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前言

熙熙攘攘,世间万物,纷纷扰扰,人间百年。不论穷或苦,不论富或贵,不管你是布衣百姓,还是贵族王室,只要人生在世,就逃不过一个食字。饮食在我们的生活中多么平常,平常到我们足以将它忽视。而就是这个被我们忽视的东西,却在供给我们所需的营养,支撑着我们的生活。都说民以食为天,今天我们就以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为主题聊聊吧。重走它的发展轨迹,探究饮食特点,体味饮食思想。

一、什么是饮食?它又是如何发展的?

饮食,饮食,涉及"饮"于"食"两个方面。这饮,代表的是含有酒精饮料的酒和非酒精饮料的茶。而这食则是指以五谷为主食,蔬菜,肉类等为辅食的传统饮食结构。一般来说,饮食文化涉及到饮食观念、民俗、非生产性原料、烹调技术、食具、饮食礼仪、食疗养生等知识,以及相关人物的文学典故。但是咱们今天偏不一样,另起炉灶细细说一说这饮食的发展史。其实饮食的发展史十分简单,无非就是由生食到熟食,再到烹饪这么一个过程。只要有人生活的地方,就会有饮食文化的存在。咱们今天就从中国的祖先一辈说起,看看他们在当时那么简陋而又恶劣的环境下是如何饮食的?

首先就是有巢氏,对于他们,我们可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造巢和茹毛饮血。意思十分的直白,通过建筑巢穴以居住,拔毛喝血,妥妥的生吃。《礼记·礼运》中有记载,"(昔时)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茹其毛,饮其血。"当时并没有火的概念,他们食用草木结出来的果实,飞鸟走兽的肉,拔光鸟兽的皮毛,把他们的血拿来喝。在现在看来,这样的饮食方式少不得让人感到恐怖。然而当时就是那么样的一个条件,他们需要生存。来就是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我们给他们的称呼来看,燧人氏带火,由此看来生食到这里就开始发展为熟食。在这个时期,他们已经懂得炮,煲和焙炒。你看,无论是哪种方式做出来的食物都是熟的。

随着不断的发展,到伏羲氏时人们已经学会了结网打渔,狩猎,开始养六畜。不仅仅吃到熟食,饮食范围也在扩大。我们都知道是神农氏最早发明了农具耒耜,所以在那个时候,人们开始种植谷物,发展中国最早的农业。在饮食上不仅仅再是肉食,又增添了面食。可以到了黄帝时期,我们的祖先黄帝又发明了灶神,由此他还被称为灶神。同时开始烹调以区别不同的食品,除了以陶作为容器,还多了一种蒸锅叫做甑。有火有锅,还有烹调手法,之后的饮食便开始跳跃式的发展。夏商周时期提出五味调和,主副食搭配平衡膳食理论也被确立。"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配"。"色、香、味、形"为核心的美食标准也初步建立。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畜牧业发达,家畜野味都成了餐桌上的菜品。当时的儒家还提出了一种饮食思想,以饮食涵养人生,讲究营养卫生。看来对于吃,无论是古人还是我们现代人,着重点都一样。越发展越繁荣,秦汉时期的统一为外来物种提供了路径,黄瓜,菠菜,胡萝卜等先后传入。另外还发明出了最家常的豆腐。到了唐宋时期,菜肴也开始分三六九等。不仅出现了食疗菜谱等著作,一道菜也被分为高中低三个不同的档次。明清时期则更不用说,满汉全席,包揽所有。在明清以后,我国的饮食基本上就已经被定型,现在我们的饮食结构与那时并无不同。

二、传统饮食特点

走完了饮食文化的发展轨迹,我们再来说一说饮食文化的特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吃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讲究的。因此我们的先人对饮食便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饮食特点。对于饮食的基本理论,第一点便是食医合一,在周代时便出现了职业的"食医"。主要研究饮食与治疾之间的关系,通过吃喝来调节身体。二便是饮食养生,对饮食十分有研究的朋友们都知道五味调和,要饮食有节,四时宜忌。酸甜苦辣咸五味一定要和谐,吃起来一定要节制,不同的时节一定要避免吃不适宜的东西。如此方能吃的健康又营养,我们的先祖在吃的智慧上真真是让人拍手称赞。第三就是本位主张,我们前面说民以食为天,那么对于饮食就是食以味为先,味以本为好。无论多么高超的烹调技艺,都敌不过最原始的味道。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饮食的特点自然是多样的。首先,南米和北面有各种风味,南甜北咸,东酸西辣。我们对此最为熟悉。但冬天味道醇厚,夏天清凉,冬天是炖炖的,夏天又冷又冻,这意味着四季不同。除了讲究味道,还要讲究美感。吃起来要讲究色、香、味、形、器具一致。味道有了,美感有了,那么情趣可不能丢。我国传统饮食对于菜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以及进餐时娱乐的穿插都十分的讲究。喜欢看古装剧的朋友们都应该有见到过这样的场景,府中宴饮客人时都会提前准备好精致的菜品、饮品和餐具,被宴请者进食优雅有度,同时伴有舞蹈以娱乐。在饮食这一方面,吃出了档次,吃出了境界。

三、繁复多样的饮食思想

发展轨迹走完了,饮食特点也探究过了,最后我们再来体味一下饮食传统饮食思想吧!就先我们最熟悉的儒家来说一说,在饮食思想这一方面儒家主张以食为天。"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提倡: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虽然我们现在很少依照这些思想,但是食不言,寝不语依旧时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对于我国土生土长的道家来讲,饮食要以养生为尚。"先除欲以养精,后进食以存命"。饮食以生为尚,讲究服食和行气,达返本归元。另外,他们还提倡素食补和食疗。"太极宴"是道家饮食思想的经典体现。菇素修行则是佛家提倡的饮食思想,提倡禁欲修行和素食制度,提倡慈善,反对杀生。不喝酒,不吃肉,不沾荤腥,还要求过午不食。唐朝时的梁武帝萧衍曾在公元511年公布《断酒肉文》,这梁武帝虽是一国之君,却十分崇尚佛学。而《十诵律》中说,僧人也是可以吃肉。这样一来佛家也并不是只吃素食的,虽然他们的全素斋十分的出名。三大名家对于饮食思想的不同解释,也反映出了我国对饮食文化的重视。

综上所述,无论是饮食文化的发展轨迹,饮食文化特点,还是饮食文化的思想,这一切都贯穿着我们人的存在。为了生存,我们研究如何吃;为了健康,我们发明出了火;为了美味,我们研制各种烹调技。说到吃,我们中国还从未输过。在饮食这一方面,我们不仅吃出了美味,吃出了营养,更吃出了我国独有的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

《礼记》

《十诵律》

《素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