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矮花叶病有哪些特征?怎么综合防治?

雾都农人山客


国内玉米矮花叶病主要是由甘蔗花叶病毒感染造成的,发病早期在心叶上形成黄绿斑点,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展成条纹状,直至玉米死亡。早些年矮花叶病给玉米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其防治主要依靠播种前期种子脱毒和生长期药物消杀,我们实验室刚好研究玉米矮花叶病,可以为您答疑解惑。

关键词:玉米矮花叶病 包衣剂 除蚜虫

矮花叶病的发病特征

1、矮花叶病的感染主要是靠病毒的传播,我们实验室是使用已经发病的植株的汁液,涂抹在经过摩擦出现损伤的玉米叶片上,以完成病毒的侵染。

2、被侵染的植株早期在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色小点,然后沿叶脉发展为断续的条点状,病斑逐渐扩展,形成较宽的褪绿色条纹。在适宜的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至全叶,形成黄、绿两色相间的花叶症状,让植株植株出现褪色、矮化、不育、提早枯死等症状。

3、感病品种种苗期感病后,株高变低,叶片逐渐变黄

,直接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不能抽穗或抽而不实,子粒不饱满,影响种子的产量和质量。

矮花叶病的防治方法

要了解矮花叶病的防治方法,就需要认识其传播途径和感染机制。矮花叶主要靠种子带毒和蚜虫传播,所以最主要是挑选无毒的种子,并在生长期防治蚜虫。

1、选用抗矮花叶病的品种或者种衣剂拌种。我们做过抗性鉴定发现多数材料都不抗矮花叶病,所以在种植玉米以前,可以使用拌种剂拌种。我们这边使用的是噻虫嗪拌种,效果不错。

2、春季及时防治蚜虫。在玉米苗期用吡虫啉防治田间地头、地边杂草上的蚜虫。在传毒蚜虫迁入玉米田的始期和盛期,及时喷药防治。对于春播的玉米,我老家这里会使用蚍虫林在小麦收获以前给玉米苗喷施,以防治小麦上的蚜虫飞向玉米传播病毒。

3、及时清除地头、田边以及田间的杂草。尤其多年生杂草,压低蚜虫虫口基数,及时灭茬平田,破坏蚜虫的生存环境,减少初侵染源。对于已经感病的植株,要及时拔除清理,注意最好是焚毁或者深埋,不要直接丢弃在玉米地边,以防病害复燃。

总结

玉米矮花叶病是一种严重的病毒病害,其破坏能力强,传播速度快,一经发现需要及时采取消除清理病株,并喷施农药以防止其大规模发生。使用噻虫嗪拌种并做好后期精细的田间管理是预防矮花叶病毒的有效方式。


没有武松没有虎


玉米矮花叶病又称为玉米花叶条纹病。发病的玉米植株整体表现为黄弱矮小、生长缓慢,严重发生时可造成玉米的大幅度减产。其防治上应积极采取农业的、化学的综合防治措施。详细介绍如下:

首先来了解一下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病特征

玉米矮花叶病是由病毒侵染的一种病毒病,主要是通过蚜虫传播。玉米整个生育期皆可发病,以幼苗期和抽雄期为害最重。开始发病,玉米植株的心叶基部出现许多椭圆褪绿小病斑,连续排列呈条状。随着病情的蔓延,出现叶脉间的叶肉失绿症状,最后病叶叶尖的边缘发红变脆,干枯易折;感病的玉米植株黄弱矮小,生长缓慢,一般不能正常地抽雄结穗,就是有穗,籽粒也是少而秕。一般情况下旱地、薄地发病较重。

再来了解一下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病因素有哪些?

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情况与病毒基数和传病媒介蚜虫基数两者有关,因此发病因素也是主要围绕着二者考虑。

玉米品种及品种类型对该病害有着不同的抗性,如硬粒型玉米品种较马齿型品种较易感病。

玉米矮花叶病的病原为玉米矮花叶病毒,一般在禾本科杂草上或玉米种子内越冬,待第二年条件适宜时通过玉米蚜、二叉蚜等类型蚜虫进行传播。

随着携带病毒的蚜虫吸食正常的玉米植株而使植株染病,之后随着蚜虫数量的增加,造成病毒在田间的发展与蔓延,导致大面积受害;另外病毒还可以借助田间农事作业、刮风下雨等进行病毒传播。

田间管理不当,如肥力不足、管理粗放、杂草较多、地势低洼、土壤湿度大的地块,植株抗性较弱且易滋生蚜虫为害,发病较重。

气候条件可影响玉米的生长及传毒蚜虫的发生时间、数量及传播速度等。高温干旱的天气有利于蚜虫自身的繁殖与迁飞,加之玉米由于干旱生长缓慢,抗病能力差,因而可造成严重发病。

最后来谈一下玉米矮花叶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玉米矮花叶病有很强的破坏性,一旦流行发生就很难进行彻底的防治。因此在生产上,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植保方针。通过采取农业技术措施及化学防治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害的发展与蔓延。

