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咏鹅》天下知,莫名失踪千古谜

上到耄耋老者,下至黄毛小儿,但凡粗通点文墨,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那首著名的《咏鹅》诗。诗的作者——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幼时成名,少时愈加好学上进、边工作边学习,青年时期在西域当了几年兵,还熬成了励志青年的优秀代表。

如果,他的人生轨迹照此延展下去,真可谓前程似锦、未来可期。然而,年纪轻轻就扬名立万的他,不仅是个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也是个血脉偾张的超级愤青!他执拗地跟一个人、一件事较上了劲,且屡教不改终于导致自己的大好前程被毁、自己的生死存亡也成了永远解不开的千古之谜!

让他堵心的人是谁?当朝天子武则天。让他死不悔改坚持到底的那件事情是什么?反武则天!这就不好办了,你说你有多大胆量,你反对谁不行,竟然跟当朝皇帝过不去,不是自寻绝路吗?然而,就是这一个人、一件事,他宁愿不要自由身、不惜无价命却要硬扛到底!

当武则天还是武后的时候,在骆宾王的眼里,她就不是一个好人:她窃取了唐皇室的权柄,并且权迷心窍,为了攀爬到权力的顶峰,不惜残杀骨肉屠戮无辜,这样的人怎么能当全天下人的表率 ——皇帝呢?一个正直的人眼里是不揉沙子的,何况是骆宾王这样嫉恶如仇、正直耿介的人?

让耿直愤青骆宾王最感糟心的是,人家老李家费尽力气打拚而来的江山,凭什么你姓武的坐?偷着坐也就罢了,还大张旗鼓地更改国号,建立一个狗屁周朝来取代唐朝,这不是见利忘义狼子野心么?我骆宾王怎能在这个恬不知耻又心狠手辣的女人治下干活?那样我岂不也成了背叛李唐的不忠不义之人?

骆宾王的心中也充满了疑问,更充满了怨气:那些李姓诸王干什么吃呢?面对李唐的社稷渐渐被武周蚕食,这些王爷们怎么没动静啊?难道这天下不是他们的吗?怎么就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反抗?骆宾王痛苦地猜想,他们一定是畏惧了,这也怪不得他们,又有几人能做到在这个阴狠女人的淫威面前不落魄丧胆?寥寥无几!但我骆宾王绝对要算一个!

要么选择合作,要么选择去死,骆宾王的心里明镜似的。骆宾王最终选择了做武则天的敌人。他利用自己的笔杆子功夫,隔三岔五就上书讽刺讽刺武则天。要说这武则天,也确实不是个一般人。她因为怜惜骆的才华,开始没跟他计较。但后来他实在越来越过分。那时已经做了二十三年皇后的武则天紧锣密鼓为自己进一步掌权、 加快清理朝廷原有领导班子的一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把武则天惹急了,遂以贪赃罪名把他关进大狱。其实武则天这时也没想把他怎样,主要就是让他老老实实呆在监狱好好反省反省。

人都说吃一堑长一智、识时务者为俊杰!然而蹲大狱的骆宾王反省的结果就是写了一首《咏蝉》诗:

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的大意是:

秋天里寒蝉叫个不停,被囚禁的人思乡愁深。

想着自己曾经青春的模样,现在却满头白发只能自言自吟。

霜露重重蝉儿难以展翅高飞,大风呼啸声响淹没了蝉鸣。

有谁肯相信蝉本居高食洁,又有谁能理解我一片赤诚之心。

——诗中,他以蝉自比可谓一点都不谦虚,还口口声声申明自己的高洁品性。但最关键的,他把篡权夺位者比作寒露重重、风声聒噪,并不忘把他们又讽谏了一把。诗文传到武则天那儿,武则天也承认他对大唐是一片忠心,“你对朝廷忠心耿耿值得表扬,但也别老和老娘我对着干啊!我代表的也是大唐政权。反对我武则天就是反对大唐,看来还得让你继续改造世界观。接着当你的‘南冠客’吧”。

