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颜真卿书法上的地位?其书风为什么感觉不是大众学习的主流?

筱让


关于“怎么看颜真卿书法上的地位?其书风为什么感觉不是大众学习的主流?”这个问题,我想颜真卿作为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经过长达一千多年的洗礼,如今依然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其书法的地位无可代替。至于怎么看他在书法上的地位和其书风为什么不是大众学习的主流,我试着从一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了解颜真卿的人品

我们只知道颜真卿书品之高,但他卓越的道德人品却被书法领域耀眼的光芒给挡住了,就像明代文学家徐渭评价王羲之“以书掩其人”一样。他是历史上少有的人品、书品俱佳的典范。在阐述他在书法上的地位之前,我们先了解了解他的人品吧。

颜真卿像

一、为官之道,公正廉明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颜真卿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担任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的职务。据《颜氏家庙碑》记载,颜真卿曾经“三院御史,四为大夫,六为尚书”,官至太子太师。经历从九品芝麻官升迁至一品大官,侍奉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代皇帝,时间长达将近半个世纪。

颜真卿无论担任多大的官职,都严格的恪守职责,遵循为官之道。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黎民百姓着想,为官清正廉洁,不谋私利,公正无私,尽职尽责。颜真卿自己曾经也说过:“所以尽职者无他,正己格物而已,忠君爱民而已。”

二、直言不讳,刚正不阿

颜真卿,一心为国,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不畏强权,被奸恶之人杨国忠、卢杞、杨炎等排斥以、诬陷,屡遭贬谪。而颜真卿宁愿受罚,也不改其正道直行,经历数十年的坎坷官场,终究没有改变他的志气。颜真卿在《守政帖》中道出自己的心声:“政可守,不可不守。吾去岁中言事得罪,又不能逆道苟时为千古罪人也。虽贬居远方,终身不耻。”,在他看来,秉承道义的直言是自己的职责和本分,无论如何,也不会违背道义为一己之私而成为千古罪人。

颜真卿楷书

三、忠义气节,不惧生死

颜真卿的忠义气节,辉映古今。安史之乱扰乱了唐朝的社会秩序,然而忠义的士大夫们却少之又少。安禄山叛军所到之处的洲县纷纷瓦解,地方官吏要么逃跑要么投降。颜真卿那时早就看出了安禄山的叛逆之心,所以提前“高筑墙,广积粮”,在安禄山叛军抵达时,拼死抵抗,誓死捍卫唐朝的每一寸江山。

颜真卿的忠义气节,在与叛军李希烈的谈判上达到极致。李希烈的叛乱也威胁到唐朝的统治,唐朝这么大的国家却束手无措,最好的办法就是讲和。宰相卢杞想借机谋害颜真卿,于是向德宗建议派77岁高龄的颜真卿前去谈判。

颜真卿明知此去凶多吉少,却毫不退缩,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毅然奔向了“地狱”。李希烈先是扣押颜真卿,后又威逼利诱,颜真卿一点都不为所动。面对李希烈的活埋、火烧等的恫吓,他面不改色,毫不畏惧。最后颜真卿被李希烈缢死,壮烈殉国。

颜真卿楷书

其次,颜真卿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我们也知道,颜真卿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仅次于王羲之,他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的楷书合称“楷书四大家”,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欧阳修曾说:“

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朱长文称赞其书法:“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颜真卿的书品和人品相得益彰,楷书雄伟端庄、刚强有力、气势磅礴。他的书法,既有前人书风中的气韵法度,又不为唐朝严谨的书风所束缚,突破唐人的墨守成规,自成一体——颜体,宋欧阳修评价颜真卿说:

“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宋朱长文《续书断》中列其书法为神品。”

颜真卿楷书

颜真卿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是相当高的,他是唯一一个能和大书家王羲之相抗衡的人物。他的书法,起着承前启后的的作用,其楷书最多,行书、草书兼而有之。他生于楷书盛行的唐朝,不随波逐流,开辟自己的书风,成为后人的顶礼膜拜的对象。