如已经发生过玉米矮花叶病的地块,要进行轮作倒茬,可有效减少病毒的积累,有助于减轻病害的进一步发展。

选用对玉米矮花叶病具有一定抗性的玉米品种。如郑单958、陕单609等品种。

播种前要提前对土地深翻晒土,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并带出田外集中深埋或堆沤,从源头上减少病源及虫源。

加强田间的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合理施肥。施足基肥,做到氮磷钾肥平衡施用,植株生长期视具体情况进行及时追肥。注意防旱排涝,大雨过后及时清沟排水,干旱天气注意适当灌溉,保持适当的田间湿度,以减轻蚜虫的迁飞传毒。适时进行中耕除草,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促进植株健壮,以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

播前种子可用内吸性杀虫剂进行拌种,在预防苗期蚜虫的同时,也可以培育玉米壮苗,提高抵抗力。

苗期要注意蚜虫的防治,可叶面及地面均匀喷施2000倍液的3%啶虫咪乳油或1500倍液的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注意无论是玉米植株或者田间杂草都要进行喷施,必要时可用克无踪等化学除草剂对田边及田内的杂草进行定向防除,以尽可能减小蚜虫的虫源基数。

发病初期,可用300倍液的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的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的20%病毒灵水溶剂、1000倍液的1.5%植病灵乳剂等配合叶面肥芸苔素、磷酸二氢钾等对田间均匀喷雾,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以防出现抗药性。每周一次,连续三、四次。注意田间一旦发病,应及时施药,并采取相应的壮苗措施,以确保防治的效果。

总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玉米矮花叶病是一种破坏性较强的玉米病毒病,发病植株整体表现出黄化矮小、生长缓慢,一旦流行发生很难彻底防治。因此在生产上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对病害进行防治。关于玉米矮花叶病的特征及综合防治问题就介绍到这里,如有什么疑问请关注并私信小编。谢谢阅读,我是三农参谋。

三农参谋


玉米矮花叶病(MDMV)又称矮缩花叶病、花叶条纹病、高粱红叶病(SRLV),是世界也是我国玉米主要病害之一。我国以华北、西南及西北地区局部为害较重,一般损失3%~10%。寄主范围广,除为害玉米外,还能为害高粱、粟、稷等作物及多种禾本科杂草。

症状

最初在幼苗心叶基部细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排列成一至多条断断续续的虚线,以后发展为实线。病部继续扩大,在粗脉间形成许多黄色条纹,不受粗脉的限制,作不规则的扩大,与健部相间形成花叶症状。病部继续扩大,形成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绿斑,变黄、棕、紫或干枯。在气候不利于病原时,呈现褪绿条纹,故称花叶条纹。重病株的苞叶、叶鞘、雄花有时出现褪绿斑,植株矮小,不能抽穗、迟抽穗或不结实。在高粱上表现花叶、红叶、红条斑、矮化、枯心、局部坏死等症状(彩版五,24、25)。

病原

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为不规则长杆状的颗粒,平均长度为653.67纳米,直径为17.3纳米。致死温度为55~60℃,体外保毒期为24~72小时,潜育期3~10天或更长时间。株系复杂,可分为MDMV-A、MDMV-B和MDMV-O3株系。

可用病液汁摩擦接种或用蚜虫接种传播。蚜虫是此病唯一的自然传毒媒介。蚜虫可随气流迁飞作长距离的传播。传毒力以麦二叉蚜、玉米蚜、禾缢管蚜较强。

发病特点

病原在多年生禾本科杂草上越冬。近几年有报道,带毒种子也是病害初侵染源之一。蚜虫吸食带病杂草和带毒种子长成的幼苗后即带病毒,再到健苗上取食,即把病毒传到玉米或其他寄主上。随着蚜虫数量的增长及迁飞,该病在田间扩散、蔓延,造成多次侵染,容易造成玉米的大面积受害。病害流行区由于杂草和种子带毒率高,只要有发病环境条件再配合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极易使该病流行起来。1995年以来,一些地方种植掖107、M017、8112、7922等自交系或以这些感病自交系培育的玉米杂交种,结果田间发病率高达90%以上,造成毁灭性损失。气温达到20~25℃时,有利于蚜虫的迁飞与传毒活动,如蚜虫带毒率高,田间毒源又多,有利于该病流行;当气温达到26~29℃时,对该病有抑制作用;较长时间的降雨对蚜虫的迁飞,传毒不利。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早播移栽,能避病增产;麦行点播,育苗移栽,防病效果均好;及时中耕除草、培土保墒、适时灌溉、增施氮、磷、钾复合肥,促使玉米生长发育良好,提高抗病效果。

(3)防治蚜虫传毒。采用三九一一或带呋喃丹的种衣剂拌种,苗期施药治蚜。

(4)清除杂草。减少病原。