号抚恤令,谥吴禄贞为大将军,于1912年3月14日在上海张园召开吴禄贞追悼会,亲笔写下悼词“盖世之杰”以缅怀这位壮志未酬的青年才俊。


蒋介石在日本留学时影像


洪兆麟(1872~1925) 字湘丞,湖南宁乡西冲山人。清末去广东从军,后参加辛亥革命,递升师长。官至原将军府洪威将军、粤军副总指挥兼第二军军长、潮梅护军使。民国11年(1922年),随陈炯明叛变。民国14年11月,所部被歼灭,洪亦遇刺身亡。1926年10月9日,中华民国北京政府追赠其陆军上将衔。


云南督军唐继尧,字蓂赓,汉族,云南会泽人,1883年出生于一个书香家庭。1904年赴日留学,入东京振武学校第六期。1905年秋加入同盟会。1908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次年回国。1909年返云南,在讲武堂担任教官及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蔡锷指挥的昆明重九起义。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联名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发起推翻袁世凯的“护国起义”掀起“护国运动”。1918年被推为护法军总裁,并任滇川黔鄂豫陕湘闽八省靖国联军总司令。1922年被驻川靖国滇军第一军军长顾品珍驱逐。次年不听孙中山先生的劝阻,率先回滇复职。1927年2月6日,胡若愚、龙云、张汝骥、李选廷四镇守使联合起来,对唐继尧实行兵谏,威逼去职。1927年2月6日唐继尧交出政权下野。1927年5月23日,44岁的唐继尧气病成疾吐血丧命,葬于昆明园通山。


刘冠雄,(1861年6月7日-1927年6月24日),字子英,又字资颖,中国福建福州人。中华民国海军上将。刘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先后留学英法学习海军,回国后在北洋水师服役,甲午海战时任靖远舰大副。1898年戊戌变法时任飞鹰号舰长,奉命追赶载有康有为的英商船“重庆号”,中途因煤炭不足返回,也有说是刘故意放康。刘与袁世凯有交往。民国时代,从1912年到1919年,先后担任过9届内阁的海军总长。1919年退休,寓居天津,1927年病逝。


李烈钧是中国国民党早期党员。1882年2月23日生,青年时期便追随孙中山革命,1902年入江西武备学堂。1904年赴日留学。1907年加入同盟会。1908年毕业回国后,曾因宣传反清思想遭拘捕。1909年到昆明,任云南讲武堂教官、陆军小学堂总办。辛亥革命爆发后,李烈钧被推任江西都督府参谋长、海陆军总司令,迫使北洋海军主要舰艇宣布起义。 李烈钧后率舰队西上迎击清军。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被孙中山任命为江西都督。 1913年7月12日在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就任总司令,揭开二次革命的战幕。8月失败后,流亡日本。1915年12月25日与唐继尧、蔡锷揭起护国讨袁旗帜,任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1917年后任孙中山两次在广州所组政府的总参谋长。辅佐孙中山打败陈炯明。1925年应冯玉祥之邀任国民军总参议,指导国民军与奉军作战。1927年初被蒋介石任命为江西省政府主席,任南京国民政府常委兼军事委员会常委。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烈钧致电蒋介石,主张尊重言论自由,改良政治,一致抗日。1946年2月20日卒于重庆。


李烈钧


杜锡珪(1874年11月12日-1933年12月28日),字慎丞、慎臣,号石钟,福建省福州府闽侯县(今福州市区)人。中华民国海军将领、政治家。曾以海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同时代行大总统职),成立杜锡圭临时内阁。


柏文蔚(1876年6月8日-1947年4月26日),字烈武,安徽省凤阳府寿州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清末民初军事将领、政治家。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和重要军事将领。1899年,组织励志学社。1900年,组织反清的“强国会”。1905年创立岳王会,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与冯麟阁等计画在东北起义。武昌起义爆发后,联络新军第九镇攻南京。占领南京后,任“中华民国”陆军第一军军长兼北伐军总指挥,次年任安徽都督兼民政长。1913年6月,二次革命期间被袁世凯免职。7月宣布安徽独立,参加讨袁战争,失败后逃往日本,后赴南洋。1917年回国,历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三十三军军长、国民政府委员等职。1928年,因与蒋不合,被迫辞去军长职,与廖运周、许光达等一起在寿县成立学兵团。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兼国府委员。 民国36 年,柏文蔚登报声明辞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等职,以示同蒋介石的独cai统治彻底决裂。1947年在上海病逝,享年72岁。


