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自视过高吗?

焱焱qwer


根据《资治通鉴》第六十五卷的记载,是有这么点意思的。

建安十二年,也就是赤壁之战的头一年,刘备三顾茅庐,《资治通鉴》说的是“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颍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信然。”也就是说,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但是当时除了徐庶和崔州平外,并没有得到世人认可。

当然,诸葛亮作为一个读书人,又对天下局势了然于胸,却深藏隆中,自然是关心天下大事,渴望建立一番功勋的,只是他没有找到明主,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嘛,从志向上来讲,他定然有管仲、乐毅那样辅佐明君、匡扶社稷、拯救黎民、千古流芳的雄心壮志,这个无可厚非。

那么,从才能上讲,他有没有能够支撑他那伟大志向的才能呢?我个人觉得,有,但还不足以实现他的理想。

首先,战略有误。他的隆重对策,为刘备谋划了三分天下之路,这对当时连根据地都没有的刘备而言,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规划,而刘备以隆重对策为指导思想,也确实得荆州、取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与曹魏和东吴三分天下。然而,隆重对策也有其局限性,甚至是错误的地方,而这个错误,也导致蜀汉止步于汉中,无法再北上半步。诸葛亮在《隆中对》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蜀汉本就弱小,还采取分兵作战的思路,无法集中优势兵力,这就是毛主席为什么说诸葛亮六出祁山乃至蜀汉不能北定中原的原因,这是战略上的思悟。

其次,战术有误。诸葛亮在军事上的表现,集中在刘备死后,七擒孟获与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对他来讲是小菜一碟,可六出祁山时,他又过于谨慎。当然,我不是说谨慎不好,毕竟蜀汉弱小,诸葛亮不敢冒险。可就是这过度求稳的性格,可能让他失去有利战机。在首出祁山时,魏延提议奇袭夏侯楙,进而西定咸阳,但诸葛亮觉得很冒险,没有听。而后,面对张郃大军,不亲自坐镇,反而让没什么实战经验的马谡去守街亭,导致惨败。再有,诸葛亮几次北伐,明知粮草是最大问题,却没有早先解决问题,直到最后一次北伐时,才顾及此事,就地屯田。

第三,为政有误。诸葛亮最让人敬佩的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成也是它,败也是它。作为丞相,而且辅佐的是扶不起的刘阿斗,他凡事都亲力亲为,这绝不是什么好事,他应该做的是适当放权,抓大放小,调动部下的主观能动性,激发部下的聪明才智,腾出时间和精力去抓那些关键性的东西,解决那些关键性的矛盾问题。

个人一点粗浅的见解,如果大家不同意,喷的时候,温柔点哈!


小白读资治通鉴


诸葛老学长名气大得很,对其自比管仲、乐毅这一点,打小就很崇拜。看了《三国演义》后,那直接就跪啦。

不过呢,多少看了一点史书后,感觉不是那么回事。现在看来,诸葛亮好像有些言过其实,名不副实。

不清楚诸葛亮要跟管仲、乐毅比啥,诸葛亮没出山前,自然没有成就可言;出山之后,其成就也远不能与二位相提并论。与管仲论忠君吧,管仲就没把国君放眼里;与乐毅比委屈吧,诸葛亮一般人还不想伺候。

那就只能说,诸葛亮自以为治理天下能与管仲相比,平定天下可与乐毅并论。

但诸葛亮话是说了,也有人相信,但毕竟没有做到哦,岂不自视甚高呢?

01

不看广告看疗效,能力是一回事,但还得看成就哦。

管仲、乐毅可是牛人,其成就是写在史书上的,恐怕远在诸葛亮之上。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颍上人(今安徽颍上) ,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春秋五霸首霸是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那是管仲辅佐建立的霸业。

齐襄公时,国政混乱。管仲、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了鲁国,鲍叔牙保护公子小白去了莒国。

后来齐国国君被杀,哥俩都想回来做国君。鲁国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率军前去截杀公子小白。在半路上,管仲一箭射中了小白的带钩,小白假装倒地吐血而死,骗过了管仲。

管仲回来报捷,公子纠很高兴,慢吞吞到达齐国后,听说公子小白已经即位,是为齐桓公。

为了躲避追杀,公子纠就回到了鲁国。

齐桓公想把公子纠及其师傅管仲、召忽一起干掉,鲍叔牙与管仲是好基友,就对齐桓公说:“君上仅仅要治理齐国的话,你师傅我就办啦;如果你要称霸的话,非管仲不可啊。”

齐桓公识货哦,就写信让鲁侯处死了公子纠,以报一箭之仇的名义,让管仲回到齐国治罪。

公子纠另一位师傅召忽就为公子纠殉难尽忠啦,但管仲却不干。而且还振振有词,说尽忠是为国家尽忠,不是给哪个人尽忠。

我靠,这是哪里话啊,不过也貌似很有道理哦。

齐桓公不计前嫌,任命管仲为相国,以鲍叔牙为辅,齐国大治,成为春秋首霸。管仲也被称作“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