就这样,骆宾王在监狱里独住了一年多。感觉他改造得差不多了,武则天才把他放出来。武则天是重视知识和人才的,像骆宾王这种有头脑、有才学的政治犯,该重用还得重用,所以他出狱后,武则天不计前嫌给了他一个临海县丞的职务。由此看来,武则天对骆宾王还是很宽容的,她是打心眼里没想把他一棍子打死。

骆宾王在县长这个岗位上干了三年,三年之后,赶上唐高宗驾崩,武则天废帝夺权,这个女人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彻底掌握了国家政权。新一任领导班子上台,大家都要对领导表忠心,都表示坚决拥护女皇的领导。 只有骆宾王坚决不拥护以武则天为首的领导政权,他自己主动辞职不当这个县长了,擅自离开临海,一竿子扎到扬州,找准备起事的徐敬业去了。

徐敬业是唐初开国大将李勣的孙子,因为李勣本姓徐,他的李姓是因功被李世民赐的。李勣很荣耀地被皇上赐姓了皇家的李姓,按说就该祖祖辈辈改姓李了,但是到他孙子这一辈,突然怀念起自己的祖上原有的姓氏来了。他孙子刚出生的时候叫李敬业,后来自作主张改回原来的姓氏,所以,他也叫徐敬业。

徐敬业对武则天当女皇这事儿也有意见,正琢磨着起兵造武则天的反。他准备联络几个自己信得过的哥们儿和他一起并肩作战。这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骆宾王。当年在部队的时候,骆宾王曾经和徐敬业是战友,两个人有共同语言,对于造武则天的反,他们自然是一拍即合。

于是,他们在扬州起兵,骆宾王当年在部队就是文职干部,这会儿依然干他的老本行,搞搞战前宣传,管管文艺演出,起草掌管文书机要,凭着骆实王的文才,干这个绝对出彩。骆宾王没有辜负徐敬业的厚望,他亲手起草了《讨武曌檄》,也就是后来天下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武则天长这么大,批判也好,歌颂也罢,还从来没有人这样替她写一篇文章。 她坐在宝座上,静静地听,上官婉儿一字一句读过,什么蛾眉不肯让人,什么狐媚偏能惑主,呵,虽然是在骂自己,用的词倒还算美。听完这篇讨伐自己的檄文,武则天很平静,没有像对待别的上访信那样拍案而起。

大臣问武则天,对骆宾王这篇反动文章怎么看,对骆宾王这个背叛朝廷的反动分子怎么办。武则天微微一笑:“骆宾 王确实是个人才,我们怎么没把这样的人才笼络好?罢了,一个写诗的书生能翻得了天吗?”不但书生翻不了天,徐敬业也推翻不了武则天的政权。那个深秋,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却下落不明。

关于骆宾王的最后归宿,各种史书说法不一,多数认为他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总之是失踪了。武则天欣赏他的才能,或许会留他一条性命,按照《新唐书》本传中的说法,他“亡命不知所之”;按照孟綮《本事诗》中的说法,他后来逃到杭州的寺庙剃度做了僧人。 这个说法还有一个传说故事相佐证。

武则天手下的红人宋之问外出旅游,某个月夜到灵隐寺游玩,灵感上来吟出了“鹫岭郁苕峣,龙宫隐寂寥”的诗句,正为下面的诗句发愁,身后一个老僧对下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让宋之问惊喜万分,想不到这寺庙还有这样有才的僧人。后来才听说,这老僧就是传说中失踪的骆宾王,他隐姓埋名住在灵隐寺。待宋之问再去拜访老僧时,老僧已不在寺庙。别人告诉他,老僧外出云游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宋之问比骆宾王小二十九岁,681 年才开始受到武则天的重用,他和骆宾王虽然都喜欢写诗,两个人过去素不相识却有可能。如果这个传说是真的,骆宾王最后的归宿,说不定就是一个看破红尘的僧人。他这种刚直性格的人,最后落得这样一个结果,未必不是好事。不管当初是出于自愿还是无奈,出家为僧是世间看破红尘的人常常选择的道路,他们经历了太多,看透了太多,最终心如止水时,便回归到与世无争的安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