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曹操的智囊团去哪了?

家有儿女uncle钟


荀彧

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三国志 魏书十》

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氏。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算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夫以卫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后汉书卷七十 郑孔荀列传》

荀令君之仁,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荀攸传》注引《傅子》

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曹操曰:“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曹操称“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攸传》注引《傅子》

司马宣王常称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钟繇以为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或问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颜子,自以不及,可得闻乎?”曰:“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咨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陈群与孔融论汝、颍人物,群曰:“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荀彧传》注引《荀氏家传》

荀攸

曹操: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馀年,无毫毛可非者。

曹操:荀公达真贤人也,所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达即其人也。

傅子:荀令君之仁,荀军师之智,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

曹操: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也。

陈群: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

曹操: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荀攸专

曹操: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曹操: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甯武不能过也。

陈寿: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劝变,其良、平之亚欺!

贾诩

陈寿: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劝变,其良、平之亚欺!

程昱

陈寿曰: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郭嘉

陈寿曰: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个人认为此5人荀彧和贾诩并列第一,2人都是三国时期一流军师,才智不相上下,2者才智所表现的才能不一所以不好评论。荀彧善内政,乃曹操手下第一内政高手。贾诩善计谋,乃曹操手下第一心计谋士,其阴险无人出其左右,而且是个会自保的人。荀攸和排第2,曹操攻打张绣,吕布,袁绍等强敌时,荀攸都在他身边为他出谋画策,并每每成功.可见他精通谋略,但是把他放在贾诩之后,并不是说他的谋略不及贾诩,而是其心不歹于贾诩。程昱,他也是个很厉害的谋士并且还会带兵,曾于东阿率领民众抗击黄巾,就是他未在曹操集团时的战例,并在吕布举兵来侵时和荀彧保住3城,他的谋略只是稍逊色于文若。郭嘉就是第3了,按照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此中排列可看出他在程昱之后,他被称之为鬼才,会看清时势并准确判断。排在最末,是因为他没有军事才能,没带过兵,也没有过战绩,未死之前谋略方面的功绩在也没有前4者大。但是他深知曹操之心,受到曹操极大的赏识 。


影小集


智囊团仅仅是参谋,不是最终的决策者。曹操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聪明人也有其固执所在,当曹操最终决定了,智囊团也无能为力。

需要说的是军事上两大谋主荀彧、贾诩。在赤壁之战后,曹操说悔不听奉孝之言,这里说的奉孝就是荀彧。荀彧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但是身体非常不好,在赤壁之战荀彧去世了。而贾诩这个人利害之处在于看透人心,但是因为是后来到的曹操那儿,所以非常低调、不着重表现自己。


周晓林律师


曹军在赤壁之战的大败,非智囊之过,乃曹操之失。

《三国演义》本非正史,书中关于赤壁之战的文字,对曹操的智囊团的描述都是只言片语,而大量的篇幅都是描写孙刘两家的文臣武将的计谋,这与作者罗贯中“扬刘抑曹”的写作思路有关,更是为营造诸葛亮的主角光环。

实际上曹操的智囊团,在曹操攻袁绍,灭吕布。逐张绣,取荆州的系列重大行动中都有卓越的表现,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了局面。

就如随曹操同下江南的谋士荀攸,就曾为曹操献奇计十二次,计计有效,如曹操征伐吕布时,出计水淹邳州城,活捉吕布;官渡之战中,又献计除掉了颜良和文丑等,有“谋主”之称。

难道到了江南,众智囊因水土不服,就智商归零了。在赤壁之战就没有提过一点合理化建议吗,也看不透孙刘设的计谋?

其实不是,在出征前,曹操的谋士荀彧就建议过如何取下荆州,《三国志·荀彧传》记载:“会表病死,太祖直趋宛、叶如彧计,表子琮以州逆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

还有贾诩,在曹操占领江陵以后,就其水路进攻东吴提出过想法,《三国志·贾诩传》记载:曹公入荆州,降刘琮,欲顺江东下,以取孙氏。贾诩言于公曰:“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闻,兵势盛矣!若因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江东可以不劳众而定也。”

那为何曹操的智囊团在赤壁之战集体消失了?这与曹操有莫大的关系。

未能知己知彼

曹操之所以能扫平北方诸侯,那就是对北方对手做了充分的了解,并根据自身情况加以应对,才能打出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才可以屡战屡胜。

而进攻江南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攻荆州时,曹操及手下人都认为,搞定荆州起码得几年时间,因为刘表有十多万部队,而且经营数十年,地盘广阔,实力雄厚。没想到刘表不争气的儿子刘琮闻曹操大名,吓得赶紧举荆州数百万众归降,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

曹操向来讲究兵贵神速,如今轻易得了荆州,更兼自己本身实力雄厚,又收编了荆州的水军,认为可以一鼓作气,拿下江南半壁。就忽视对孙刘军事部署的情报收集。

而对手却“知己亦知彼”,《三国志·赤壁之战》有: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过于自负而骄

曹操在称霸北方之后,又轻易拿下了荆州,这时候的他,踌躇满志,对江南之地志在必得,感觉自己马上能一统天下了,任何的消极言论都听不进去,曹操的性格,谋士们都知道,知道如果现在进言也得不了好,《三国演义》就写到过一件事:曹操赤壁大战前,大宴众将,酒后横槊吟了首诗,诗中有句:“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结果有个不识时务的刘馥,说这几句诗有不吉之言,曹操大怒,手起一槊,刺死刘馥,此刻的的曹操已经自负到了极点了。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众多,其中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古语曾言“谋事在天,成事在人”,曹操在这一战中“天时、地利、人和”皆失,失败是必然的,赤壁之战时谋士能起到的作用就不大了。

由史鉴今,在现代的管理中,如果决策者在决策时过于的自我,不利用好自己的智囊团,曹操的赤壁之败的故事,未尝不会重演。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侵联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