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菜遊天下之行走絲路 追逐千年風華 駝鈴聲音在耳迴響

走一趟絲路,連夢裡都會響起駝鈴的聲音。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的絲綢之路啟於火車上;在2017年9月,有幸地參加新加坡中國旅遊辦事處舉行的“新東方快車──絲路國際”之旅,然後隨大馬華人旅遊業公會一行人,乘搭了由新加坡華運旅遊公司承包的專列,開展了讓人心馳神往的西域絲路之旅。

火車晝夜川行,走在兩邊都是戈壁灘的包蘭鐵路上,穿越浩瀚無崖的騰格裡沙漠腹地,沿途驛站錯落;在蒼茫夜色中,堅守崗位的驛卒和馬車,彷彿從未離開過。雖說我是中國人,但是真的是第一次去絲路,非常興奮。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絲路的前世今生,讓人深深著迷。但誰也比不上新加坡華運旅遊公司總經理李良義對絲路的痴迷,這名性格緊張兮兮的學者丶旅遊業者走了絲路265趟,已沒有人比他更深情投入。

當年6月,吐魯番暴力事件發生後,李良義不改行程。他相信新疆會盡快掃清陰霾。“我瞭解新疆,大環境一直是穩定安全的。”

造型奇特,色彩斑斕,氣勢磅礴的丹霞地貌。這裡的丹霞地貌發育於距今約200萬年的前侏羅紀至第三紀。

大街小巷,瀰漫羊肉香

專列的起點是塞上江南──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雖然回民只佔三成,但自治區裡瀰漫了濃厚穆斯林氣息,特殊的伊斯蘭風情不但表現在宗教上,更融入在寧夏人的生活中。從獨樹一幟的寧夏小吃丶民間文化,甚至是生活作息,自治區在展示了寧夏人多元宗教和睦共處的形態;而看在大馬人眼中,是別有一番領悟。

皮虜黝黑的導遊摩麗卡說,該區非回民不自覺融入回民生活文化,稍具規模的餐館都是清真館,接受了一天從一碗羊雜湯開始的生活,大街小巷瀰漫羊肉香的餐飲文化,其他生活習慣就不難摩合了。

寧夏的清真餐,是回族文化和中華文明的結晶。在這裡人們可以品嚐到不膩不羶的清真菜,像手抓羊肉丶清燉羊肉丶清蒸羊肉丶羊肉燜肚飯等膾炙人口丶富有地方特色的美味佳餚。

這裡的人們隨時都面帶微笑,十分親切。美麗的回族姑娘丶和藹的大爺丶熱心的大娘丶可愛的孩子,初次和他們見面時,他們也難掩羞澀,不過只要和他們混熟了之後,他們就會向你敞開心扉。

張掖丹霞地質公園

“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張掖丹霞地質公園地處祁連山北麓,位於甘肅省張掖市酒泉以南30公里,是中國丹霞地貌最大最好丶地貌造型最豐富的地質公園之一。

張掖丹霞地質公園分佈面積536平方公里,其中七彩丹霞景觀面積二百餘平方公里;走在長長的觀景臺,一幅幅七彩的地貌造型呈獻眼前,如夢如幻。

名導張藝謀在此拍攝了《三槍拍案驚奇》。

西夏王朝王陵

寧夏也曾經是200年璀璨的西夏王朝所在地。

我們在西夏博物館中看到1000年前西夏人民精美的陶器及豐富的文化,可惜這個王國竟被蒙古人的鐵騎踏平,西夏人也滅了種,連他們生存過的歷史遺蹟也被一一抹去,只在賀蘭山腳下,留下相信是開國皇帝李元昊的王陵。

開國皇帝李元昊的王陵

寧夏雖坐落在騰格裡沙漠旁,但綠油油的風景隨處可見,顯示當地治沙及綠化效果顯著。

沙坡頭

沙坡頭是集沙漠丶黃河丶山巒為一體的獨特之地,亦是中國最令人驕傲的“治沙”成就。一張張巨網般的麥草方格固沙障,將沙龍降服,改變了“沙進人退”的宿命,形成的“人進沙退”

格局,制止了沙漠對民宅田地的無情侵蝕。讓沙城變作綠洲,是中國四大環保成就之一。

沙天相連的無邊沙海旁有壯美的黃河流經,再加上沙坡腳下翠綠的江南園林;三者相映成輝,是沙坡頭獨有的特色。

沙坡頭

一張張巨網般的麥草方格固沙障,將沙龍降服,改變了“沙進人退”的宿命。

沙坡鳴鐘,亦是中國四大響沙之一。高80米的大沙坡,是天然滑沙中心。從沙山頂向下滑,沙面上便發出嗡嗡的轟鳴,猶如警鐘長鳴。

寧夏青銅峽108塔​

寧夏青銅峽108塔是中國古塔建築中僅見的大型塔群,位於寧夏中部黃河上游段,是一個排列有序,極致壯觀的塔群,共有108座,全部都用石磚砌成,並抹以白灰。塔群坐西朝東,背山面水,隨山勢起伏而建。

寧夏青銅峽108塔

回族人民的一天從一碗羊雜湯開始的生活,大街小巷瀰漫羊肉香的餐飲文化。

肉脂肪均勻的灘羊肉,肉質細嫩,不羶不腥,其味鮮美,寧夏各族人民更是無羊肉不歡。

八寶蓋碗茶是寧夏回族男女老幼普遍愛喝的一種茶。每到炎炎夏天,喝蓋碗茶比吃西瓜還要解渴。到了冬天,回族早晨圍坐火爐旁,烤上幾片饃饃,總要“刮”幾盅蓋碗茶。

沙坡頭的駱駝成群結隊,它們的角色已由古時的交通工具變成供遊客消閒乘騎的沙漠之舟。

嘉峪關

嘉峪關城樓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主宰,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其位於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城關兩翼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連黑山懸壁長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城樓裡有座關帝廟,古人進出此關,都必須取得“關照”,有說這是“關照”一詞的典故。

嘉峪關城樓

年輕的媽媽和可愛的孩子,難掩羞澀。

賀蘭山岩畫


賀蘭山脈延綿兩百多公里,在南北長兩百多公里的賀蘭山腹地,近6000幅神秘詭異的巖畫,被刻制在賀蘭口峽谷兩側綿延八百多米的山岩壁上。它們生動的記錄了3000至1萬年前原始先民放牧丶祭祀丶狩獵丶征戰丶農作等活動。

太陽神巖畫是賀蘭山岩畫的精髓,它磨刻在距地面二十餘米處的石壁上。頭部有放射形線條,面對呈圓形,長有睫毛,看似炯炯有神,很是威武。這就是古代遊牧民族心目中的“太陽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