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总是用命令口气,其实是在漠视孩子的感受

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你说我像云,捉摸不定,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很适合当作亲子关系的主题曲呢!当孩子还是小婴儿时,只要一哭,爸妈就会一边安抚,一边猜测:「是不是肚子饿了?尿布湿了?」可是,等到孩子会说「人话」以后,爸妈这种细致、体贴的「猜心」技能,就慢慢退化,亲子之间的代沟自然也就越来越大。

Story 教养小故事

「小平,不要动妈妈的东西!」、「小平,马路很危险,不要一直乱跑!」……三岁的小平,让爸妈很伤脑筋,他们搞不懂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一个口令一个动作,自己家的孩子却总是讲不听,叫他别做的事,他偏偏爱做,总是要挑战大人呢?

想让孩子讲不听,就命令他吧

随着孩子生命的发展,孩子的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他努力地探索周遭的环境与事物,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建立出「我也会」的自信来。

然而,爱孩子的爸妈,常常「越俎代庖」做出踩线行为,总是用命令句来指挥孩子,代孩子感受与思考,比方对孩子说:「怎么吃这么少?赶快把这碗饭吃完才能下桌⋯⋯」、「天气变冷了,穿外套才可以出去玩。」、「那边很危险,不可以去那里玩!」、「你又在揉眼睛了,一定是困了,马上去睡觉。」⋯⋯但是,你又不是孩子,怎么知道孩子的感受呢?

面对爸爸妈妈的命令,性情温顺点的孩子可能就「放弃自我」,自己不去感觉、不去思考,反正一个口令、一个动作,等着爸妈来指挥就好;个性强一点的孩子,不是听而不闻、我行我素,就是在爸妈拿出权威的时候,才勉为其难配合一下,等到爸妈不在身边,就为所欲为。

将心比心地想一下,谁会喜欢一天到晚被人呼来唤去呢?就算我们长大了,也当了爸爸妈妈,每当我们的父母又用「我为你好」的理由来命令我们时,是不是也会在心里嘀咕着:「我又不是小孩子了,干嘛老爱管我呢!」而我们的小宝贝虽然小,但他也是个独立的个体,身为爱他的爸妈,我们有责任协助他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独当一面的人,如果只一味地命令他,是绝对没办法帮助他的。

用说理取代命令

那么,该怎么协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呢?关键就在于:「不要命令孩子,而要和孩子讲道理」。最重要的两个秘诀:「不要说教,而要说理;先说『怎么啦』,再说『怎么办』。」

这个时候,你的心中或许会浮现出一个想法:「孩子还那么小,就算讲道理他们也听不懂吧!」然而事实上,讲理不是要你和孩子说一长篇的大道理,而是「在真实情境中,协助孩子理解状况,掌握自己的行为,做出判断和选择。」因此从婴儿时期,就可以开始和孩子讲理。

当一个小婴儿哇哇大哭时,爸妈不会直接塞奶嘴给他,而是说:「怎么啦∼是尿布湿了吗?还是肚子饿了?⋯⋯秀秀喔!」一边安慰他的情绪,一边拼命地猜他要表达什么,你不会生气地觉得他是在给你找麻烦,这就是在和孩子说理。

说理要从小就开始,从孩子还是个小娃儿时开始,在他哭的时候安慰他说:「怎么啦?」就算孩子长大后也是一样,继续透过「怎么啦?」来理解孩子的状态,表达我们的关心,也协助孩子理解自己的状态,弄清楚自己的感受,之后就能发展出思考接下来「怎么办」的能力。

这一个过程,看起来很像只是在关心孩子,然而,这却是很重要的「练习说理的过程」,因为,我们的关心能够帮助孩子把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转化为旁人也能够理解的话语,自然而然,孩子就越来越能够表达自己的感觉,不再只会闹情绪,越来越有好好讲理的能力。

倾听孩子的感受

想要跟孩子说理,建立亲子间好好说理的习惯,一定要愿意聆听和理解(协助你理解孩子,也让孩子理解你),然后基于理解厘清状况,再来想怎么做比较好,怎么做是自己最不会后悔,是自己能够承受得来的。这个过程,是理性的发展,不管多大的孩子都一样,就算孩子很小也可以用比较清楚简单的语句,多帮他一起猜想,让他理解情形。

比方说,当小孩进到厨房玩瓦斯炉时,除了赶快把孩子带离现场,也要问孩子:「怎么啦?为什么你那么想去碰这个,是因为觉得很好玩吗?」有时候,也许他只是想要来找妈妈,到了厨房才突然兴起想碰瓦斯开关。

当孩子有状况发生,比方说和同学吵架,或是考试成绩不理想,这时,其实是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最脆弱的时候,大人如果不能透过倾听,理解孩子的感受,只会一股脑地说教,对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孩子当然没办法承担这种庞大压力,只好逃走了。

孩子小的时候可能还会傻傻也听训,长大以后,他自然就学会把自己的问题隐藏起来,不让爸妈知道,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而电视与平面媒体中的自杀新闻,受访者的爸妈和家人不也常说:「他平常都很乖巧听话,怎么也没想到他会这样!」这就是孩子承担太多压力所造成的结果。

容许孩子「做不到」,容许「再等一下」

孩子不是爸妈的附属品,你应该认真地把孩子当成一个有情感、有知觉、细致的生命来对待,当他发出任何讯号时,愿意多去了解,协助孩子弄懂到底怎么了,多花一点心思,协助孩子理解和感受,并经历这些选择,培养出孩子面对这个困境所需的各种能力。

先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再慢慢引导孩子考虑到周遭的环境、人的感受,陪孩子以他的基础做出最好的选择,然后,有耐性一点,因为孩子不可能一天就从「不会」变成「很会」。过程中要容许孩子「做不到」,容许「再等一下」,这是孩子非常重要的成长过程。爸妈不只是照顾孩子的身体,更要陪在孩子身边,理解他的感受,当那个很亲很亲的人。

照顾心绝对比照顾身体重要。身体在安全无虞的情况下,照顾以基础的需要就好;感情的照顾则要特别用心,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爱,这样孩子就算是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觉得:「我可以的!」并保有「我知道这很困难,不会责怪自己」的自信。

每次的说理,都是爸妈陪着孩子厘清感受,然后发展出解决能力的过程,这样的成长经验,将让孩子充满安全感与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