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苟晶被替考事件谈做一个理智性的网上监督者

苟晶关于"两次高考被顶替"的发声,激起了全国网民的义愤,各种声讨此起彼伏。但是调查结果一公布,与广大网友析和设想有出入,又引发新一轮的反向讨论,许多苟晶的支持者也反过来倒批苟晶,如"苟晶撒谎不诚实""邱老师值不值得同情""邱小慧无辜吗?""苟晶夸大事实为什么?"。更有甚者,对苟晶说话及官方通报都不信。为此,笔者忍不住想说一句:做一个理智性的网上监督者。


理性就要做到:

一、学会学习。任何事件都不是孤立的,它会涉及许多行业和领域,在对这些行业和领域相关政策及制度不清楚、不了解时,要慎发言论在发言论之前,要先学会学习,要补充学习行业相关知识。如1998年前的高考:

1、高考录取生是国家统招且包分配的。从1977年10月正式恢复高考,到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高考录取生是国家统招且包分配的,到2000年才彻底改为自主择业。

2、高考是可以考中专的,中专包分配且名额较多。当时国家统招录取线一般分:重点本科线,本科线,专科线,中专线。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从那年开始,统招线下加了一条自费生分数线。

3、国家统招生是免费的。国家统招生之外的免费生是自费的且不包分配。自费生又包括委培生和完全自费生。委培生是缺人才的地区或单位委托高校培养,学费由学生和单位各出一部分,毕业后必须回委托单位工作;完全自费生就和现在大学生差不多,自己出学费,毕业后自己找工作。

4、从组织出题、考试、阅卷到录取,整个高考流程的管理是非常规范、严谨、严格的。

5、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是形容那时的高考。虽说官方公布的录取数包含了自费生,但学校和家长都是以上国家统招包线(即中专线),被录取为包分配的录取生为主的。由于各地区名额不一样,很多高考大省竞争十分残酷,录取比例一般都是二十几比一。当时只要考上,不管中专、大专,在家族及村中都是特大喜事,都要请放电影庆祝的。

二、客观分析。在没有调查核事之前,对事件各方言辞都要持3分怀疑,不要轻易下结论。因为每个当事人所处环境、所持利益、所站角度以及文化素质、认知能力等不同,都会影响其所持观点、态度和看法。如苟晶被顶替事件中,苟晶的说法与调查结果就有较大出入:

1、所谓是尖子生的言论是不实的。以会考

时仅语文是A,还有一科不及格,证实其当年学业能力仅具有接近当年高考中专线水平。这与第一年高考未上中专录取线,第二年高考刚上中专录取线相符合。那时读过高中的都知道,会考题目简单,一般能考上中专、大学,9科至少7科A,根本不会出现不及格现象。

2、第一年没填志愿而复读是自己选择的,没有人强迫。

3、第二年高考是自己填的志愿,虽没填被录取学校,但还是选择了"服从调剂"一栏。当年苟晶高考成绩为569分(满分900分),济宁市中专(理科)录取统招分数线为570分,后调整为555分。也就是说调整后才上线,未被所填志愿学校录取,而因选择了服从调配被湖北黄岗水利电力学校录取,完全正常。

4、被录取学校不是野鸡学校,也不是未学得一年便辍学打工。湖北黄冈水利电力学校是部属重点中专,而且苟晶在这所中专学习两年,正常毕业,圆满完成学业。

5、班主任邱印林并没有像黑社会一样带4个大汉找她。根据视频监控,邱印林是和其妻子、次子和长女一起找的苟晶,而在浙江,也只有邱印林一人进入苟晶的厂区。

三、理性判断。

1、理性判断官方的调查。总体讲,官方的调查是详实可信的。从苟晶的分考成绩、录取分数、志愿填报、被录取、中专学习,到邱印林的顶替运作,到邱小慧参加工作的进一步篆改,调查详实,结果是较为全面的,事件的来龙去脉,摸得是很准确的。

2、苟晶反映的问题整体上属实,但部分言辞有出入。更有甚者,帮着苟晶提出要核查高考试卷才算彻底,理析分析下,如果班主任有修改高考分数的本领,何必转那么多弯找苟晶,直接改自己女儿分数就行了!而且为什么还要读委培呢?

3、邱小慧及父亲的行为肯定是违法的。特别是邱印林,作为老师做出高考舞弊行为,是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是严重破坏高考制度、损害教育公平的。

4、进一步完善制度和管理才是社会和网友的共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