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大意,这些常用药物谨慎吃!当心引起骨质疏松

除了某些抗病毒药物对骨质疏松有影响外,还有

利尿剂、维生素K、喹诺酮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等乙型肝炎患者常用药物也会影响骨质疏松的发生。


利尿剂

利尿剂如今广泛应用于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治疗,我国《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将螺内酯和呋塞米推荐为一线治疗方案。

螺内酯其结构与醛固酮相似,为醛固酮的竞争性抑制剂,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阻断Na+-K+和Na+-H+交换,使得Na+排泄增多,可引起低钠血症。

在一项纳入8127例的研究当中,平均使用袢利尿剂4.4年的高龄女性(≥65岁)与未使用利尿剂的对照组比较发现,前者的髋部骨密度明显降低,骨密度降低风险较对照组高20%左右,这可能是因为呋塞米等袢利尿剂还可以抑制肾小管对Ca2+的重吸收,增加钙的排泄,引起低钙血症,从而导致PTH继发升高促使骨转化不平衡。

最终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因此临床使用利尿剂治疗肝硬化腹水期间需密切监测血钠、钙等电解质的变化。

维生素K

维生素K是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乙型肝炎患者的常用药物。

维生素K不仅通过调节钙在体内的利用促进钙离子整合到骨内,还介导了骨钙素羧基化的过程。

骨钙素的矿物质结合能力取决于3个谷氨酸残基,而残基的γ羧化就依赖于维生素K,提示维生素K可以通过促进骨形成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大量研究显示维生素K缺乏与髋部骨折风险提升有关,因此维生素K的使用可能对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起到保护作用。

但目前暂无关于乙型肝炎患者使用维生素K对骨质疏松发生影响的研究,需要在日后的临床管理和治疗过程中多加关注。

治疗建议

首先,骨质疏松和骨折发生高危患者的治疗中应避免使用替诺福韦,目前各国的骨质疏松指南关于治疗药物的推荐和选择已有较为明确和详细的介绍,包括钙剂、维生素D的补充,抗骨质疏松药物如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其他机制类药物(维生素K2类、锶盐)等。

上述指南和药物均针对一般人群骨质疏松的诊治,《肝硬化诊治指南》建议在补充钙剂、维生素D的基础上加用唑来膦酸,在降低骨折风险的同时,并没有增加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但需依照肾功能情况用药。建议各位在用药的时候,遵从医嘱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