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失荆州,仅仅是因为“大意”吗?

“大意失荆州”是多少年来的一句耳熟能详的成语,说的就是关羽轻敌而失荆州之事,加上小说《三国演义》的渲染,这似乎也成为了一件板上钉钉的事。然而,关羽失荆州,真的仅仅是因为“大意”吗?


关羽失荆州,仅仅是因为“大意”吗?

从大的战略格局来看,关羽北伐曹魏,本来是一步好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谋划的战略方针的核心,是这样一段话:“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前一部分的战略目标,随着在益州政权的稳固,可以说是基本实现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夺取汉中,自立为汉中王。之后不久,关羽率荆州之兵北伐,攻打樊城,水淹七军,大败曹军,“自许以南,往往遥应羽,羽威震华夏”,曹操甚至打算迁都以避其锋芒。因此,关羽北伐,是符合并实践了《隆中对》的战略构想。


关羽失荆州,仅仅是因为“大意”吗?

从战术角度而言,关羽北伐的时机选择也是正确的。当时曹魏正陷于东西两面作战的困境之中。经过一年多的战争,汉中终于被刘备夺取,大将夏侯渊被杀,这可以说是曹操遭遇的重大挫败;东面,同东吴在合肥一带的战争牵制了曹魏的兵力;而曹魏内部,京兆尹金祎伙同耿纪、吉本等图谋联结关羽发动叛乱,宛城守将侯音也起兵造反,被驻守樊城的征南将军曹仁发兵平定。可以说曹魏驻守荆州的部队军心不稳,对关羽而言时机是非常有利的。特别是对于谙熟水战的荆州兵而言,夏秋之际南方涨水,十分有利于作战。对于这一点,曹魏的官员也看出来了。当时为了防范东吴,曹魏在淮南一带部署了许多人马,但扬州刺史温恢认为:“此间虽有贼,然不足忧。今水潦方生,而子孝(曹仁字)悬军,无有远备,关羽骁猾,正恐征南(曹仁为征南将军)有变耳。”果然,关羽正是利用了八月暴雨导致汉水涨水之机,水淹七军,擒于禁,大获全胜。


关羽失荆州,仅仅是因为“大意”吗?

然而,关羽的北伐,不仅最终失败,还丢掉了荆州,使得蜀汉困于益州一隅,无力再向外发展。这个责任,恐怕首先应当由刘备来承担。按照《隆中对》的构想,刘备应该是“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策应关羽。但令人不解的是,在这段时间内,曹操从汉中回到了长安,又从长安赶到洛阳,甚至还打算亲自去救援樊城,最后还是派了大将徐晃带兵前往,自己在洛阳坐镇。反观刘备,坐守益州,既没有出兵策应,也没有发兵救援,甚至曹操故意将孙权愿意“讨羽自效”、偷袭荆州的计划泄露时,刘备依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坐视关羽在曹、吴两家的联合攻击之下败亡。后人也因此对刘备提出了不少质疑。所以,从战略角度而言,失荆州主要责任不在关羽。


关羽失荆州,仅仅是因为“大意”吗?

从关羽自身的策略来看,兵力不足,加上两面树敌,可能是导致失败的一个直接原因。刘备驻守荆州的军队本来就不多,诸葛亮入川时又带走了张飞、赵云等大部人马,留下的不过区区数万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水淹七军的胜利,同借助水势有很大的关系,对于这一点,曹操的部属蒋济也看得很清楚,他对曹操说:“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关羽能俘获于禁的数万人马,却无法攻破曹仁仅率几千人驻守的樊城,足见其兵力有限。而徐晃所率的援军一到,关羽就连败几阵,不得不撤围退兵。


关羽失荆州,仅仅是因为“大意”吗?

当然,真正给关羽致命一击、夺取荆州的,还是东吴。其实东吴内部对于如何对待关羽的问题上,还是有不同意见的。鲁肃从连刘抗曹的大局出发,认为应当安抚关羽;而吕蒙接替鲁肃后,从东吴自身的利益出发,建议孙权消灭关羽、夺回荆州。孙权还想通过同关羽联姻的方式,拉拢关羽,可关羽刚愎自用,不仅拒绝,还侮辱了孙权,逼得孙权听取了吕蒙的建议,趁关羽攻打樊城之机,偷袭荆州。其实这一消息在东吴出兵之前就已经被曹操故意泄露了,从而使得关羽军心不稳,很快被徐晃所击败;而留守荆州后方的麋芳、傅士仁也因不满关羽对他们轻侮,在吕蒙偷袭荆州时,开城投降,导致了关羽退路被断,败走麦城,最终被东吴所擒杀。


关羽失荆州,仅仅是因为“大意”吗?

因此,关羽失荆州,实际上是当时的外部环境,加上蜀汉集团的自身失误所造成的。当然,“大意失荆州”还是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总结的教训,同样也有一些悬案需要后人去破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