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第一(2)

【原文】

1.2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题解】

孝、弟(梯),是中国传统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弟弟对兄长持有的正确态度。

如此,可以防止犯上作乱的行为。这便是孝道的社会政治意义。自春秋、战国以后的每个朝代,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梯学说,主张“以孝治天下”。从重亲情扩大到有利于社会秩序的规范,这是有借鉴意义的。孔子重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强调以礼来建构社会伦理秩序。在这个秩序中,仁是其根本,而仁的根本又在于孝梯,是从懂得珍惜自己身边的亲人做起的,也就是俗语所说的“百善孝为先”。有了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友爱,然后推己及人,从而建立起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对应的关系秩序,达成社会的整体和谐。一个懂得孝和敬的人,自然会在社会中安分守已,不会去做逆反的事情。

【注释】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在《论语》中,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曹参和有若称“子”。

②弟(ti):同“悌”,敬爱兄长。

③鲜(xian) :少。

④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的倒装句,意思是没有这种人。

⑤与:即“欤”字;表示疑问的助词。《论语》中的“欤”字皆作“与”。

【译文】

有子说: “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

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