乐毅(yuè yì),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

乐毅是战国时期,燕国名将,最牛逼的是公元前284年,率领赵、楚、燕、韩、魏五国军队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不要以为五国联军多么牛叉,面对强大的齐国,他们都是被人任意宰割的羔羊。乐毅就是一头暴怒的雄狮,带领这群羔羊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齐国。

但由于燕惠王猜忌,乐毅只好投奔赵国。

曹操在其《述志令》中,也曾经惦记过乐毅、蒙恬,他说: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因为乐毅、蒙恬都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受到君王猜忌,想起他们,曹操就想流泪哦。

诸葛亮未出山之前,显然不是与管仲、乐毅比这个,自然是自以为能力可与他们相比。如果有人能用他,就可以创造像管仲、乐毅一样的功绩。

那就看看,诸葛亮出山后的表现吧。

02

诸葛亮算得上一代名相,上马可为帅,下马能治国,但其成就的确无法与二人相比。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诸葛亮身高八尺,自比管仲、乐毅,当时的人对他都不感冒,只有崔州平、徐庶跟他友善,认为他不是在吹牛。

这恐怕不是说诸葛亮与管仲、乐毅都是身高八尺,个头差不多吧,还是说能力相当。刘备三顾茅庐,听了诸葛亮的隆中对后,认为与诸葛亮就是君民鱼水情。于是,鱼儿离不开水。

看一下,诸葛亮出山后的大事记吧。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刘表病逝,刘琮投降。刘备从樊城南逃,路过襄阳。诸葛亮建议刘备取襄阳,但没有被采纳。

刘备携带十几万人南行,日行十余里,被曹操五千精锐骑兵在长坂坡追上,刘备血战,只带领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逃走。此时,有人劝阻刘备提早轻装前行,刘备不采纳,诸葛亮也没辙。

刘备固执己见是他的事,但诸葛亮不能成功劝阻,就是诸葛亮的责任啦。

问题出啦,总不能只埋怨老板不听话吧。

刘备、诸葛亮把隆中对的战略丢在了长坂坡,就想去交州投奔苍梧太守吴巨。幸好遇到了专门前来接头的鲁肃,经过鲁肃劝说,这才有了孙刘联盟,有了在赤壁打败曹操的历史壮举。

如果刘备、诸葛亮到了交州,还会有赤壁之战吗?恐怕会的,但与诸葛亮就没有一毛钱关系啦。

如果没有鲁肃的到来,诸葛亮会建议刘备主动与孙权联盟吗?恐怕够呛。

作为首席谋士,诸葛亮不能仅仅给刘备画个饼,更重要的是必须有一个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从取襄阳、投吴巨,再到孙刘联盟战赤壁,整个过程来看,看不出一点明确的战略意图,都是随机而为,没有一点套路。

在取西川的问题上,看不到诸葛亮有明确的建言,基本都是庞统的功劳。这就说明,取益州是诸葛亮的设想,但没有意识到刘璋邀请入川,是千载难逢的时机。此时不为,更待何时?

诸葛亮不积极主张入川,刘备自然就把诸葛亮放在荆州,而把力主入川的庞统带去。

庞统死后,诸葛亮被召入蜀,但此时局势已经明朗,只要张飞、赵云等带领人马围困成都就行啦。

但刘备却把力主与孙吴联盟的诸葛亮调入西川,而把主张主动放弃荆州的廖立留在长沙,协助关羽守荆州。这是刘备在人事任命上所犯下的重大失误。

虽然诸葛亮为廖立做了个大广告,说廖立与庞统才能相当,是足以辅佐成就大事的人才,但孙权不听忽悠。吕蒙大军一到,廖立就直接弃城逃走。

在荆州的问题上,刘备、诸葛亮死死抱住隆中对的战略不放,而庞统、法正、廖立等人都主张主动放弃荆州,经营西凉、雍州。

从湘水划界、襄樊之战、夷陵之战的结果来看,庞统等人的战略好像更为合理一些。

直到关羽战死,荆州全部丢失,诸葛亮这才意识到自己隆中对的战略,从根本上是有漏洞的。在另一个问题上,豹眼详细做过分析,这里就不多啰嗦啦。

更为有意思的是,庞统战死、法正病亡后,诸葛亮又以廖立诽谤刘备一心经营荆州之事,把廖立流放,最后死在汶山郡。这在《三国志·廖立传》有具体的记载。

当然啦,刘备不是燕惠王,他没有让诸葛亮独自带领大军征战过;但也不是齐桓公,除了筹备粮草,也没有完全放手让诸葛亮治理益州。诸葛亮不能让刘备言听计从,本身也就说明了问题,纵然不仅仅是能力问题,但也离不开能力。

把权力弄到手,才能够做事。不能得到权力,就说明还是能力不够。韩信能让萧何月下去追,本身就是能力的表现。到了“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地步,还不能左右刘备的决策,就说明诸葛亮沟通能力不够,不能只把责任推给刘备。

诸葛亮的治国能力是没得说,但刘备这个皇帝,充其量就是一个益州牧,最多再加上一个汉中太守。那么诸葛亮这个丞相也就可想而知,在刘备时期也就是个后勤部长,但还不是萧何那个级别的部长。

或许有人会说,蜀国地盘太小,诸葛亮发挥不出他的能力。那么,没有得到更大的地盘,是不是本身就说明了能力不够呢?曹操被陈宫、吕布抄了后路,就剩下鄄城及兖州的范、东阿二县,不是也统一了北方,成为三国最大的实力集团吗?