颜真卿用笔浑厚凝重,有屋漏痕、印印泥等篆籀用笔的气息,以圆笔为主,有血有肉有骨,结体以外拓为主,整体大气开张,形成颜真卿独特的风格。元陈深这样称赞颜真卿:“

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處殆出天造。”,苏轼也作诗说:“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颜真卿行书

颜真卿行书结字宽博大气,雄浑稳重,大小有对比,左右有呼应,因势赋形;章法气势连贯,参差错落,起伏跌宕,一气呵成;笔墨浓淡有虚实,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层次变化丰富。黄庭坚尤为敬服颜真卿书法,曾云:“笔意纵横,无一点尘埃气,可使徐浩服膺,沈传师北面。

颜真卿书法影响了一大批书法家,如唐代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蔡襄、米芾、苏东坡、明末清初王铎、清代晚期何绍基等,数不胜数。而且颜真卿的楷书一直影响到今天,很多书法爱好者都把“颜体”作为初学的对象。

可见,颜真卿在书法上的地位之高。

颜真卿草书局部

最后,颜真卿的书风为什么不是大众学习的主流?

什么是大众主流书风?简单的说就是大家都学习的或者能欣赏的书法类别。

在古代,书法是门阀士族或者家庭较为富足的家庭才有资格接触到的,普通老百姓基本都是文盲,能识文断字并不多。所以,在古代,书法是属于文化人的,也就是小众的。

现当代书法虽然得到了很广的普及,教育水平相当高,按道理说这样给书法提供了一个相当肥沃的大众土壤,但是真正书法艺术仍然是小众化的。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房间,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房间装饰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有富丽堂皇的、有简单明朗的、有甜蜜温馨的等,各式各样,因为每个人欣赏美的角度不一样,能装饰出具有独特艺术性风格的人并不是很多。所以,书法艺术也如此,不是每个人都能站在艺术的角度去欣赏它。

严格来说,颜真卿虽然被我们大家所熟知,但颜真卿的书法艺术是小众型的,一般人的眼光欣赏不到其艺术的层面的美。虽然后世学习颜真卿的书法家很多,但这些书法家都是从成千上万个学习书法的人当中脱颖而出的。所以,颜真卿的书风并非大众化学习的对象。

综上所述,颜真卿作为书法史上的一个“巨人”,他的书法风格独树一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座后人很难跨越的高峰。其书法有较强艺术性,这种艺术性,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的。


素手国风


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他是和王羲之并驾齐驱,而开宗立派的人物。

苏东坡视颜书为书法上的最高典范,且学颜有成。他在《书吴道子画后》的跋语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尽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他将颜书与杜诗、韩文相提并论,足见评价之高。

宋朱长文在其《续书断》中评曰:“(颜鲁公)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仰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又说:“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为了统治其辽阔的疆域,全面建立起了前所末有的封建统治。遴选官员,参加科考者,必须恪守法度,写出一笔妙合古人的字来。封建盛世的豪情壮志,使其时的书法确有一种雄强振发的精神。颜真卿生逢其时,蓬勃而出!

颜真卿出生于家学深厚的书香门第。他的远祖、曾祖、祖父辈都是著名学者和书家,母亲也是传世书家。他不仅勤于学习,而且善于学习。他学习目的性很强,学习前人有选择、有取舍,对前代书家的书迹,均能得其佳妙,消化吸收。

他曾先后两次,辞去官职,前往洛阳,向张旭请教笔法,并将对话录编成《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一卷。放着现成的官不做,不辞劳苦去学书法,这在崇尚高官厚禄的古代是不可思议的,足见其学书决心之大。

他吸收众家之长,在笔法、结体、布局、墨法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大胆地对以王羲之为代表的秀逸姿媚的书风进行革新,创造出了奇伟秀拔、圆劲苍古的新书风,成为开宗立派的大师,而名垂青史。

