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贴诗是什么意思?什么时候出现的?

269852880003


问题:试贴诗是什么意思?什么时候出现的?

前言

试贴诗是一种特殊的诗体,应用于科举考试中,因为常常使用“赋得”二字,因此也被称为“赋得体”。不过“赋得体”早在南北朝就出现了,而且“赋得体”并非都是试贴诗,这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作为朝廷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试贴诗在思想内容和诗体形式上有严格要求,内容上大多以礼乐教化儒家思想为主,形式上大多是严格的近体诗,有的对于押韵范围还有要求。

一、最早的试贴诗

科举考试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经历了1300年。但是科举中考诗赋并不是从隋朝而是从唐朝开始的。

试贴诗既然应用于科举考试中,那么最早的试贴诗自然就出现在唐朝。

《新唐书·选举志上》介绍说,科举考试考诗赋起于唐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1年):

永隆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诗赋进入科举有几种说法,一般比较认可为唐高宗时期。

试贴诗又称为试律诗,可知这种诗一般都是严格的格律诗。

二、试贴诗的篇幅

1、五言六韵排律

唐朝大多数试贴诗,是五言六韵排律。例如崔元翰的《赋得沉珠于泉》:

皎洁沉泉水,荧煌照乘珠。沉非将宝契,还与不贪符。风折璿成浪,空涵影似浮。深看星并入,静向月同无。光价怜时重,亡情通道枢。不应无胫至,自为暗投殊。

六韵,是指12句的排律,有六个韵脚:珠、符、浮、无、枢、殊。

2、五言律诗

也有五言四韵八句的律诗,即五言律诗。如开元二十六年戊寅(738),崔曙《明堂火珠诗》:

正位开重屋,中天出火珠。夜来双月合,曙后一星孤。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还将圣明代,国宝在京都。

3、七言律诗

诗鬼李贺的《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是一首七言律诗。
上楼迎春新春归,暗黄著柳宫漏迟。薄薄淡霭弄野姿,寒绿幽风生短丝。
锦床晓卧玉肌冷,露脸未开对朝暝。官街柳带不堪折,早晚菖蒲胜绾结。

八韵、十韵的试贴诗,可见下面第五部分:限韵的试贴诗。

三、有七韵或五韵的试贴诗吗?

有人说,格律诗有首句押韵的,这样算七韵还是六韵呢?

我们知道,格律诗首句押韵的话,押韵的字就是单数了,例如这首七绝《人欲》: 

人欲天从竟不【疑】,莫言圆盖便无私。秦中已久乌头白,却是君王未备知。

这是三韵还是两韵呢?

又如杜牧的《长安杂题长句六首 其一 》

觚棱金碧照山【高】,万国圭璋捧赭袍。舐笔和铅欺贾马,赞功论道鄙萧曹。
东南楼日珠帘卷,西北天宛玉厄豪。四海一家无一事,将军携镜泣霜毛。

这是五韵还是四韵呢?以上几首都不是试贴诗,不过也可以参考。

关于试贴诗的韵脚数量,清朝的冒春荣在《葚原诗说》解释:

"试帖例用六韵,首句以仄起为是,或押韵起亦可,此不在六韵之数。

也就是说,试贴诗,大多首句不押韵,当然也有首句押韵的,但是首句押韵,不在六韵范围之内。

例如“郑鹧鸪”的《光化戊午年举公见示省试春草碧色诗偶赋是题》
苌弘血染新,含露满江滨。想得寻花径,应迷拾翠人。窗纱迎拥砌,簪玉妒成茵。天借新晴色,云饶落日春。岚光垂处合,眉黛看时嚬。愿与仙桃比,无令惹路尘。

首句平收,新,不在六韵范围内。所以这是首句押韵的六韵诗。

上面李贺的《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则是一首首句押韵的四韵试贴诗。

四、有押仄韵的吗?

