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自媒体几千字专业文章不如10几秒搞笑视频流量,为什么?

教育与问题分析


一个是商业价值,

一个是社会价值。

一个是解决问题,

一个是享受娱乐。

如果是专业的科技文章带来的可能是一次革命,比如互联网革命就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支付习惯、社交习惯,以及商业模式的改变,这些最初也许就是某篇文章中的一个论证、一个创意、一次争论。这篇文章的价值又何止千万?但事实上,大多也就是获个奖什么的,大大的荣誉,少少的奖金。

这颇有点类似于李兰娟院士上了热搜的一句话:从这次疫情以后,希望国家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人生导向,高薪留给才德兼备科研,军事人员,控制娱乐圈所谓的“明星”动则上千万的片酬!

的确,这次疫情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民众死亡何其严重,然而,有用的疫苗至今还在试验中,如果现在有人能成功研究出可以精准控制新冠病毒的疫苗,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说句题外话,美国、英国、印度、意大利等也不会作出“向中国索赔”的无耻举动。美国称霸世界靠的就是科技立国,靠的就是有价值科技文章的自由交流,所以,美国的科技创新总是领跑世界。

再设想下,如果是专业教育类文章可能会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相反,会毁掉一代人,中国这方面的经历已经不少了。如今,许多有钱人首选的就是去外国留学,甚至,小学阶段就远涉重洋,到最后自己的祖国都不认识了,疫情期间引起的小留学生“去留”的骂战,尤其是持续一个多月高烧不退的许可馨事件。我们缺的就是有质量,能解决问题、实事求是的好文章,好文章是无价的,当然,对于富含真知灼见的好文章我们也要高度重视起来,让其价值最大化,否则,就只能互相抄抄、乃至剽窃论文混日子了,那就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了。

因此说,一篇专业文章没有多少人愿意打开来看,并不表示这篇文章就没有价值,也不表示10几秒搞笑视频流量很大,就怎么了不起,搞笑视频毕竟不是社会发展的刚需。但是,用手机娱乐放松的还是占据大多数,用来学习交流的只是极少部分。人们手机不离手,特别是年轻低头族,他们都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的碎片化阅读,不用思考,只管刷屏,况且每天工作够辛苦的,刷屏也只是放松放松。





E之笔


唉!!!看到这个问题,确实让人无语。

视频直播和撰写文章,同样要有构思、有策划、有内容,同样希望被别人接受。

视频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传播形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成熟和手机用户的增加,因其随时随地、随看随播的模式,我说你听、互动交流的特点,越来越被人们接受。自媒体需要流量,需要受众,因此粉丝多、受益多也就自然而然了,无可非议。

撰写文章,构思、写作可能更加辛苦一些,写出的东西长了没人看,达不到300字或500字又不能作为原创作品。比如说诗词,有几篇能达到规定的字数。这样受众少了,流量少了,得不到自媒体的认可,受益自然就少了。

所以说,作为自媒体平台,需要一个好的指引导向,有时候一篇文章的优劣不在于字数的多少,不能以字数定优质,不能以字数定原创、定收益。一个好的回答,不能因是新人、新手就不开通收益,只要是观点明确、答案让人信服就应该给予奖励。在平台高度发达的今天,墨守成规,不懂得变通,人才势必会流失,路就会越走越窄。


秋风学诗


现在是快捷时代,人们很难静下心来,仔细的看几千字的文字。除非这个人是他很欣赏的,能从他那里学到知识。

没有接触头条的时候,我也是经常看抖音,看搞笑小视频,这些小视频虽短,但是看后让人开心一笑,缓解压力,有的还能从中学到点知识,不仅爱自己看,身边的人也都爱看,看到有意思的视频还互相分享。

耀阳他姥爷这个视频我差不多全都看过了。

姥爷真的是很有趣,虽说经常的“口吐芬芳”。平日里热衷于捡破烂儿,却一点也不耽误精致。穿着干净,时髦儿,一点也不像八十多岁的人,很有精神头儿,而且三观很正,经常教育孙子,外孙子做人,这次武汉疫情,全家捐了一万元。

还有一个老鸭8539的视频,我也是一连气儿看了很多。

这是一个50多岁的中年妇女。家里经营着蔬菜大棚。为人非常朴实,勤劳能干。从她的视频里可以看到每天真是起早贪黑的干。平日里都吃着简单的饭菜,但是却吃的很香,看她吃什么都很有食欲。

她代表了一大批农村妇女,勤劳朴实能干,视频里经常对粉丝说一些感谢的话,感谢粉丝送给她的火苗,估计给她送过火苗的粉丝看到她说的这些感谢的话,也都会觉得心里暖暖的吧。还有不少粉丝给她送东西,视频里有一个大姐,长得比她年轻,保养的很好,带着孩子去看她,给她送东西。估计也是看她太辛苦,同是女人理解心疼女人。

文字就不一样了。一般是很有耐心去看完的。尤其是几千字的长篇大论,除非是标题特别亮眼,打开看内容更吸引人,能引起共鸣,或者让人茅塞顿开,涨了知识,这样才能有阅读下去的兴趣。

这也是为什么电视比书本更吸引人的地方,能声情并茂的显示风景,人物,让人看后印象深刻。

比如《红楼梦》。如果不是陈晓旭把林妹妹演活了,能那么深入人心吗?人们觉得六小龄童就是孙悟空。光看老版《西游记》会有这种感觉吗?这就是影像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