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乡情

乡村振兴怎么搞


落日余晖,透过西天红霞洒满寂静的乡村,偶尔飘零的黄叶,沐浴柔和的霞光慢慢悠悠,显得有些慵懒无力。


漫步山林小道,走过已很空寂的田野,穿过几个村庄,已是烧饭的时候,可村子里特别寂静,少了以往鸡鸣犬吠,人声鼎沸的喧嚣,少了柴烧的烟熏味儿和飘悠的袅袅炊烟。


门锁大多锈迹斑斑,残垣断壁随处可见,一些尚好的平房也只是用来存放久而未用的农具了。


房前屋后杂草蔓生,乔木林立,物质匮乏的过去,这些可都是烧锅、取暖的抢手货,每逢秋后早已被人们争相砍下以备后用了,如今只能自生自灭,感觉挺可惜的。


现今的乡村,也只剩下少数留守老人和儿童守候在老屋,少了生机活力的村庄不免给人一丝苍凉的感觉。



一直以来,感觉住房就是家庭的大事。小时候的房屋是土墙茅草屋,秋收过后,天晴少雨,田地的农活一忙完,大人们就开始拿起模具制作建房用的土坯。


土坯的材料是碎麦草和着稀泥由耕牛踩熟拌匀的混合物,一块做好晾干的土坯大约60公分长,40公分宽,20公斤重,一天功夫下来那真叫个腰酸背疼,没有相当的体力是不容易把这活做好的。


也有用干塘坡里长满杂草根的土渣切块儿做坯的,但由于草根的疏密程度不一,固土不均,挪动起来容易松散,坯块儿耐用程度也不高,所以使用相对较少。


土坯做好后就开始垒墙了,架起檩条,屋顶摊上麦草或是质地较硬的茅草,然后再用稀泥糊平内外墙壁,过细的人家会用白纸或是旧报纸糊在内墙上,再把木制的窗棂蒙上一层雨布,一个简陋而又温馨的小屋就算建好了。


可别小瞧了这样的泥墙草屋,在当时,它算是冬暖夏凉,住着很舒适的豪宅了。每当夜幕降临,微弱的煤油灯光透过门缝照到小院里,感觉别样的柔和温馨。



乡村的春天,令人向往。和煦的春风总是令人醉,明媚的春光总是惹人爱,描绘的都是乡村的春天。徜徉在弯弯的乡间小路,满眼尽是春色,树梢上写满了春意。乡村山峦里,高高的绿树、五彩的山花、青青的小草映入眼帘。斑斓的山花被明媚春光照耀着,涨红了柔嫩的笑脸,摇曳着点头微笑,朵朵山花的眉宇间传递着春天的美丽。


乡村的夏天,令人陶醉。回忆起乡村的夏天,我首先想到的是乡村夏天的夜晚。人们欢快地围拢在一起,有听收音机播放刘兰芳说的评书《杨家将》、《岳飞传》的,听得津津有味;有围着老人听乡村版《杨家将》、《岳飞传》、《孙膑》的,似乎比刘兰芳讲得还逼真、生动,傍边还有插话补充的,更来了兴趣,听着听着就入了迷,直到人走的差不多了,说书的老人也有点累了,就来个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乡村的秋天,使人喜悦。秋天的乡村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秋阳也不再像夏天那般毒辣了,带着温馨恬静来了,将金色的阳光洒在广袤的大地上,把山川、河流、田野、村庄、房舍、道路、树木都镀上了一层金黄。


秋日早晨,鲜红的朝晖斜斜射向大地,照在乡村里到田间耕作的百姓的脸上,感觉很舒畅。茫茫田野里,庄稼竞相疯长,到处是一派丰收忙碌的景象,忙在田野,醉在田野,掰玉米的、刨花生的、分地瓜的、切地瓜干的,比比皆是,说笑声,吆喝声,打破了秋日的长空。


乡村的冬天,令人回味。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乡村冬天里的雪。雪,就像一个个天宫里下凡的舞女,浮浮摇摇地从四面八方来了,有的还是随风打着旋儿来的,飘到了乡村,飘到了身上,亲吻着脸庞,凉凉的、湿湿的,痒酥酥的,感到很舒适。刚飘来的雪可触可摸,有实感,一会儿就融化了,变为虚无,不,不是虚无,已变为一滴水,待雪下得多了,来不及融化的时候,就纷纷飘落到地上,堆积起来,感觉不长时间,就是厚厚的、白茫茫的一片,煞是好看,这个时候的乡村大地又变了一副模样,许多人在望雪。


大地被厚厚的一层白雪覆盖着,静悄悄的,雪后的大地一点声息都没有,真是“雪落大地悄无声。”再举目四望,近处的槐树、洋槐树、枣树的枝桠上都挂上了雪的花环,造型别致,楚楚动人,远处那数百年的老槐树上更是披上了银花,漂亮极了,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飞雪给乡村带来了美丽,披上了盛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