还有押仄声韵的试贴诗。 开成元年秋,李肱《省试霓裳羽衣曲》:

开元太平时,万国贺丰岁。梨园献旧曲,玉座流新制。凤管递参差,霞衣竞摇曳。燕罢水殿空,辇余春草细。蓬壶事已久,仙乐功无替。讵肯听遗音,圣明知善继。

这种仄韵的诗体,比较少见。

五、限韵的试贴诗

试贴诗有的限韵,有的不限韵,例如这首清朝杨庚的试帖诗《赋得敦俗劝农桑(得敦字)》:

耕织鸿图肇,农桑凤诏温。巡春民用功,函夏俗同敦。
考礼钦祈谷,歌豳重采蘩。公田皆雨及,法驾屡星言。
推四风清畎,缫三月满盆。笠看黄壤聚,秭到绿云屯。
安土齐趋业,捐租叠沛恩。万年衣食裕,寿宇迈羲轩。

这首诗是五言八韵的试贴诗,对于杨庚的要求是(得敦字),敦这个字属于【十三元】韵部,因此这首诗必须在【十三元】这个韵部中押韵。

另一位比较有名的诗人,也参加了这次考试,就是《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他的作品是《赋得敦俗劝农桑学院取博学鸿词试帖》:
淑景尧封丽,仁恩禹甸长。辛勤看士女,劝祼重农桑。
绿野春如绣,青郊草正芳。畻边挥黛耜,陌上执懿筐。
兰泽高低遍,蘋花远近香。和风来密树,甘雨溢方塘。

戴胜飞何急,仓庚语转忙。定将收茧税,纻待莠苞稂。
喜见趋耕织,欣瞻裕盖藏。豳诗堪入咏,朋酒祝无疆。

可以看出来,吴敬梓的作品是五言十韵的排律。而且他的诗一定是“得桑字”,因为押的韵都是【下平七阳】韵中的字。

结束语

说了这么多,有人会问,试贴诗与一般得古诗有什么不同吗?清朝人王廷绍说:

古近体义在于我,试帖义在于题。古近体诗不可无我,试帖诗不可无题。

普通的古体诗或者近体诗(格律诗)主要抒发作者的情感,而试贴诗是命题作诗。所以一个需要有“我”,可以自由自在的创作,一个需要有“题”,从诗体到内容,拘束很多。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试贴诗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种诗体,常用于科举考试。也叫“赋得体”,以题前常冠以“赋得”二字得名。起源于唐代,多为五言六韵或八韵排律,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题目范围与用韵,原均较宽,唐玄宗开元时始规定韵脚。

以诗作为科考项目,并不始于清代,而是始于唐代。唐宋时期的试诗称为唐律,一般用四韵、六韵,很少用八韵(每两句为一联,称为上、下联,下联押韵,称为一韵),是唐代至宋代前期考取进士的项目之一。宋神宗时期,由于王安石变法,试帖诗一项被取消,元明两代迄未恢复。

清代自乾隆朝开始,恢复试帖诗这一考试项目。但在形式上有了一定的限制,其中最重要的是将它八股化了。

乡、会‘试用五言八韵,童试用五言六韵。限用官韵,用的全是仄起格。

所谓仄起格,就是第一句的前两个字用仄声,第二句前两个字用平声,叫做“仄起平收”,简称“仄起格”,反之即为“平起格”,这实际只决定于第一句第二个字,因为第一句第一个字是可变的。诗的前两联全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以下第三四联、五六联和七八联依次循环往复。因第一句不用韵,所以只用八韵,就叫做“五言八韵”。

除首联和末联不用对偶外,其余各联均要求“铢两系称”的对偶。在用韵方面,要严格遵守“八戒”,即出韵、倒韵、重韵、凑韵、僻韵、哑韵、同义韵和异义韵均不能用。

试帖诗所以采用八韵排律的形式,就是为了附合当时八股文的结构。每韵上、下两句为一联,首联“破题”,次联“承题”,三联“起股”,四、五联“中股”,六、 七联“后股”,结联“束股”。每联一股,合成八股,正如文章的起、承、转、合。



摘录史料


试贴诗,起源于唐朝,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种诗体,常用于科举考试。

也叫“赋得体”,以题前常冠以“赋得”二字得名。多为五言六韵或八韵排律,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

题目范围与用韵,原均较宽,唐玄宗开元时始规定韵脚。

试帖诗所以采用八韵排律的形式,就是为了附合当时八股文的结构。每韵上、下两句为一联,首联“破题”,次联“承题”,三联“起股”,四、五联“中股”,六、 七联“后股”,结联“束股”。每联一股,合成八股,正如文章的起、承、转、合。

试帖诗除要求对仗工稳外,最难以掌握的便是用典,又叫做用事,就是要求所用之辞要有出处,或是历史典故,或为前人用过的辞句。

用典还切忌牵强、堆砌和冷僻,讲究正用、借用、明用和暗用,要求“熟事用之生新,僻语用之无迹”,以至“连类比附”等等手法。

但当时考官因不明考生“用事出处”,斥为“用事冷僻”而名落孙山的亦或有之。今仍以例一和例二两诗的“用事”为例,亦可由此而见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