占据了荆州、益州还有汉中,这比曹操当年可强大多了。

在长坂坡之战,刘备入川、湘水划界、汉中之战、襄樊之战、夷陵之战等重大战略问题上,作为首席谋士,诸葛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或者不足。

《三国志·杨洪传》记载,汉中之战,那是决定蜀汉命运之战,刘备命诸葛亮紧急发兵救援,诸葛亮却跟杨洪商量是否发兵的事。直到杨洪说,就是“男兵女运”也要保住汉中时,诸葛亮才安排发兵。

这其中有复杂的原因,但诸葛亮恐怕还在幻想放弃汉中,保存实力,全力守护荆州。

至此,诸葛亮还没有意识到他的隆中对是错误的,还在固执地坚持。

襄樊之战失败后,诸葛亮这才意识到隆中对战略的不足。于是劝阻刘备进攻东吴,但他依然仅仅强调孙刘联盟的重要性,没有检讨隆中对战略的错误。

既然孙刘联盟如此重要,那孙权为何不顾联盟的存在,要抢荆州呢?你诸葛亮咋不去劝劝孙权呢?这让刘备咋能听得进去呢?

如果诸葛亮说一声对不起,隆中对咱们搞岔辟啦,或许刘备就听进去了。

再看一下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吧,仗打到那个份上的确不容易,但如果换了乐毅,他会那么打仗吗?以弱胜强那才是真本事,以多胜少,即便胜了,又有啥可称道的呢?

第一次北伐,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应该承担主要责任。本质而言,是诸葛亮的战略失误。他依然不承认是自己战略的错误,而把他归罪于用人不当。以马谡违背节度为由,把马谡斩首。

用错了人也是能力问题,但与做错了事是有区别的。诸葛亮宁可选择用错了人,但不承认做错了事。

诸葛亮屡屡北伐,尽管收效甚微,但起码看出,庞统经营西北的战略是正确的。

虽然诸葛亮拒不检讨,但还是说明了这一点。诸葛亮最后还是放弃了隆中对的战略,开始经营西北,但为时已晚。从刘备、诸葛亮病逝后,蜀汉依然能够维系近三十年,也可以证明庞统等人的战略,远远高明于隆中对。

如果诸葛亮能够勇于否定自己,及早建议刘备放弃荆州,将关羽的全部兵力及民众携带入蜀,那将是另一番局面。

东吴自然会加强孙刘联盟,曹操不想孙权做大,就会频繁的南征。这样,刘备在西北就有了机会。充分发挥马超在凉州的声望,如果能够占据凉州、雍州,甚至是关中,这对刘备来说,是一种啥局面呢?

有舍才有得,借人家的荆州不还,岂能久远?

张鲁经营汉中,富得流油,假以时日,刘备也是个大财主。静待天下之变,挥师东进出关,汉室可兴,也并非是一句空话。

总之,诸葛亮的确很了不起,但与管仲、乐毅相比,还是感觉有些不足,起码成就上有差距。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似乎是过了些,显得有些不低调。

不过呢,年轻时吹吹牛逼,做做广告,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是有时也吹牛逼说比诸葛亮还厉害嘛。不也是大多人都不信,但也有人会信嘛。只不过会信的人更不着调就是啦。

自比管仲、乐毅没毛病,但他比不了二位也是真的。


豹眼看历史


诸葛亮确实有这个才能。管仲助齐桓公成就霸业,乐毅曾创下连下70余城的战例,都成就了一番事业。诸葛亮天文地理、政治军事,无一不学,无一不通,从他出隆中后一系列的用兵以及助刘备成就霸业来看,他确定不是在吹牛,他确实有这个才能。他不是自视过高,而是对自己客观的评价。只不过,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内敛习惯了,你有才那要别人说你有才那才行,你不能自己“吹嘘”。话又说回来,诸葛亮如果肚子里没“货”,他乱吹牛,一旦“漏馅”,不是自打脸吗?

正因为诸葛亮有这个才能,所以他必须把自己推销出去。诸葛亮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他有学识,但这种学识只有用在可用的地方才能见证。诸葛亮要施展这种才华,就得到可用武的地方的去。所以,他自比管仲乐毅,就是想有“慧眼识珠”的人能相信他,聘用他。所以说,诸葛亮也算是一个营销大师了,并且是一个成功的营销大师

因此,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绝不是自视过高,而是他急于“出山”完成他的夙愿的一个策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