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惆怅脸”的妈妈,养大的孩子是啥模样?两种极端可预料

“文/暮沐(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在孩子面前,你表现得高兴的时候多,还是不高兴的时候更多呢?

妈妈们回想一下,是否经常有这样的场景:

在上班期间,对领导同事笑脸相迎,对朋友亲戚有说有笑,对陌生人恭恭敬敬,但是一回到家,关上房门,对自己至亲的家人和孩子,却经常指责批评,甚至讥讽谩骂,永远摆出一张“惆怅脸”,好像每个人、每件事都惹你生气?

案例

罗明刚刚升入初三,老师发现他这个学期成绩下降得非常厉害,以前是个开朗活泼,热情友善的男孩,现在变得沉默寡言,常常自己一个人呆着,有时候又脾气暴躁,对待学习也不认真,上课经常走神。

家长会时,老师见到了罗明妈妈,询问罗明在家里是否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妈妈说:“可能是因为前段时间我创业失败心情不好,总在家里对他发脾气的缘故。”

老师说:“每个妈妈都会或多或少地对孩子发脾气摆臭脸,孩子不能理解,妈妈为什么不高兴?是不是因为我的原因让妈妈不高兴?怎样才能让妈妈高兴?这些问题常常让孩子不知所措,却又不知该向谁诉说。

照此下去,压抑了孩子的本性,滋生出自卑心理,前途令人担忧,很难有出息。”

分析:妈妈的情绪和孩子关系大吗?冷暴力应对安全感丧失

所谓母子连心,孩子最先识别的人脸就是妈妈,妈妈的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都在孩子的大脑中不断强化刺激,加深记忆,随着情感认知逐渐丰富,孩子能够非常精准地捕捉到妈妈的情绪变化。

若是妈妈经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生气、难过、失望、痛苦等负面情绪,孩子就会产生疑惑,不明白妈妈为什么会不高兴。

甚至一度以为是自己的原因造成妈妈生气,不确定妈妈接下来会有怎样的举动,自己做什么会引起妈妈的不满,导致内心恐惧感出现,使得安全感丧失,影响健康心理搭建。

俗话说:“惆怅脸”等于“冷暴力”,妈妈切不可犯,长期冷暴力对孩子的危害比想象更严峻。

妈妈的“惆怅脸”易造成两种极端性格,现在改还来得及

冷漠型人格

长期生活在这种冷暴力的阴影下,孩子的潜意识中形成一种保护机制,对周围的人和事渐渐变得冷漠疏远,看似对什么都漠不关心,高傲孤冷,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但同时又在内心极度渴望被关注,被认同,被肯定,陷入非常矛盾的痛苦怪圈中。

讨好型人格

由于长期极度缺乏安全感,孩子会在社交中不自觉地使自己处于被动,时刻注意观察别人的一举一动,生怕自己的某个不小心就踩到别人的“雷区”,引起别人的不满。长此以往,就变得唯唯诺诺,无法控制地迎合别人,讨好别人。

​情绪敏感易怒的妈妈,要学会积极调整,用笑“蓄杯”

作为一个家庭的灵魂人物,妈妈的情绪往往决定一个家庭的整体氛围,如果妈妈不高兴,爸爸也常常受其感染,暴躁易怒,或者消极懈怠,最终,

孩子要承受来自父母两个人的伤害,给孩子的身心健康都会造成不小的阴影。

当然,这个社会对妈妈这个身份赋予了太多角色,面对来自家庭、事业、人际关系的种种压力,妈妈们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有时候发火发飙也是在所难免。

亲子教育中有一个“蓄杯理论”,是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空杯子来到这个世界的:

如果父母给杯中倒入快乐、信任、爱、亲密,孩子的心中就装不下负面情感,孩子的世界就是阳光温暖的。如果父母给杯中倒入的是悲伤、痛苦、失望,孩子的心中自然就装不下正面情绪了,孩子的世界就是阴郁灰暗的。

父母要给孩子传递正面积极的影响,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发泄负面情感,在孩子面前收敛自己的“惆怅脸”,把充满爱的一面传染给孩子,给他的整个人生都渲染上快乐幸福的底色,孩子长大后,也会把平和温暖的阳光性格传递给下一代。

宝妈们,你们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吗?欢迎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

PS:本文配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