段芝贵:安徽合肥人,字香岩。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历任陆军第三镇统制、督练处总参议。武昌起义后,被袁世凯委为武卫右翼翼长,旋护理湖广总督。民国成立,任驻京总司令官,统制陆军和武卫右军,继任拱卫军总司令、察哈尔都统。1913年任江西宣抚使,并任第一军军长。次年改任湖北都督,1915年任奉天将军,旋兼署巡按使。不久,联合十四省将军密呈袁世凯,拥护帝制。1917年随段祺瑞讨伐张勋,曾任京畿警备司令、陆军总长。1919年改任京畿卫戍司令。次年,在直皖战争中任皖系前敌总司令。后在天津病死。


王占元(1861年-1930年),字子春,山东馆陶县南馆陶镇人。北洋民国陆军上将。早年曾流落河北邯郸当店员,后入淮军,进天津武备学堂,第一期毕业,参加中日甲午战争鸭绿江战役。1895年随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任新建陆军右翼工程营队官。1902年后,历任北洋军管带、统带、统领等职。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随冯国璋南下镇圧起义军,升陆军第二镇统制。1913年参与镇压“二次革命”,升湖北护军使军务帮办。1916年任湖北督军兼省长,为直系的“长江三督[1]”之一。1920年6月任两湖巡阅使。在任时横征暴敛,克扣军饷,于1921年6月引发宜昌、武昌兵变。8月被援鄂湘军击败,逃往天津。1926年王占元任孙传芳的训练总监。在孙垮台后,逃入天津英租界,经营实业,广置房地产,仅在天津出租房屋就达上千间。1930年病死天津,归葬馆陶。


程德全(1860年-1930年5月29日),字纯如,号雪楼,法名寂照。四川省夔州府云阳县人。清朝末年曾任黑龙江将军,中华民国初期任江苏都督、南京临时政府内务总长。后为佛教僧人。


胡惟德(1863年-1933年11月24日),字馨吾,浙江吴兴人,中国清朝及民国初期的政治及外交人物。历任驻美国公使馆参赞、驻俄国公使馆参赞。1902年(光绪28年)2月,他代理驻俄国公使事。同年7月,他升任出使俄国大臣。1907年(光绪33年)9月,他归国任外务部右丞。翌年3月,他任出使日本大臣。1910年(宣统2年),他任海牙的常设仲裁法院仲裁员(当时中文译为“公断院公断员”)。同年5月,他归国任外务部右侍郎。7月改任左侍郎,兼任帮办税务大臣。1911年(宣统3年)10月,他任袁世凯内阁外务部副大臣、署理外务大臣。1912年(民国元年)3月,他任税务处督办,兼任第一次唐绍仪内阁的暂代外交总长。同年11月,他任驻法国公使。此后,民国3年(1914年)他兼任驻西班牙公使、驻葡萄牙公使。1920年(民国9年)9月,他改任驻日公使。1922年(民国11年)6月,他解职归国。9月任外交部太平洋会议善后委员会理事。1926年(民国15年)3月,他任贾德耀内阁外交总长,兼任关税特别会议全权大使。4月20日,段祺瑞辞任临时执政,贾辞任总理,胡惟徳代理国务总理,直到同年5月13日。1927年(民国16年)1月,他任顾维钧内阁内务总长,同年6月去职。同年11月,他任平政院院长及文官高等惩戒委员会委员长。1923年(民国17年),他再度任常设仲裁法院仲裁员。1933年(民国22年)11月24日,他病逝于北平,享年71岁。


蔡廷干(1861年4月5日-1935年9月24日),字耀堂,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人,清末民初海军将领、政治家。


赵秉钧(1859年2月3日-1914年2月26日),字智庵,河南汝州人,民国初年国务总理,为中国现代警察制度创始人。


赵秉钧


刘梦庚(1881年-?),字炳秋,直隷省抚宁县人,中华民国及伪满洲国的政治家、军医。 他早年毕业于陆军军医学校。此后,他历任直隶督军署军医课课长、保定陆军病院院长、直鲁豫三省巡阅使署军医总监。1919年(民国8年),他任天津造币厂厂长。1922年(民国11年)5月他任京兆尹,任至1924年(民国13年)11月。他在北洋政府方面历任井陉矿务局总办、京畿司令部副司令、密云副都统、陆军第26师驻京办事处处长、直隶督军署参议。他还被授予“辑威将军”,授陆军上将。1934年(康德元年)11月,他任伪满洲国热河省省长。1937年(康德4年)7月他卸任。此后,刘梦庚的生平事迹不详。


陆荣廷(1856年-1927年),原名陆亚宋,字干卿,广西省思恩府武缘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县)人, 是中国清朝末年及民国初年的政治人物及旧桂系首领。


靳云鹏(1877年-1951年1月3日),字翼青,原籍山东邹城,后迁居济宁。北洋军阀,曾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