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爱孩子和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冲突吗?

李椭圆


我觉得宠爱孩子和培养孩子一点都不冲突。

宠爱孩子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关键是采取正确的方法。我认为正确的宠爱方式是对孩子心理活动的了解,对孩子情绪的无条件接纳、共情、理解孩子的情绪,包容他,不指责,不埋怨,不训斥,不谩骂。帮助孩子认知情绪(情绪只是具体事件引发的感受)进而有目的的引导孩子和情绪和谐相处、掌控自己的情绪,并用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发泄情绪。让孩子成为一个情绪平和稳定,内心有爱的人。

培养孩子指的是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着重于孩子行为方面的发展,这个时候要懂得放手,给孩子自己体会、是错、总结经验的机会,比如三岁可以训练孩子自己穿衣服,四岁教给他洗袜子洗手捐的方法,大人不要怕孩子在身体上吃苦,这些事对孩子来说恰恰是新鲜有趣的游戏。



中年少女猪吉拉


宠出来的孩子任性难管理。

大宝是第1胎,什么事都依着他。没有经验也是摸索着前行。饭是喂到了三岁,衣服帮他一直穿到上一年级。一年级是交给托管班的,一个礼拜回来一趟,可他偏偏拗着性子要天天回家,要不然是死活不进校门,没辙又在学校附近重新租房。

今天老师通知了,没有网课了,但要在家里面把以前学过的复习一下,他不干,吵着要和带二宝去县城看病的父母一起去。

惯出来的孩子长不大是有道理的,对父母依赖性太强,缺乏独立性,往往还以自我为中。

由于大宝的教育例子在那摆着呢,也是吸取教训。对二宝的教育理念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岁多就自己吃饭,看他自己吃饭的样子真可爱。他不习惯要人喂饭,你喂他还会遭他拒绝。

同样一件事,昨天他爸妈带大宝上县城有事就没带他,告诉他爸爸妈妈因为事情很多,不能一起带着他,这孩子是不吵不闹,愉快接受。

惯开头的孩子是很难纠正的,所以要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千万别惯孩子。


雨露育儿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父母爱其子女,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如果是太过宠爱孩子,变成了溺爱,那就是一种伤害,就会对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有所影响。

宠爱和溺爱的区别在哪?

宠爱一般是指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物质感情给予保护。

溺爱是照顾者和儿童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特征。溺爱既即不公正的物质感情给予满足与保护。此时照顾者庇护孩子,同时也妨碍孩子试图作出独立行动的任何努力。

由此可见,宠爱是因为喜欢而偏爱,而溺爱却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我们可以向孩子表达我们的喜爱之情以及去爱护孩子,但不可溺爱,让孩子一直生活在具有特殊待遇,能够被轻易满足或者是被剥夺独立的环境下。

正确的宠爱方式有哪些?

1、高质量陪伴

一个高效的陪伴并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陪伴的质量。

据调查数据显示:

三分之二的儿童和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为伍。

仅20%的父母重视与孩子的情感沟通;

仅30%的中国父母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

而73%的父母会因为工作取消和孩子的约定。

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如何提高陪伴质量呢?你可以这样做:

①陪孩子吃一顿精心制作的晚餐

由于早上的匆匆忙忙,中午的忙于工作,多数家庭的聚集时间就变成夜晚。这时候一顿可口的晚餐就变得尤其重要了。吃饭的环境还是比较悠闲和惬意的,可以利用这个时机,和孩子聊聊天,说一说今天生活中的趣事,或者是遇见的困难,进行情感的联结。

②固定一个时间段和孩子互动

如果每天都要求爸爸妈妈腾出时间陪伴孩子,也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点,陪孩子一起看书,或者是游戏。此时,一定要记住,孩子才是主体,在安全而又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不要计较那些规则,只要让他们能够开心的玩耍就可以了。

③专心地陪伴孩子

陪伴孩子的时间已经很少了,这时候再不专心一点怎么可以呢!有些父母,看似在陪伴孩子,实际上却在一旁看着手机,并没有真正关注到孩子,这时候孩子只会因为你的不专心更加的失望和生气。

2、少一点表扬,多一点鼓励

看到这,许多父母可能不理解,表扬和鼓励又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鼓励,不要表扬?我们来细看一下:

表扬:认同的是外在,是结果。有可能会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

鼓励:认同的是内在,是过程。可以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平。

鼓励孩子要具体,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这幅画你很认真的画了一上午!”“你的字迹写的很工整!”“你的房间收拾的既干净又整洁!”千万不要笼统地说:“你真棒!”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你是在敷衍他,而不是真正的称赞。

3、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

父母总是告诉孩子这里危险,那里很脏,这个不能碰,那个也不能碰,导致孩子开始畏手畏脚,不敢尝试。人生就是探索未知的过程,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不应该被我们禁锢。每一次的跌倒都会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只有让他们学会从跌倒中站起来,才能更加勇敢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1、有远见的父母,都带点绝情。

很多父母看见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吃饭,就会捧着个碗,追在孩子身后,吃一口,就再吃一口。相信这样的场景在很多人身上都发生过,看似是怕孩子吃不饱饿着,实际是让孩子养成了骄纵,依赖父母的坏习惯。

2、如果不能一辈子当孩子的保护伞,就不要替孩子包办一切。

纪伯伦说:“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父母保姆式的包办一切,不仅会毁了孩子,也会让孩子觉得理所应当。如果父母一直挡在孩子面前,孩子缺乏动手能力,长期以往,就会丧失自信心、责任心和自我创造的能力。

3、懂得放手,才是深爱。

孩子的成长,我们可以参与,却不能替代。你替孩子避开的风险,生活总会如数奉还;你替孩子走过的路,孩子仍然需要哭着自己重新走一遍。作为父母,如果你总是在孩子想去掌控这个世界的时候替代了他,那他就失去了成长的最佳机会。真正爱孩子,就是要狠心的放手,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彩虹。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终有一天他们需要独立,自己走未来的路。作为家长,可以给予他们呵护与关爱,切记不可溺爱孩子,让他们丧失独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