颜真卿是经历了盛唐而进入中唐的人物,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由郎官而节度使、尚书,进爵鲁郡开国公,是唐王朝政权机构中的重要成员。他既有繁荣强盛的盛唐之世的经历,又有中唐之后动乱年代的情感体验。盛唐之世国家无比的强盛,人民具有的雄大魄力和无比的自信心,是他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具有卓越的人格情操。他忠君、爱国,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他立朝刚正,敢于同权奸针锋相对,虽屡遭打击陷害,耿直刚烈的品格始终不变;他为官清廉,不蝇营狗苟;为国家大计,他不辞奔波之苦,不顾个人安危,劝降叛贼李希烈,大义凛然,最终以身殉国。他是刚正义烈之士,必然具备坚韧厚实、雄壮正大的审美追求。

书法形式是生命的形式,是人的形式。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有其人,必有其书。颜鲁公不袭前迹,一变古法,于二王之外另辟蹊径,以雄浑正大的壮美书风巍然卓立,为人们树立了新的美学典范。

他象一颗灿烂的巨星,发出炫目的光辉,与王羲之并雄书坛,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但是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与遵为“书圣”的王羲之相比,还是不能等量齐观的。历来评王羲之书法“尽善尽美”,“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

而对颜鲁公书,则多有不同看法。唐人尚法。讲求书体的整齐方正,每个字各守规定的界格,该长的笔画不得伸展,该短的笔画不得收缩,如颜之典范楷书,都是在界格内满框书写,规定范围之外决不伸出。从实用角度看,规范整齐,但总觉失却“天然”和“生动”。

另外,由于审美趣味的偏向,对颜体书法贬损的言论也屡屡见之。

南唐后主李煜有《书述》,评颜书说:“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一体。真卿得右军之筋,而失于粗鲁。”又说:“颜书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叉手并脚田舍汉。”这种看法,同其全无男子气概的审美观有很大关系。

宋代米芾说:“颜柳挑踢,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也,从此古法荡然无遗矣。”

近代帖学大家白蕉也认为:“颜书正楷大字,除雍容、阔大、严肃、有廊庙气象外,别无好处。《多宝塔》为举子干禄所法,原属梁隋人一路写经体。行书《三表》诸帖,甚甜使人爱,实亦容易误人。”

他还说:“余于书不薄颜柳,而心实不喜。颜有俗气,柳有匠气。”

这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评价书家之书风和其作品,不能用科学仪器检测,只能靠人来评判,而人是有倾向性的,即审美趣味和艺术的倾向性不尽相同。

数千年中国书法发展史,甲骨钟鼎,简帛碑帖,书家林立,风格各异,选择多多。颜体书风,未能占尽风光,成为大众学习的主流。而古往今来,学颜书者甚众,成名成家者不乏其人,也是不争的事实。

晚唐的柳公权和五代的杨凝式,实为鲁公嫡传。

五代之后,宋四家之书,皆出于鲁公。米芾虽对颜之楷书时有贬意,但对鲁公行书则大为叹服,其行书虽主要以晋人为宗,但仍可窥见师颜之踪迹。

元代的耶律楚楚、鲜于枢,明代的文征明、祝枝山及明末清初的董其昌、王铎、傅山等人都对颜书注入了巨大心力。

有清一代,如刘墉、翁方纲、伊秉绶、翁同和、钱沣、何绍基等都在颜书的继承和学习上卓有成效。

史实证明,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最伟大的书法家,他的书风虽不是大众学习的主流,而其影响之深广和久远,是历史上的其他书家无可比拟的。


耑庐


颜体书风是壮美一路的代表,也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以雄强博大,端庄严正的风格表现了儒家文化思想內涵。

宋董逌《广川书跋》云:“鲁公于书,其过人处,正在法度备存而端劲庄持,望之知为盛德君子也。″

清冯班《钝吟书要》云:“颜鲁公书磊落巍峨,自是台阁中物。"又云:″鲁公书如正人君子冠佩而立,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人们欣赏和学习颜体书法,也易得到儒家思想精神陶冶,他的书法在书法史上有很大影响和很高地位。后世学书者众多,人们敬畏其人,学其书法。

颜真卿书法,继承了颜、殷两家传统,吸收同时期名家和民间书体的风格因子。在楷书、篆书、行书、草书多种书体都涉猎,达到了很高水平,行书《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书法为颜真卿所书《自书告身》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