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递:公共祠堂七哲祠、总支祠敬爱堂、支祠追慕堂

我,是没有"宗祠"这个概念的。当年,我太爷爷是挑着担子从山东走到东北,长途跋涉的路上还死了一个孩子。太爷爷带着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在一个小山村安了家。随着父辈相继过世,"客从何处来"再也搞不清楚了。

一次听马未都谈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区别,他提到一点即南方还留有很强的宗族观念。举例说大概是潮汕地区吧,如果一个人需要一笔钱,同乡或同族都会相帮,而且不需要签任何合同或借据,全靠信任而言出必行。北方人,往往说得很好,但在做的时候会先观望,看看别人都咋做的,自己别吃亏,最后往往是说好的事黄了。靠着宗族的凝聚力,南方人很容易在异国和他乡做起大事,北方人往往单打独斗。

但电视剧"破冰行动"中,王劲松演绎的林耀东是不是也有点族长的意思。这种情况,宗族的力量也是挺吓人的。

所以,还是辩证法,事物都是有两面的。

在西递,我看了三个祠堂,梳理一下:公共祠堂七哲祠、明经胡氏总支祠敬爱堂、明经胡氏支祠追慕堂,不知道这么分对不对。

七哲祠,就在村口,原来奉祀的是宋元时期明经胡氏胡怀谷等七位经学名家,后来毁圮,现仅存门厅部分。大祭的时候,明经胡氏各房头选派支丁代表,由房长率领在这里祭祀。

敬爱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至1620年),后毁于火灾。清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5年)重建时,因胡氏子孙繁衍旺盛,遂扩建为宗祠。

追慕堂,建于公元1794年,为明经胡氏廿四世祖追思慕念祖父、父亲而建。

大家族中的这个"房"或"房头"概念,还是看了《大宅门》才知道的。有了这个概念,对于宗族文化和祠堂理解起来容易很多。这个就像生命树,虽然从一个根长出来,但分枝越来越粗大,就相对独立地生长了。从血缘上来讲,分支的血缘更近。

【七哲祠】

原来奉祀的是宋元时期明经胡氏胡怀谷等七位经学名家。就在村口附近,是一个独立的庭院,存留的东西不多,院中有一座走马楼,应该是复建的。门楼很漂亮,雕花门楼上的门额为"七哲祠"。

这是进村看到的一个门楼,很惊艳。以前的大祭在这里进行。

【敬爱堂】

爱堂原为明朝胡氏十四世祖之享堂,他的三个儿子为表示兄弟互敬互爱,故将享堂改建成祠堂,取名"敬爱堂"。那么,从十五世祖开始,都可以以这间祠堂为"祖"祠,所以,可以称为西递这一支胡氏的总支堂。


敬爱堂前的街应该属于主街,很开阔,门前流过溪水。门楼三进,飞檐翘角

进入悬有"胡氏宗祠"匾额的门楼,即是一个"四水归一"的大天井,中门樱花枋上高悬"敬爱堂"楷书匾额

从中门进入则为祭祀大厅,大厅很开阔,两侧分别书有"忠孝廉义"四个大字

祠堂中的匾额

后厅正中挂有祖宗遗像,上面悬挂的匾额上写着"百代蒸尝"四个大字,秋祭称"尝",冬祭称"蒸",这四个大字表示每年的春夏秋冬四时都要祭祀祖宗,而且要代代坚持下去,故叫"百代蒸尝"。

【追慕堂】

建于公元1794年,为明经胡氏廿四世祖追思慕念祖父、父亲而建。与敬爱堂比,这个就是那个的分支了。

大门也是飞檐翘角,即古朴又灵动


从入口走进去,绕过屏风,就是追慕堂的核心空间――方形天井和大堂

因为西递的胡氏是唐皇室后裔改姓而来,所以,这个堂中有李世民画像和牌位。

祠堂文化挺有意思的,至少可以把一个人的底细"描写"的清清楚楚。只要知道这个人是哪个堂的,那他是辈分、家族关系基本就知道个八九不离十。如果真的做了什么违反族规的事,很容易被"追溯",也很容易在亲戚中留下恶名。

西递的胡氏,即善于经商也勤于读书,他们要求子弟不管穷富都要读书。实在没钱的,族长会从公共的份额中给予资助。读书,的确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

推荐相关阅读:

我的黄山西递宏村“慢”游记

如果千古一帝名额只有一个,你会颁给谁?

西递:后边溪这边,有山有水有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